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4 10:27:56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编者言:限制择校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小升初的家长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又在于教育不公平。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很多地区包括北京都想要尝试“教师大轮岗”,那么教师大轮岗到底好不好,能不能解决问题?以下两个地区的报道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教师“大换岗”,缓解“择校热”》来自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从2006年到现在实行“教师大轮岗制度”已经将近一年了,他们认为教师轮岗的效果是:“脉动、激活、可乐”。
在第二天,钱江晚报刊登讨论文章《让老师换岗是另一种不公》反映了另外一个方面的看法:让老师换岗是另一种不公。
我想说说:北京教师该不该轮岗?
教师“大换岗”,遏制“择校热”
“如果要我来形容,那就是3个词??脉动、激活、可乐”。
这是3种饮料的名字,但沈阳市这位诙谐的基层校长,显然是用它来比喻教师大交流的效果了。
2006年暑假,沈阳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将市内5个中心区确定为均衡发展实验区,并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划分了49个“大学区”。2006年秋季开学后,该市启动教师定期交流,5个区共2055名中小学教师在本学区内实现交流,占教师总数的15%,其中,1958名教师为“人走关系走”。据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实质性交流,在全国也属首次。
一个多学期过去了,这项大交流有没有实现初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思考和完善?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
出去择校的孩子又回来了
弱校师资加强 家长择师入学
沈阳市96中位于大东区城乡结合带,位置偏僻,办学条件差,每年统考在大东区都是倒数第一,学区中农民工子女占一半以上。2005年,该校中学部初一只招到两个班,不少本校教师的子女都出去择校。
96中的校长张志宏告诉记者,去年一下来了13位名校教师,按规定,这些教师要至少在学校呆够6年,才可以参加下一轮交流。好多原来出去择校的孩子又回来了,2006年,片区内的学生入学率达80%?90%,比以往翻了一番。更可喜的是,这些教师还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成绩。
从50中“交流”来的语文教师李?对记者表示,96中多是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子女,来了之后,除了和这里的老师一起提高教学质量,想得最多的,就是尽快把那些对自己放弃希望的学生“抓”起来。
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说:“其实,择校热某种程度是择师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教师流动起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们对名校的期望值在下降,对薄弱学校的排斥感在降低,不少家长表示,只要学校有好老师,就近入学当然好,没有必要再背债去名校周边买房子。
很多教师克服了职业倦怠感
换岗带来压力 推动人事改革
其实,大交流给教师带来的“冲击”,一点也不比学生和家长少。
面对全新的同事和学生,不少教师都迸发出了新的工作热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名校教师到薄弱校后,感到压力很大,“不能吃老本了,现在学苗差了,能不能照样出成绩?”成为普遍的想法。而薄弱学校的教师来到好学校后,则拼命追赶,“头三脚,谁都想踢开。”此外,大交流也给那些暂时没有参加交流的老师带来强烈震撼,促使他们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职业人生,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克服了职业倦怠感。
采访中,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大交流使不同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得到推广传播,更便于教师间的取长补短。
大交流还推进了中小学用人制度的改革。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郑卫说,此举让教师职业生涯“从一而终”的制度被打破,教师也由“学校人”逐渐变为“系统人”,由“单位人”变为事实上的职业教育人。教师的职业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为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师资源配备奠定了基础。
防止“一杯好茶,成为两杯白开水”
真正均衡师资,还有不少路要走
为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沈阳市教育局规定,区域内教师的结构工资实行标准化,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和待遇基本相同,打消了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
采访中,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是高位的均衡,而不是低位的平均。铁西区教育局局长刘树敏说,要在发展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如绝对地搞平均,将导致“一杯好茶,成为两杯白开水”。
郑卫认为,均衡师资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通过政策引导,使优秀毕业生向薄弱学校倾斜;师资培训重点要向弱校倾斜;尽可能保住弱校自己培养的师资;通过学区资源共享,提升弱校师资力量。
李梦玲说,今年教师将继续进行大交流,只要工作满6年的教师,都有可能交流,未来3?6年内,城区所有专任教师要交流一遍。她表示,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保障交流的制度建设:如做好教师的工作记录和原学校的业绩考核;为交流教师制定评定职称的细则等,逐步转向常规性、制度性的良性流动。
韩日的教师交流(延伸阅读)
韩国规定,中小学校长5年一交流,教师6年一交流;日本规定,中小学校长、教师都是5年一交流。两国教师的交流都通过一个近似于“人才交流市场”的机构来完成,政府负责定期提供职位需求信息,参与交流的教师通过竞聘上岗,而不由政府指定分派;教师交流的范围也不局限于一区一市。因此,教师的职业也更具有职业化、交流性和竞争性,而少有终身制。
让老师换岗是另一种不公
《教师“大换岗”,缓解“择校热”》中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天,本报电话互助平台上读者来电此起彼伏,今天我们选登其中的部分发言,并希望大家继续就此发表看法。
家长如是说
取消中考,我赞成
读初三的女儿马上就要中考了,现在学校里的考试是一场接着一场,真的快被“烤焦了”。昨天吃好晚饭,女儿靠在沙发上说浑身酸疼,这两天为了体育考试能拿个满分(30分),在学校拼命练跳绳。我说你休息几分钟吧,结果自嘲是“特困生”的她一下子就睡着了,孩子实在是太累了。
记得巴金随想录中有一篇“小端端”的文章,讲他的小外孙女端端学习是如何的辛苦,呼吁教育改革。巴金写这文章是在上世纪80年代,20多年过去了,“减轻学生负担”、“素质教育”也一直有人在呼喊,可学生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
因为中考,学生很辛苦。说实在,学校的老师也非常辛苦,他们也是起早摸黑,各学科老师还要争着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因为中考,家长也很辛苦,因为许多家长都要为孩子陪读。我想这样的教育现状,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教师到学生和家长都是不满意的。但只要有重高,只要还有中考,那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那么学生还得为了考个好分数而放下学了多年的钢琴或者书法美术,放弃体育锻炼的时间,放弃许许多多兴趣爱好。
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发育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而中考的巨大压力真的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没有了休息的时间,没有了运动的时间,没有了亲近自然陶冶情操的时间。
这些年,为了实现素质教育,中考也在改革,但减负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真的要解放初中生,就应该取消“重高”,取消“中考”。
原来,小学升初中也有考试,但后来实行了就近入学,民办初中电脑派位的政策,这样小学生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压力就减轻了许多。初中升高中,我想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办法吧!
