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05-01-15 08:44:12 下载试卷 标签:心理 教师 环境 家长 启蒙教育
所谓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 理耐受力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认准一个目标并长期坚持向这一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 ,做事不虎头蛇尾,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某一儿童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可关系到他将来的成就与发 展,某一民族儿童心理耐受力的强弱则可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那么儿童心理的耐受力是从哪里获得的 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只能从挫折中来,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儿童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 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 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 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望子成龙”这浸透着父母舔犊之情的拳拳之心,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又缺乏正确教育思想等多种因素的 状况下使当今许多“小皇帝”滋生了许多“幸福病”,“懦弱病”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缺乏起码的耐受力, 不少儿童偶尔考试失误便百念俱焚,心灰意冷;与父母、教师稍有口角便离家出走;平时说起话来尽是豪言壮 语,可一遇事便惊慌失措,甚至因绝望而导致悲剧……这样的儿童长大以后是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那个复杂多 变,充满竞争、挑战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必须使教师和家长认识到条件(环境优越、受教育的程度等等) 和可能性(如智商)并不能确保一个儿童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一个人在竞争中的优劣将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 。
儿童期正处于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极具培养的可塑性。为此,家长和教师应放眼二十一世纪对人 才心理素质的新要求,抓住时机,有目的、有计划、逐步地培养儿童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 挫折的态度。对儿童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 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中他律阶段的儿童,其判断主要取决于成人对挫折的判断和理解,并主要取决 于其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家长和教师应首先排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儿童面对形形色色的 挫折,并鼓励儿童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其心理耐受力。
二、有意识地让儿童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全国少工委1994年推出了“中国少年雏 鹰行动――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少先队的主要任务。倡导儿童不要做“ 笼中小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为此,以吃“苦”为 核心内容的各种夏令营应运而生。这些方式固然有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但更持久的、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儿童 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 。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 。同时让儿童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 的快乐。
在让儿童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适时地对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珍惜并鼓励儿 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许多研究表明,面对同一挑战和竞争条件,充满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因此,通过肯定 性评价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是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提高心理耐受力的重要环节。
三、善于把握挫折的适度性。对儿童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 。挫折教育对提高儿童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 儿童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儿童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 儿童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儿童 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
四、以身作则,适时地提供相关经验。儿童的心理耐受力是随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而 增长的。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谈话、讲故事,向儿童传授战胜挫折的间接经验,为他们靠自身 不断战胜挫折提供能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儿童耐受力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儿童喜欢模 仿,尤其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信赖和崇拜的人。父母和教师的行为最具感染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 响着儿童,他们的行为对儿童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要设置各种情境提高儿童心理的耐受力,父母 和教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欣川/满小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