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2022年大事记

奥数北京站 > 专题 > 教育新闻 > 正文

香港回归特刊:香港味道

2007-06-28 13:47:36 下载试卷 标签:高中生活

  那么远 这么近

  香港味道,它们早早潜入我们的平常生活,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香港的好,我们都知道。

  无数人都会在第一眼就喜欢上香港,它舒适,它温和,它快捷,它精明,它温文尔雅并有条不紊地日进斗金,它声色犬马并通宵达旦地消费娱乐,由四通八达的地下铁和步履匆忙的上班人群浇灌出动人的物质之花。它有时很甜,有时很酷,它昂贵并勤俭,它永远井然有序却经常胡思乱想。这个城市曾经哺育了我们对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所有梦想,现在它则正在精神抖擞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内地人的物质豪情。

  总能遇到一些从香港回来的旅游者,秉性趣味千差万别的他们,往往会用整齐划一的言语来表达对香港的赞叹――城市漂亮,交通便利,服务优质,物质极大丰富……我们都知道到此一游的香港线路:早上7点起床,上午海洋公园走马观花,下午迪斯尼热身运动,转战铜锣湾血拼购物,晚上兰桂坊合影留念。回归,24小时通关,自由行,CEPA……当香港以加速度进入中国大家庭的怀抱,我们那些有关它的朴实记忆和透明的向往,都渐渐被这个游乐购物天堂24小时永不落幕的光环隐去了痕迹。

  你说这就是香港,当然,它当然是,但是――城市漂亮,交通便利,服务优质,物质极大丰富――你确定你说的就是香港,而不是东京、新加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香港有它自己的味道,那味道来自于我们消磨在街头巷尾的懵懂年龄,在录像厅里看五光十色的香港大片,在一毛钱一个币的游戏厅里边听着含糊的粤语解说,边拿“魂斗罗”和“街头霸王”死磕到底,蹲在路边听流行歌曲,那些强烈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砰砰砰地乱跳不停,一旦奢侈地拥有了白围巾,就会围在脖子上从一条胡同跑到另一条胡同,从一个大院跑到另一个大院,纯粹是因为高兴而不是要向谁显示什么。

  只有这些,才是真正的香港味道,它们早早潜入我们的平常生活,落地开花,生根发芽。香港,它距离我们有2000公里那么遥远,而它的味道、它的生活却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那么远,这么近,10年回归,该纪念的就让别人去纪念吧,我们只想说说在身居北京的你我身边,那些沁人心脾的香港味道。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那些感受,与恢弘的纪念与叙述相比,它们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们自己,那才是真正能够通达内心深处的私藏记忆。

  其实5年、10年、20年又有多大的关系,我们的香港故事早就已经开始了,而且看起来像是要这样永不落幕也不一定。

  有关香港的民意调查

  10年时间,不长,不短,不远,不近。香港,对于身在北京、遥遥相望的我们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小厮,广播电台编导,25岁:我记得那会儿家里人去香港,回来给了我一张港币,我那叫一个美!现在香港人都可以花人民币了。

  ◎团子,赴港读研,22岁:已前去香港,就像出国似的,去年我去香港旅游,发觉现在只需要一个港澳通行证就可以了,省了不少事情呢。

  ◎小脸,统计员,20岁:以前看香港电视剧,我感觉香港人都瞧不起内地人,现在他们好像很欢迎内地人才去香港工作。

  ◎冰蓝娃娃,大四学生,23岁:以前谁要穿件香港牌子的衣服都挺胸抬头的,我记得有人还特意把皮带上的金利来标志露出来。现在什么佐丹奴、堡狮龙呀,满大街都是,价格也便宜。

  ◎无事生非,研究生,22岁:十年前我喜欢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侬本多情》什么的。现在看新闻说《大宅门》、《大汉天子》在香港都特火,呵呵。

