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重奠语文的地位 语文于高校中没落,更被理工科学生所抛弃,甚至一些博士论文都错字频出、词不达意,这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当年语文成为高校课堂或有或无的“鸡肋”之时,我们已经犯了一次“工具意义”的错误―――认为其就是一门语言,一个我们从课堂之外的诸多渠道都能够学来、学会,并且只不过用来沟通和交流的“驾轻就熟”的语言工具。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之地,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以此来看,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工具,也不是扭转学生汉语水平的制度化棋子,而是小到一个人文化人格、大到关乎民族大义的承载支点。重新回到高校课堂上的语文,应该享有如此尊荣的地位,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希望看到语文在高校中强势而有力的“复兴”。河北科技大学燕农
母语需要保护 国人对于英语的执着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极端狂热之中,毕业、升学、就业、升职……人生的各个关口都被英语这只“拦路虎”把着,以至于从中学到大学,英语程度竟然成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语言教育上的本末倒置导致了母语的式微。我们常常看到:大学毕业生们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写的汉字却歪歪斜斜,错漏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英式汉字或网络汉字更是充斥坊间,俨然成为表意的主流方式。
“重外语轻母语”的根子早在我们的小学教育甚至幼儿教育时期便已经埋下,现在我们推行强制的大学母语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此外,国家也应担当起保护母语的重要责任。许多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