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7 14:53:57 下载试卷 标签:重点中学 小升初
选摘:文件中太多"原则上",校长不知所措
新的小升初政策出台,最关心的除了家长和学生还有初中校长。但面对更加严格的限制,更多的校长还是采取观望态度。公文在关键处过多地使用"原则上",令大多数校长不知所措。
"不让我们以竞赛成绩和考级作入学参考,那参考什么呢?"一位示范校校长对政策表示质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手册的内容太粗略了,几乎学生之间都没有差别,我们收到上千份这样的资料,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选拔学生?"对于新政策,校长们更关心的是如果违反了会有什么惩处措施,但除了"公示"、"社会监督",市教委却对此并没有详细规定。
新政策对于普通校是个利好消息,普通校的校长们盼望的"生源均衡"原则上似乎可以实现了,但这些校长目前并不乐观。一所完全靠电脑派位收学生的学校校长认为,"如果完全能按新政策做当然是好事,但教委只出原则、没有解释,让下面的区县教委很难办。估计示范校还会找到新方式挑学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年电脑派位的学生会增多。"
--北京晚报(2007.4.6)
北京小升初政策出台,把“限制”和“原则上”用在了很多关键的地方,例如跨区、例如入学参考……那么今年小升初重点中学怎样选拔到好的生源,不但成为各校校长伤脑筋的问题,也成为了小升初的孩子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政策中的关键词句:
07新政策关键词:电子学籍
小学毕业生人手一张电子学生IC卡,其中记录了学生各科成绩、社会实践记录和参加公益活动等的信息。4月底,参加小升初的学生的IC卡将被统一"封卡",6月建立初中学籍系统,其间学校和个人都没有更改信息的权限。今年小升初通过每个学生的IC卡在准入初中校进行报到注册。每名学生只能在一所学校刷卡一次,不能到多个学校报到,目前该系统已经正式启动。学生入学信息还将在区县教委确认后进行公示。电子学籍作为三年后进行中考报名的依据。
解读:实际上这张卡相当于往年的“特殊收生卡”,只不过纪录数据的功能比以往更加强大一些。根据教委公布的十种入学方式来看,只有第一种是稍显被动,其它都可以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能刷卡一次”跟之前“特殊收生卡”只能交给一个学校意义上相差不大,因此,不会成为小升初跳不出去的坎儿。
07新政策关键句:关于跨区
(1)公办校禁收他校录取新生
跨区县就读须经区县招生部门批准。禁止公办校擅自接收已被其他校录取的新生,不允许出现学生与学籍分离现象。
(2)非正常流动不出转学证明
限制跨区流动主要要求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如果属于非正常流动,将不给提供转学证明。
(3)实验班和特长生原则上只在本区县内招生
体制改革校、实验校(班)、教育部门批准认定的特色校、传统项目校等,原则上面向本区县接收新生。
初中原则上只能面向本区县接收特长生。
(4)每个分片招生区都有好学校
教委划定每所学校对应的服务片内都要有群众认可的学校,学校应首先接收本片内学生。
解读:根据以上几条分析:由于各种限制政策的实行,今年参加电脑派位的学生将会增多,同时,电脑派位能上好一点的学校的比例会增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择校就可以完全避免。从历年的小升初来看,有很多重点中学是不参加电脑派位的,同时,从今年的政策来看,就近划片入学的情况下,好的学校录取名额毕竟有限,肯定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可以被允许的范围内"掐尖",部分学校还是会在"原则"之外招录外区的好学生。
07新政策关键句:初中校录取
(5)首次增加事前公示
今年小升初首次增加事前公示。招生前向社会公示招生项目、范围和人数,既限制学校违规的招生行为,又帮助家长避免盲目考试。
(6)不以证书为录取依据
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各类荣誉证书和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等证书、证明,并不得以其作为录取的依据。今后该市学生的各类升学都将严格以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和成长记录为依据。
(7)英语实验班允许面试和口试
今年北京市教委加大了对变相测试的查处力度。不过英语实验班等项目在招生时还是允许面试和口试。
解读:根据对初中校的录取规定来看,跟以往没有太大变化。实际上,提前公示对于学校来讲根本就是它们每年都在做的,即招生之前发布招生简章,细看招生简章的内容跟要求公示的内容是相当一致的。
关于不能以证书为依据,就像该文开篇引用的那位校长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在小学的评价体系还不成熟,每个孩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学校必须采取另外的方式来录取到其中更优秀的那一部分学生。
因此,也就存在了英语范围内允许的面试和口试。那么在其它方面一定形式的测试仍然是会存在的。
近3年,每年的4月,教委都会出台不允许考试录取、不允许以证书为录取依据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但所有的重点中学都会以面试、大屏幕投影、上机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手段进行选拔,所以,抓好孩子的学习是永远不变的硬道理,别无其他捷径。
07新政策关键句:数量变化:
(8)英语、特长和"共建"子弟人数减少
海淀将英语实验班班额从40人减少为35人,仅这一项,将减少100多个实验班的招生名额。