  ◎窝里的Isis,公关助理,24岁:十年前,觉得香港是世界级的购物天堂,世界名牌应有尽有,现在觉得北京跟香港一样,世界名牌扎堆,还都是亚洲旗舰店什么的。

  ◎Socrazy,外企销售,26岁:以前都是内地人去香港淘金,梦想能定居在香港,现在都是香港人北上买内地股票,开发内地房地产,希望能在内地有固定资产。

  ◎Leo翔ed,经济类电视栏目制作人,28岁:以前觉得说话带港台味儿,学港台腔特时髦,现在香港人都学普通话呢,咱们谁要是说话还带港台腔就太傻太老土了,哈哈。

  ◎完美柠檬,私企职工,25岁:以前的香港电影全是本地明星演的,现在的香港电影里就没有不出现内地演员的时候,还都跑来内地取景拍摄。

  ◎大瑞,留美大学生,23岁:以前想要去香港上学跟去国外留学一样,还要考托福,难啊!现在只要直接通过高考就可以报考香港的大学了,据说好多高考状元都去那边了,清华北大可算是有对手了。

  ◎老杨,办公室经理,40岁:现在买房贷款太普遍了,听说都是学习了香港的模式,才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了。

  ◎鱼影,学生,22岁:以前觉得香港的说话方式特别无厘头,颠三倒四的,现在我们全都会说他们的词了,左一个“K歌”,右一个“搞定”的。

  ◎跃朗星殊,园林设计师,26岁:以前国际有名的设计院为了亚洲的业务只在香港设立亚洲总部,现在亚洲的设计任务越来越多,就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又设立了分公司。内地的业务方便很多。

  ◎可乐欣,财务管理,22岁:以前都管香港叫“文化沙漠”,现在其实我发现,他们很注重吸收别人的先进成果,内地的人才很多都被吸引过去了。

  ◎窒息,自由职业,24岁:从前觉得香港全是帅哥美女,后来发现什么李嘉欣呀、刘嘉玲呀、关之琳呀,其实原籍全是内地的城市,原来美女全是这边儿输出的。

  ◎小培培,高中生,18岁:小时候家长老是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清华北大,现在我们家人特别留意香港方面的招生情况。

  ◎太妃糖,服装设计,22岁:五一的时候我去了趟香港,发现国美电器居然在旺角开了一间特别大的店,我们的名牌也开始进驻香港了。

  ◎公子小丑,电视编导,26岁:以前听歌觉得香港歌手很多只会唱粤语歌,现在都开始流行出国语专辑了,好多歌手都是一首歌填两种词――一歌两唱。

  ◎丑得直掉渣,机场票务,20岁:以前香港一直叫国际化大都市,我觉得现在才更名副其实呢。你看新机场的启用,迪斯尼乐园的建造不都是这些年的事情嘛。

  ◎铁头国,出纳,21岁:以前感觉香港有好多选美比赛,港姐、亚姐什么的,现在世界小姐都快常年驻扎在海南岛了,还有香港凤凰卫视选的中华小姐,不也是咱北京的大学生吗!

  那些让人心跳的小事情

  北京-香港小事记

  1997年起,《大话西游》风潮席卷内地,成为了无厘头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奠基之作。

  1998年,王菲与那英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合唱《相约九八》,成为了让人最记忆犹新的一幕。

  1998年3月,朱槠基在两会点名吴小莉,让内地人都知道了香港有个凤凰台。

  1999年3月,由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的大熊猫“安安”、“佳佳”抵达香港。

  1999年4月,王菲与窦唯婚变,让北京人第一次见识了香港狗仔队的敬业精神。

  1999年底,随着东方广场的竣工,香港五大房地产商在北京全部拥有了标志性建筑。

  2000年,北京音乐台全国首家现场直播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

  2002年,香港大学成为第一所获得在北京进行自主招生与招收自费生资格的香港大学。

  2004年1月,北京游客肖曦成为第100万名抵达香港的内地游客。

  2004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明文规定主持人不得模仿港台腔。

  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首次直播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2004年7月,在针对北京人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香港位居首位。

  2004年9月,“北京市民最喜欢的香港品牌”揭晓,周大福、谢瑞麟、鳄鱼恤、班尼路等品牌入选。

  2005年9月,香港迪斯尼乐园开业,成为了香港最新鲜的梦幻标签。

  2006年2月,代言香港草根精神的麦兜系列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在内地上映。

  2006年10月,参考香港“Farm”活动创办的“创意市集” 来到北京,成为年轻人展现创意与活力的重要现场。

  2007年6月,香港人刘丁恺领到了食品店营业执照,成为京郊通州的“香港第一个体户”。

  香港文化体验馆

  ◎无厘头:本出身于广东佛山的一句骂小孩的话,被周星驰和他的模仿者们发扬光大成了“用后现代主义方式解构一切权威和传统”的文化现象。反权威、反英雄、反规则,甚至反自己的无厘头精神,已经从一种社会异相过渡到了现代人有意无意间的集体共识。

