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3 09:23:01 下载试卷 标签:心理 陪读 小游戏 家长 高中生活
进入寒假,本报教育热线不断接到来电,“孩子与网”成了家长们的头号烦恼!假期的“网络政策”是否该和平时有所区别?拔网线等“硬办法”和分散注意力之类的“软办法”,哪样对付“网瘾”更管用?大人上班时,谁来管孩子上网的事?看来,要治愈这一“顽症”,光家长“斗智斗勇”还不够,还需要集合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力量。
症状一 没日没夜网战
汪女士昨晚致电教育热线,为的是儿子提出要恢复“无限上网”的包月制上网方式。大概一年前,小家伙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心急如焚的妈妈先把上网方式改为限时制,接着又把孩子送到老师家里寄养了一阵子,情况终于有所改观。孩子有心好好读书,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可是一放假,他又开始上网。虽然经常玩的是下象棋而非网络游戏,且棋艺大有长进,但汪女士怕他把握不好尺度再次上瘾。可若是拒绝他的要求,又担心剥夺了孩子的休闲时间。
【建议】热线主持人、市二中学心理老师周宇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握管束的尺度,守住底线,并争取老师的协助。小孩子喜欢在网上对弈,打网络游戏,常常是因为他在这里可以“称大王”,获得现实生活种少有的成就感。家长不妨和老师分工合作,家长“唱白脸”,不封网但严格规定孩子的上网时间;老师“唱红脸”,充分肯定孩子在某些细小方面的进步,专门打电话来表扬孩子。另外,还应鼓励孩子去现实生活中寻找成就感。
症状二 沉迷网上聊天
网名“小猪”的朱同学说,班里几乎每个人都上网,而且人人都喜欢在网上聊天。QQ、MSN,各种即时通讯工具都装;不管彼此是否认识,都可以一起聊天。兴之所至,深更半夜都是聊天的好时辰。成年人尚且会在网络聊天中迷失方向,更何况是孩子呢?
【建议】沉醉于网上聊天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往往不强,他很可能是在虚拟世界里寻求逃避。所以,与其把孩子关在封网、拔电源、锁键盘的家里,不如让他出去多走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要变着法儿地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陪孩子去他想去的地方开阔眼界,多鼓励他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醒他多光顾学校定时开放的运动场、放映厅,组织好几家的孩子共同请大学生家教陪读陪玩,要是社会上能有专门针对小孩子开办的人际交往班就更好了。网瘾就像感冒一样,会时不时犯一下,这些招数可以轮换使用。如果发现孩子下网后的自卑甚至自闭倾向愈发严重,家长宜陪孩子去心理咨询师那里聊一聊。
症状三 网上交友不慎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在寒假里的犯罪率比较高,原因之一便是在网上认识了不良人士,从而误入歧途。同时,警惕心不强的青少年,容易在网上泄漏家里的秘密,被坏人利用。出走、失踪、遭窃等很多悲剧的发生,都源于网上交友不慎。
【建议】同学们要谨记,虚拟世界里交朋友也是有规则可循的。说白点,是获得共鸣;说得深入些,是从对方那里吸收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哪种,都没有必要透露你的真实身份。试想:你家有几个人、平时都有谁在家等信息,关友情什么事?同时,家长也不要把网络视作洪水猛兽,切忌将网友“一杆子打死”。不妨多听孩子讲讲网上发生的故事、网上传播的信息、网上认识的朋友,教他们如何分辨是非。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人民网 作者: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