教师如是说
“教育不均衡”、“择校热”,这些曾经让我们专家和学者“头痛”的问题,沈阳的教育部门就这样以老师的“大换岗”轻松地“解决”了?取消了重高,把优质师资平均分配到了各个学校,教育资源均衡与教育质量问题就真的解决了吗?
教师的“大换岗”在短期内可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也让老师们克服了职业倦怠,“挖尽”了他们的潜力。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安心于学术,潜心于教书育人。如此釜底抽薪式的“大换岗”,劳民伤财,老师们衣食不安,居无定所,为了自己的饭碗东奔西走的教师又何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真实之学术?!
其实造成择校的原因很多,怎样消除择校热,需要一个长期规划,诸如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培养优秀师资的长效机制,在发展中均衡学校的教育质量等等,而不是简单地“削凸填凹”。让老师“大换岗”其实是以新的不公矫正另一种不公,这种以牺牲少数人利益来博得社会赞誉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3月1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争议激烈的“教师大轮岗”,并不会如北京市教委年初宣布的那样在本市推行。12日,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北京市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赵凤桐明确表示,北京不会推行也不提倡教师大轮岗,因为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尊师重教喊了多年,怎样做才是尊师重教,教师的铁饭碗该不该打破,往大了说,如何科教兴国,这都是我们教育部门应该缜密思考慎重决策的问题,毕竟经不起折腾的不光有老师,还有孩子。
网友及读者评论
网友zqynn:
我赞成教师“大换岗”,这样也就是间接取消了“重高”,如果“重高”取消了也就间接取消了“中考”,这样才能真正给中学生减负。
网友abby笨女人:
现在不仅初中升高中是这个样子,就连小学升初中都是如此。为了我妹妹升个好点的初中,我爸妈可没闲着,管的超紧啊!现在的小孩哪里还能享受到我们小时候的童年乐趣啊(虽然我也是80后,呵呵)!
中国的教育真该改改啊!
网友残云:
人们争着让自己的小孩子上重高,说明教育资源稀缺化在许多大城市还是很严重。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所有人受到好的教育的局面是客观存在的,政府所能做的应该是缓解这种稀缺带来紧张局面,合理分配优势教育资源,而不是反其道行之,人为地将好老师、好资源集中在几所高中。
现在的小孩子太累了,正是由于我们人为地将教育资源稀缺化,更给他们已经不堪重负的青春花季雪上加霜。目前这种教育体制是培养不出一个阳光、热爱生活、理性宽容的现代公民的,他们在学校里面对的是一场场考不完的试,回到家还要面对那些做不完的功课。取消重高无疑可以给目前这种情况带来积极的影响。
网友伟人:
家长逼着孩子上重高的道理不难想象:上了重高才能上重点大学,有了重点大学毕业的金字毕业证,才能有一份所谓的体面工作。儿女成了人上人,父母乃至祖宗都跟着沾光。于是家长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重高,重高一如既往地火着。
悲哀的仅仅是这些有着陈腐观念的家长吗?当然不是,往深处想想,便觉是中国当前一个让人身不由己的大气候――当用工单位打出只招聘“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的学生”的招牌时,这种消息会不自觉地鞭策家长孩子读重高;当公务员考试设立“非本科不准考试”的门槛时,家长又举起了大棒……
谁不心疼孩子,谁愿意自己的骨肉为了学习熬成少白头,但不逼着孩子读书成材,他们又能有什么选择呢。
重高是应试教育的一张脸,要让重点高中彻底消失,得等到教育体制真正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那一天。
读者朱先生:
应该取消重高和取消中考。现在中考难,压力大,学生从初二开始就很紧张,初三学生没有双休日,每天学习时间要从早上6点到半夜。个人建议有以下几点:1.教师、经费、仪器等,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要统一;2.重高的校长实行轮岗,也到普通高中去当几年校长;3.教师轮岗分配,方法同上;4.全杭州市的学生统一电脑派位,取消中考。
读者陈先生:
我的意见是:1.取消重高不合适:环境会变差,优生会被带坏,集中力量教育优生对社会也有好处;2.负担重和学校有关,学校的教育方式要改善。
我想说说:北京教师该不该轮岗?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