  ◎凤凰卫视:用香港方式包装内地内容,明星主持人们给内地观众打开了一道窗。

  ◎八卦周刊:壹周、东周、快周、便利……众多支狗仔队所联结成的八卦方阵,让香港明星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有安全感的一群人。一个城市的生存压力和八卦精神成正比,这个定式在香港被证明得淋漓尽致。

  ◎潮货:Beams、APE、Evisu……从日本到香港,从香港到内地,潮流品牌与文化已经成为了内地青年文化的最强原动力之一。

  ◎卡拉OK:从谭咏麟的《卡拉永远OK》到陈奕迅的《K歌之王》,香港的流行音乐早就已经与卡拉OK产业合为一体。从北京到香港,你再也找不到比卡拉OK更讨上班族和年轻人喜欢的娱乐项目,城市这么大,我们却只能K歌。

  ◎Ci-boys:源自香港的国际热门搪胶玩具,总是一脸愤怒、不爽、“谁鸟你”的欠扁相,显露着香港草根阶层的集体情绪。

  ◎麦兜:它的童年就是香港人的童年,它的理想就是香港人的理想,它的挫折感就是香港人的挫折感,它有点笨有点傻,却一点都不妨碍它成为香港民众最宠爱的文化符号。

  ◎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它出产了《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几乎所有的经典香港电视剧,它的“香港小姐”大赛选出了钟楚红、张曼玉、李嘉欣……一代又一代的香港美女。

  ◎《Milk》:华语世界最权威的潮流文化刊物,以每周一期的发刊速度将香港全岛时尚信息一网打尽,让人惊叹于香港取之不尽的潮流资源,已于2006年化身《流行色》进入内地市场。

  ◎红馆:红馆自1983年落成以来的日程表就是香港流行音乐最完备的发展史。

  港灿,在内地城市生活的香港人的自谑式称呼,曾经,“阿灿”是个颇有贬义的称呼,而现在这个称呼没有任何贬义,倒是因为十年变迁而别有味道。

  话说大约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有一部连续剧叫做《网中人》,其中的一个角色叫“阿灿”,是一个由内地来港的新移民。1997年之后,从香港到内地去的新移民渐渐多起来,很多来到内地的香港人自称是“香港阿灿”,简称“港灿”。

  如果发起个评选,“港灿”说不定是最能代表两地关系的词汇。身在北京的“港灿”们正在融入这个城市,但他们终归是来自于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们一边尝试着用另一种视角观察北京,一边在这座城市中有意无意地寻找着有“香港味道”的地方。

  我们邀请了几个在北京生活的香港人,各自开列出了他们的北京生活地图,带我们去寻找北京城里最具“香港味道”的地方,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发现,那些地方的味道仍然会是一半香港一半北京,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融合,才让它们有了特别的味道。

  馆子里讲广东话

  ◎何世杰,男,编剧、纪录片拍摄

  来北京4年

  你们也许不认识我,但一定听过或看过我的作品,十年前我是编剧,和朋友一起写了一出叫《少年包青天》的电视剧,毁誉参半。现在不写剧本了,搬来北京改行拍纪录片,拍了两年多,老板一共亏了两三套房子,我却自得其乐。

  ◎龙记吃饭、沈记喝汤

  到这里原因很多,有的为看一下香港报纸;有的为从食物中开解思乡之情,有机会讲一下广东话,尤其是广东话粗口。很多朋友和生意都是在吃吃喝喝中做成的。

  地址:龙记茶餐厅:建国门外大街甲1号金之桥大厦内

  沈记靓汤:朝阳区新东路1号

  ◎良子按摩兼调查

  东直门的“良子”是我和朋友每星期必到之处,服务员并不记得我们的名字,都叫我们做“套票”先生。很多朋友是拍电视剧的,在这里可以一边做按摩一边做市场调查,这些年纪轻轻的医师喜欢看什么电视剧,便可知道开拍什么类型的电视剧会有高收视。有一次,我问她们在看什么电视剧,她们都说不看电视剧了,在看“超女”呢!!!

