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8 11:27:23 下载试卷 标签:高考 复习
日前,一套名为“2007年高考命题解密”的辅导资料在媒体鼓吹之下,再度堂而皇之地登上郑州一些书店的柜台。从“高考母题探秘”到“高考工具”,再到如今的“高考命题解密”,它们一个比一个擅长吹牛炒作,一个比一个善于蛊惑人心。(本报2月2日一版《神话是如何出笼的》)因此,笔者看到“高考命题解密”的上市,不禁叹焉:似曾相识“骗”又来!笔者不才,愿解其详。
炒作概念吊胃口。教辅材料年年编写叫卖,只是如今商家更精明了,竞相在概念上动起心思来。“高考母题”就是今年生造出来的,什么“千题万题,源自母题”,大有母题在手、高考无忧之意,听了着实新鲜。“高考工具”也不甘落后,声称是一把救驾的榔头,“有高考工具,多考80分不稀奇”,看了也着实动心。“高考解密”更抖出猛料――“是命题专家猜题,还是提前泄题”,足以吊起那些“家有考生”者的胃口。
名师名校作虎皮。不同的是资料,相同的是名师,而且基本是同一批特级教师,他们被冠以所谓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的称号,甚至虚夸海口说该师极可能参加高考命题,吹得神乎其神。常理而言,特级教师在教学经验上自有其高明之处,但书商屡屡拿他们说事儿,就是误导考生。名师之余,还有名校。“高考母题探秘”宣称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高考工具”在广告中也特意突出了清华大学出版社,而事实上两者都是借名造势,虚假宣传。
限量销售敲边鼓。利用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法则,通过“稀缺”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 “高考工具”在1月11日的广告中说,仅从北京调来300套供应郑州市场。次日则说,300套不到1小时就抢购一空。此番“高考命题解密”也称郑州只有两家书店获得销售资格,并将按照150:1的比例发行。与限量销售相应的,就是热销、抢购,就是“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就是“买不到的家长急哭了”。而这些资料切实的销售状况如何呢?“高考工具”在河南的经销商曾向笔者大吐其难言苦水。
产品质量好,不如广告做得好。不管是“高考母题”,还是“高考工具”,最终都被揭穿只是普通的复习参考资料,而价格却不菲,前者960元,后者468元。以喧嚣一时的“高考工具”为例,因为有6000元的租金作交换,郑州中原图书大厦为其大开方便之门;还是因为付了钱,该图书大厦就准许它通过电子字幕轮番播放“极限圈定2007年高考内容”的虚假广告语。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新华书店奉传播先进文化为圭皋,怎能做起见利忘义的事情。
“高考母题探秘”因涉嫌虚假宣传已先后被京沪两地的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违法广告被叫停。难道,应该叫停的只是这两个地方,仅限这一种资料?社会期待和谐,市场需要秩序,亡羊补牢犹未晚,视而不见乃渎职,有关政府部门不可不深思。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市场报 作者:李建明 吴纪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