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7 10:00:49 下载试卷 标签:大学 教学计划 学习方法 哲理故事 诊断活动
重视教育质量、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清华大学一贯的办学目标和传统。在这一办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清华大学的立校之本。
【故事一】
讲台上的名师大家
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学生们的问题尖锐而幽默,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笑声。这是由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姚期智院士主持的清华软件科学实验班最普通的一堂课。“大师的课就是明白易懂”,一位大二学生这样评价。软件科学实验班的每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体会到基本数学工具的强大“威力”,明白理论何所来、可向何处去。姚期智先生的课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案,却真正凝结了他自己多年来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这也是这门课最宝贵、最闪光的地方。因为没有哪一本教科书能这样既有对理论计算机科学最前沿的把握,又有如此明白生动的讲解。
在清华,一大批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走上了教学第一线。为了保持和发展名师队伍,学校通过培训计划、派出计划、奖励计划,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一线锻炼成长。学校建立并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创造让大批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土壤和条件,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在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的同时,清华还建立了讲席教授制度,聘请若干名海外知名学者共同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工作,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水平。目前共有20个讲席教授团组受聘,100余名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通过讲席教授制度来清华大学工作。
【故事二】
课程突出“精品+特色”
今年3月,一门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的课在清华园开讲??“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我想知道如何做科学研究,这门课给我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化工系一位大二女生选择了六个院系的相关教学单元,她对这门全新的课程充满期待。按照学校的安排,这门课在全校筛选出22个院系的52个实验室,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由高水平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科普语言和直观形式全方位展示科研过程。
2006年底,105门本科课程获得清华大学首批精品课程称号。这是清华大学一类课程20年发展与建设的沉淀,也是学校明确提出建设精品课程5年来努力的成果。目前清华大学有42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58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共涉及课程门数65门,分布在校内26个院系和教学单位。在以精品课带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清华大学还十分注重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实行研究型教学方式为重点,推进以小班授课、师生互动为特点的课程改革。2003年在全国率先开设新生研讨课,2005年扩展至面向本科高年级的专题研讨课。在不断进行精品、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开设了“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和“未来企业家之路”课,通过独特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机会和条件。
【故事三】
给学生一片科研的“海洋”
计算机系研究生任罡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了“真实IPv6源地址网络寻址体系结构”的研究,他参与研究部分的成果成为该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之一。“从两年前开始,导师就指导我参与这一课题的预研……,并安排我多次参加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全程参与了项目相关工作组的筹备和标准草案提交工作。”目前,任罡参与的科研工作中,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提交标准草案3项。
科研??掌握在海洋中游泳的能力,这是清华学子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收获。清华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增强学生科研素质。199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1998年推出的“挑战杯”已发展成全国性赛事。以“挑战杯”科展和创业计划大赛为代表的课外科技赛事体系覆盖全校主要学科群。学校还设有“种子基金”引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基金”、“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论坛等为博士生深入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开拓国际性学术视野、出高水平博士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截至目前,清华共有6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故事四】
成长为一棵有特色的“树”
今年5月,清华大学2005级数理基科班的230余名同学将面向全校院系选择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宽厚的基础加上自己喜爱的方向,将为他们迎得更成功的未来。而同是2003级化生基科班的学生,石振宇选择了生物方向,他所提出的合成生物塑料的新方法被导师采纳,目前已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罗望熙则选择了化学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合成了一种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
清华大学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学校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成才路径。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清华积极推进因材施教。相继开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软件科学实验班”,人文学院按“人文实验班”、“社科实验班”两大类招生。此外,学校还设立主、辅修制度,设置经济学等第二学士学位,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营养套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兴趣去自主选择。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专门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加特殊训练环节,包括提供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更多资源,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送到世界名校,跟随大师在活跃领域学习,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学术最前沿,最终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故事五】
站在国际潮头看世界
力学系研究生徐志平,在导师指导下曾经先后3次到德国和中国香港的大学做短期学术研究。“我们正在做的研究是国际上的前沿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对我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和拓展学术视野非常有好处,他们的一些研究方法对我也非常有启发。”徐志平说。在清华,像徐志平这样在就读期间有机会到国(境)外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还有很多。2001-2006年,在导师与国外教授的科研合作基础上,清华共派出近3千人次的研究生出国、出境开展长期和短期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努力搭建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7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与交流协议。通过中外合作培养、国际交换生项目、联合学位项目、海外实习项目,设立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举办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派出交流等措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部分院系为国际学生设计了全英文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每年有大批世界一流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众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政要及跨国公司总裁来校访问、演讲。广泛、紧密的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加了学生国际化教育的实践和经历,提升了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故事六】
走出校门看社会
2006年暑假,曾以实践日记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李强,又踏上了河北定州的土地,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位大二的同学。他们共同体验着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一位同学在实践总结中写道:“此行的所见所感告诉我,我和农村的距离不再是那样遥远。……清醒地认识国家的现状,挑起属于我们的那份责任!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以“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为指导思想,涵盖国情考察、支教扶贫、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科技服务、校友访谈、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呈现出组织规模化、项目品牌化、基地规范化、机制长效化、合作多样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06年,学校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达10000余人次,学生社会实践支队数达到672支,涌现出了以博士生实践服务团、中美大学生教育扶贫、北方农村能源调查等一批品牌项目。近年来,配合学校就业引导工作,学校大力开展就业实践,让学生在了解行业发展过程中,切身体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故事七】
课堂之外的异彩纷呈
每学期开学,校园里总会出现各种精彩的演出,那是各个学生社团在“招新”:击剑协会的成员手执长剑,姿势潇洒;军乐队把管弦乐器和乐谱架摆到了现场……对于清华同学来讲,100余个社团为他们提供了培养兴趣、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社团活动只是清华大学丰富多彩第二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同时,社会工作成为清华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同学们在集体中成长、在团队中学习的有效手段。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工作岗位锻炼计划”要求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激励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作风;志愿者活动立足校园、深入社会;群中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6年有3200多名学生报名参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居高校之首。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