  地址: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4号(东方银座南侧)

  香港没有北海

  ◎林宝莲,女,大地唱片总经理

  1999年定居北京

  1992年在北京加入大地,1996年移民加拿大,1999年回国定居北京,在北京发展大地唱片。热爱潭柘寺,并将父亲的灵位安放于此,常去祭拜。天气如果好的话,会开车去郊区郊游,到十三陵水库散心,去怀柔品虹鳟鱼,甚至去天津吃狗不理包子。

  ◎唐宫的“一盅两件”

  港式茶楼般的环境布置跟香港很接近,而且口味也很港式。每个周末我都会带我的小孩和朋友来这里。广东人讲究“一盅两件”,这里的点心很正宗,在这里品尝香茶、点心,大家叙叙旧,聊聊天,感觉很温馨,有一种思乡的情怀在里面。

  地址:建国门内大街19号好苑建国商务酒店1层

  ◎香港没有北海

  北海公园够美够壮观,香港很少有像北海公园这种景致的公园,有山有水有古迹,兴致好的话还可以坐船游湖,看着周围的湖光山色,很有幸福感。

  ◎中国大饭店

  因为公司地址在亦庄经济开发区,而我的家又在朝阳区光华路,所以一些商务洽谈和应酬,我大都会选择在中国大饭店的大堂茶厅内,环境优雅、舒适,适合彼此沟通、交流。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都是在这里谈成的。

  地址:建国门外大街1号

  我喜欢看它从无到有的变迁

  ◎Willy,香港现代舞团艺术总监

  1998年来京

  先在北京舞蹈学院教课,于1999年接任北京现代舞团的艺术总监职位,花了6年时间打造北现这块牌子,在2005年和李捍忠合作成立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到今天已经整整两年。

  ◎眼见首都机场的变迁

  工作原因老是飞来飞去的,我敢说舞蹈界里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北京机场的环境。9年下来,目睹首都机场的人流越来越多,明年将要启用的新机场的建构像一条红色的飞龙慢慢成型,每次我在枯燥地等候飞机升降的时候,都喜欢远远地,又细细地观察这个北京最新的建筑物从无到有的显现过程。

  ◎每天都逛交道口胡同

  每天下班后,就喜欢一头钻进旁边的胡同区里逛,从交道口经过那些纵横交错的小胡同一直走路到宣武门,才两个小时,每次选些没有走过的路,路上看见许多老建筑物被拆掉,很快的新的仿古建筑又被建起来,我对这种城市面貌的转变很感兴趣。

  一杯奶茶 很多学费

  ◎莫伟康,30岁,艺术家,

  刚刚和香港最牛的少励画廊合作在北京办了个展。2000年底到北京

  初到北京是来找陈丹青教授请教艺术, 因完全不懂国语,沟通困难。我现在的朋友很多都不是香港人,生活在京城的香港人都有一个默契, 便是投入北京的大中华生活, 而不是活在香港人的小圈子当中。

  ◎投身798艺术大市场

  当红的798艺术区每星期都有不同的展览开幕, 有内地的艺术家, 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其中还会发现一两个来自香港的艺术家登陆北京, 大家都是一个念头, 北京可能是亚洲最大的艺术市场, 而798是北京不同的艺术区当中人气最高的。

  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金湖餐厅 奶茶检验通关

  在北京的街边遇到茶餐厅时, 总是自然走进去,来一杯港式奶茶,取一份香港报纸看,人在他乡总想知道故乡发生的大小琐事,即便是足球版中球员的港式译名也倍感亲切。 但如果那里的奶茶不行的话, 我便会把其否决, 以后不来。一直去的国贸边上的金湖茶餐厅是一家,我作为一个“香港北飘”, 为了一杯奶茶,在北京可是交了不少学费。

  地址: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1楼L132店

  有了钱柜 忘了香港

  ◎朱江明,现在读国际政治博士,兼职军事专栏作家

  1998年到京

  回归后的第二年初来北京,除了三里屯之外,夜晚十点之后已经很难找到消遣娱乐的地方,如今却已经是一个不夜城了。与我成长所在的东方之珠的蓝色调不同,这里的特点是灰。沙尘染灰天空固然让人讨厌,但是这座灰色的城市却有一种天子的庄重。

