我们来研究一下教育心理学,也许就会发现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 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一、感知粗略
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 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 失真,以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学生最易出错:1.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土―― 士”、“甲――由”;2.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笔形不同,如“处――外”、“已――己”;3.字或偏旁的状 态相似,或笔画相似,而结构单位局部不同,像“床――麻”、“因――困”;4.字的结构相同,位置不同, 像“陪――部”等。
二、强化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 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在教“稻”字时,因学生首次接触“臼” 这个极易和“白”相混的部分,教师便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臼”和“白”的字形、笔顺相异之处。强化训 练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在书写生字“稻”时,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掉了右上角的“爪字头” 。再如“浇”、“烧”、“晓”这类字的右上角都没有“点”,教师担心学生写错而再三强调,如这时又遇到 “盏”、“或”等字,学生便容易犯“累积性错误”而少写右上角的“点”。
三、理解含糊
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记字形复杂 ,更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 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含糊是导 致学生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如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你到校后为什么不及时把作业本教给组长?”、“妈 妈,请您在原谅我一次吧”等错误。
四、情感脆弱
年龄特点决定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这是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①重结果轻过程。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限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 性。而忽视笔顺规则,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也不易更快地形成字与字的联系,牢固地掌握 字形。这种“依样画葫芦”的做法常常一不留神就写出错字来。
②急于求成。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自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 “速度”。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 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于否,是 抱着“碰运气”的想法。
③粗枝大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 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这种错误恐怕只能归结为“粗心”现象,跟学生作业浮躁 、做完不检查的陋习大有关系。
了解了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教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识 字、写字能力。
1.精心组织教学
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印象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 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则难以清除。因此,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 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 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如用彩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另外,纠正错别 字要“防患于未然”,在首次感知时就要注意预防。
2.注重复习巩固
小学生虽然求知欲强,记忆力好,但他们年龄小,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复 习巩固工作,复习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可运用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巩固外,教师应 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比如变字练习:添一笔变一个字,像“头――买”、“ 王――主”;减一笔变一个字,像“体――休”、“理――埋”;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个字,像“压――庄 ”、“玉――主”等。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别、巩固记忆相似字形。再如“找朋友”游戏:把几个同音字和 可与这些同音字分别组词的其它字制成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出来拼成词语。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析、 巩固运用同音字。
3.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 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广 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确的字勤查字典的习惯,为他们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
正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 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 。除了分析其心理原因,还应分析知识原因,把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有机结合,实行综合治理,方 能使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