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8 18:00:54 下载试卷 标签:家长 小升初
女儿就读于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在今年的小升初中,我们在5月15日到22日的一周内,先后接到实验中学、三帆和八中的录取电话。经过多番权衡比较,并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后,我们做出了选择,将那张令全家人有过无数次暇想的“小粉卡”交给了其中的一所中学,圆满结束了我们家的小初升战役。女儿同时被几所市重点中学录取,虽然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回顾几年来我们走过的择校之路,想想我们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这个结果也确实是在情理之中的。
受奥数网论坛中家长们的鼓舞,闲暇中也对我们家的小初升做了个简单回顾与总结,从亲身经历中理出几条感想和经验,与大家交流。
1.从长计议,及早准备。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家长,一定要尽到应尽的责任。教育资源不平衡,学校之间差距巨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择校!小升初之战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准备时间却很长。说起来,我们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认真考虑了她的上学问题,从小学到中学都考虑了。孩子小时候我们先后住在丰台区、朝阳区,为了让她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她该上小学那年,我们以大房换小房,搬到了西城区。自认为演绎了现代的“孟母择邻”。现在看来,这项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2.确定目标校,有针对性地备战。京城的名校很多,各有特色,但最好的不一定最适合您。家长要下些功夫,客观地分析比较一下,综合升学率、地理位置、校园环境、人文条件等诸多因素,确定一所或两所目标校。很多名校都有培训班,在确定目标校后,应尽早参加该校的培训班。这样做,一是可以占个“坑”,二是可以比较系统地学到一些东西,三是在不让考试的情况下,培训班将成为名校挑选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年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孩子先后参加了两所学校的培训班学习,被这两所学校同时录取。
3.策划好孩子的学习,准备好“硬件”。所谓“硬件”就是各类证书。实践证明,证书不可没有。在今年的小升初中,教委三令五申地不许考试,但是,不考试人家拿什么衡量学生呢?总不能来一个要一个吧?于是,证书就起了很大作用。证书大体上分四类:数学、英语、文体、三好(包括红领巾奖章等)。各类证书齐全当然很好,但只有其一、二也行。从我们今年的经历看,起了决定作用的,一是公共英语二级证书,二是市三好证书。上哪里去学奥数、英语?这也是要家长用心琢磨的,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很多,良莠不齐,一定要选好、选对,这不仅仅是怕花冤枉钱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孩子赔不起这个时间!我们认为奥数网、新东方不错。
4.精心设计制作简历,多投几所学校。在制作简历时,要动动脑筋。简历不用奢华,但要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注意几个细节:一是要有一个封皮。二是设计一张表格,把基本信息和精华统统放进去,让老师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只看这张表就行了。三是做好目录,编好页码。四是把照片扫描到表格中,最好用彩色打印机打印。五是各类证书、奖状要分类,如国家类、市区类、学校类、其他类等。今年我们共向6所学校投了简历,命中率是100%。除上述3所学校通知录取外,四中通知面试(未被录取),十三分通知参加活动(因与八中时间冲突未去),三十五中通知面试(放弃)。
5.平时要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鼓励孩子发奋图强。家长不要老向当着孩子的面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很辛苦,没有快乐的童年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厌恶学习。要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况且学习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其中也是有很多乐趣的,所谓“乐在其中”。比如:当他们的奥数得奖时,当他们的作文被校报刊发时,当他们的公英通过时,他们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女儿在知道公二成绩75+5时,一蹦老高,兴奋的不得了!特别是“金榜题名”后,给孩子带来的成功喜悦更是任何其他所无法替代的。
6.作为家长,也不要怨天忧人,牢骚满腹。教委有教委的道理,学校有学校的苦衷。作为家长,我们只需管好自己的孩子,为他(她)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准备好各种硬件,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奥数也好,英语也罢,总是开卷有益的。
7.在录取阶段,不要轻易放弃。名校录取孩子是分批进行的,第一批录取的总是那些最优秀的孩子,而这部分孩子对于一个区的绝大多数名校而言,是重复的一部分孩子,但最终他们只能选择一所就读。所以,录取的前半段是学校选学生,到了后半段就是学生选学校了。多跑几趟学校,多打几个电话,或许就有转机出现。我孩子的好几个同学就是在家长多次给实验中学打电话、主动介绍孩子的情况之后被通知补录的。
8.多上网浏览信息,及时了解教委的政策和各校的录取动向。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奥数网。是奥数网给我们提供了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家长社区的论坛中,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家长,有非常热心的,有消息灵通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通情报,我们的许多信息都是从奥数网中得知的。直到现在,只要上网,还是习惯性地点击奥数网的页面。
小升初虽然结束了,但它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学而思教育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学而思教育 作者:奥数网家长 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