  ◎东方新天地是“蒲窝”

  泡在北京的人总要有个“蒲窝”(香港话,去玩的地方)。对于在北京的香港人而言,东方新天地大约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首先是因为王府井的金字招牌,还有新天地老板李嘉诚的光环效应。走在里面,总免不了听到港味粤语在身边飘过。

  地址: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

  ◎后海边的香港驻京办

  无论是冬天的羊肉炭香还是夏日的荷塘月色,都告诉我这里是北京。室内的画卷、堂前的京味摇滚确立了北京酒吧的风范。不过在这里买单看账单时还是常会让人想起香港的,还有离此不远就是香港驻京办事处的院子,偶尔在这里能碰见几个香港公务员。

  地址: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71号

  ◎郡王府的港商根据地

  这个地方确实很“京港”,偌大一个京城王府,里边卖的不是烤鸭、蒜泥白肉,而是正宗的港式粤菜,有种北地佳丽演奏江南丝竹的风情。大厅是标准北方御寒的建筑风格,满屋的人却是一身香港装束,开口便是“喂,张生,好耐无见!”商会找到这个地方简直绝了!

  地址:朝阳公园南路19号郡王府内

  ◎带香港朋友去钱柜

  每次香港的朋友来北京都会带他们去钱柜KTV消遣。刚来北京的时候还怀念香港的加州红、KBOX,钱柜开业后就对它们完全没兴致了。与香港KTV局促的包房、走廊、灯效相比,这里完全是光猛宽敞的风格。大包间、宽走廊、自助餐,在这里和朋友一起放松再好不过。

  兰桂坊,旺角,铜锣湾是香港年轻人的聚集地――而随着回归,京港关系的拉近,北京也出现了很多带着港味的潮流地带。

  香港酒吧,香港品牌,香港服饰……潮流地,给我们提供新的生活态度,前卫的时尚观念,更有趣的是,它让我们分不清哪里是香港,哪里是北京。

  SusieWong酒吧:这儿不是兰桂坊,这里是SusieWong

  北京有很多家酒吧,但SusieWong却是唯一。最受在京老外欢迎,被《that is beijing》评选为“最佳酒吧”,在亚洲地区也排得上名次,很多香港明星常来这里坐坐。这里总有奇怪顾客,拖着旅行箱来喝酒――因为他们不是刚下飞机就是马上要离京。

  向香港老板Ansen求证,他大笑说:“每个月是有那么两三个。”在北京SusieWong很奇特:二楼西式酒吧,热闹的吧台,觥筹交错;三楼是中式躺椅,烟雾缭绕,飘渺如仙境――这是香港酒吧的特征:一边西方,一边东方。“我从小在香港受西式教育,说英语,可我是中国人。”Ansen说自己是“中西产物”:“我一直看好北京,这里的酒吧文化不成熟,有市场。”

  2002年,SusieWong在朝阳公园开业――当时不算好地段,但很快因香港DJ驻场和高品质音乐火起来:北京人,香港人,老外都喜欢到这里来玩。定期举办的主题派对也讲究中西合璧:前一场是“旗袍之夜”,后一场就是“金色万圣节”。“刚开那会儿,真是震惊。”Ansen回忆当年每天骑车从三里屯、工体到霄云路调研市场。“北京的夜生活是‘80年代的兰桂坊’,酒吧也就是香港社区档次。”SusieWong帮助北京开辟新的夜生活区域,现在的朝阳公园已不逊于三里屯和工体的热闹。

  “我不敢小看这个市场,”Ansen说,“1997年后,香港人发现内地不是想象中那样。我最近跟香港的妹妹吵架,我说,北京竞争太激烈,有才华的人太多,要更努力,才不会被打倒。”这个在香港开过电影公司,经营过全球十大DISCO酒吧的生意人几乎每晚十点半都会站在酒吧门口迎接客人,忙的时候甚至帮忙卖票。他是老板也是员工,他说这就是香港精神,要激励员工。

  SusieWong是一个长着香港面孔的北京酒吧,它的魅力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很好地交融。酒醉时,请张开眼睛看清这不是兰桂坊,是北京的SusieWong。