发放测试卡控制学生测试次数,每个学生参加测试的学校原则上不超过两所。各校接收文艺、体育、科技特长生的数量应控制在2006年的比例。
今年北京市将严格控制"共建"学校的校数和其接收"共建"单位职工子弟的人数,这一群体招生总人数将有所下降。
解读:以上三种学生招生数量的减少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报名后在同等条件下,所要求的条件也会水涨船高。这就意味着,学英语和特长都将是一项更长期的工程,而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突击的。同时,接收共建生的数量减少也将对共建生考试带来一定程度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位对口”“花钱”就一定可以上了。
根据以上分析,今年的小升初政策实际上与以往没有很大的实质性差别。在这样的政策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会甘心等待电脑派位。所以,择校虽然难度增加,但是一定必然存在。综合近3年的情况分析,各个学校一定会采取其他的措施来录取它们认为优秀的学生,只不过这种测试将更为灵活多样。具体有可能出现哪一些可能的形式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去年的考试形式:
1、笔试:基本上没有学校会公开举办这种考试,一般都是临近考试才给选定的孩子打电话,没有在学校名单内的孩子不会接到这种通知。一般情况是一次通知几百人,告诉你不需要带笔和草稿纸,去了就考试;像十一学校去年的入学资格测试就是笔试。考了语文、数学和英语,题目很有个性和创意。
2、上机考试:这其实是笔试的一个变种,就是把题目输入到计算机中,让学生在计算机中解答试题。数学题还是要用笔在草稿纸上演算,然后把答案输入计算机。上机考试也经常会出IQ、EQ试题;去年交大附中、清华附都进行了类似形式的考试。
3、幻灯:这是笔试的另一种变化方式,很多学校现在喜欢考试的时候让学生看大屏幕。比如10分钟1张幻灯片,学生将幻灯片上的题目解答,10分钟后看下一张幻灯片。这些题目放过了就没法再复查了,对学生要求挺高。去年三帆进行了这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测试。
4、抽签:这种方式主要在那些随到随考的学校里面出现的比较多,为了避免先考的学生把考试题目泄露出去,体现个体差异,学校就将题目设计成签,让学生随机抽取。去年八十中学的综合素质测试就是抽签的形式,每个孩子不太一样,首先是自我介绍,另外有英语,之后是数学问题。也有孩子抽到的是:介绍自己的学校等等。
5、面试:口头问你一些问题,出一些题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让你画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等。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有面试的环节,十几个老师考察一个学生的学校并不少见。例如北达、首师附、理工附、八十都进行了这样的面试。值得注意的是,人大附和三帆的面试,不仅仅面试学生,同时也会面试家长,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面试,问家长一些问题。
6.现场考:现场考区别于其它考试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需要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同时,接收能力也要比较强。例如北大附在去年的综合素质测试中就先让老师给考生讲了一个数学知识,然后就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做;101让学生先看看一段曾庆红副主席回母校101的录像,然后给40分钟写一篇观后感;最有个性的是十一学校,它把图书馆对考生开放,让学生在半个小时内去挑一本书看,并写一篇读后感。
7、变相考试: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通知学生参加考试,但是最终考的都是奥数、英语等。通知内容与考试内容完全没有关系。
例如:(1)171-表演,06年171先发了一个通知,招收表演类等特长生,然后给很多家长打电话通知了。参加考试的学生才知道表演类原来是考奥数。(2)十二中-运动,去年丰台十二中通知考生去考体育,要求全部穿运动鞋,去了之后在操场上活动没多久就开始考试了。
8.体育测试。主要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会进行简单的运动测试。这一般是进行其它测试的幌子。如:北大附的体育测试就是简单看了下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奥数网提醒您:
1.在小升初最后几个月的关键时期,家长一定要把手机和电话随时保持可以通话的状态,不要漏接任何一个电话。
2.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不要不接陌生人的电话,说不定那就是通知孩子去考试的。
3.不要把来电按掉再打过去,这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但是您要考虑到学校在通知孩子的时候一般都是连着打很多电话,您不接,他们就会接着打下一个。您拨过去的结果就是:永远占线!或是找不到分机号。
4.不要把"参加活动"不当回事。没有任何学校会通知您去考试,都会告诉您学校有个活动,邀请您带孩子参加,这是考试的信号。
5.经常上一下网,推荐奥数网家长社区。各个学校有风吹草动的信息,大家有个打听的渠道,也有个商量对策的对象。
6.最近进行的希望杯、走进美妙数学花园、迎春杯、华杯赛等一些列竞赛的获奖证书很重要,根据去年的经验,所有的学校都极大的参考了杯赛的获奖情况。
学而思教育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学而思教育 作者:奥数网网络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