  地址: 朝阳公园西门

  Shine香港潮流杂货店

  Shine在北京有着低调的华丽。没有它的香港兄弟I.T有名,但比I.T在潮流圈内更有名气。

  2005年在北京落户的Shine是一个香港服装“杂货铺”:第一家售卖Y3正品的时装店,第一家每年去欧洲独立入货的店铺,让刘嘉玲、梁咏琪等无数明星趋之若鹜的时尚盛地。

  Shine像一个笼络最in品牌的奇妙衣柜,它用自己的方式让北京人在第一时间与香港乃至世界对接。担负这条“新丝绸之路”重任的是超级买手香港人Gary:他每年的出行采购计划是:4次巴黎、4次米兰、4次伦敦、8次东京,为Shine囊括全球顶尖新锐设计师的最新作品以及刚刚破土而出的新潮服装品牌。

  地址:建外Soho五号别墅

  Vivienne tam香港设计在北京

  时尚中心东方新天地竖着高高的广告牌:Vivienne tam。

  Vivienne tam是人名,也是品牌名称。它由香港最新锐设计师Vivienne tam开发,她的作品在纽约T台走秀,很多服装博物馆也收集她的经典系列。

  Vivienne tam进京的意义在于:它不是一个香港的大众货,而是最新锐的港式设计。相比同样是港台货的IT和Tough,Vivienne tam更像精心设计过的艺术品,体现出香港的原创力量。

  地址:东方新天地地下一层

  香港潮流关键词TOP10

  快速搜索北京常见香港潮流

  IT

  张曼玉设计总监,旗下的5CM IT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品牌,而DOUBLE PARK等集纳店铺又提供全球各类时尚品牌――打折血拼地。

  tough jeans

  香港著名的牛仔品牌,包和牛仔裤最出名――什么东西都贵,但设计独特,结实耐穿。京港两地年轻人的最爱。

  屈臣氏

  北京最常看到的香港符号――日用品杂货铺。小资白领消遣常去地。从避孕套,卫生棉到独家洗发水,卷发棒。你想买的应有尽有。

  邓达智店

  香港著名设计师,在金源燕莎有品牌专柜。我们常常在各类时尚节目中见到他,也在《瑞丽》、《城市画报》、《时尚》等拜读过他的时尚专栏。潮流达人。

  Baleno旗下

  别以为班尼路很土,其实十年前这是很受年轻人欢迎的品牌。现在Baleno更喜欢联合旗下其他品牌开设大型卖场。低廉价格,快速时尚。

  G2000,Esprit, U2

  比Baleno高端点的香港品牌,胜在男女通杀。各大商场都有,年轻人的衣橱里几乎都有这三个品牌中的一个。价格也算合理。

  隆福寺地下商城

  号称北京“旺角”:充斥着各类香港限量版发行货品。真假都有。这里还有一个香港人开的牛仔裤店,卖昂贵的裤子。

  周大福

  买不起蒂凡尼就买个周大福。这个在香港的黄金老大掏空了很多内地结婚族的腰包――作为香港十大品牌,它的广告总是提醒着男士:不买,对不起老婆。

  clot

  陈冠希的原创潮流品牌,顺带卖卖耐克阿迪的限量版球鞋。在上海开设内地首家店铺――请注意,他已经放话:要在北京开店了。

  香港鳄鱼

  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鳄鱼:香港生产的是嘴朝左的那个。几乎每个去香港的游客都带回几打鳄鱼POLO衫。现在在北京也随处可见人人都爱的“POLO鳄鱼”。各种颜色,随你选择。

  香港餐厅:香港味北京爱

  从80年代粤菜进京,到如今大街小巷满目的茶餐厅,粤菜馆――香港饮食以清淡,精美笼络了北方人的心。

  喝个早茶,品个例汤也成为了香港带给北京的生活调剂。

  夏宫:回归纯香港味蕾

  2006年11月中国大饭店被《Cond Nast旅行者》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75强酒店”,这个五星级酒店有一个叫“夏宫”的餐厅――从80年代始就以经营粤菜为特色,主厨袁师傅是香港人,1990年来到北京,算是京城最早的香港厨师之一。

  “我为什么来北京?因为年轻啊,觉得北京是首都,就来了。”来到中国大饭店后,袁师傅发现香港菜在北京还挺受欢迎,“外国人,商人啊,一摆就是一桌子,特别气派。”

  当时在北京主营粤菜的餐馆不多,“阿静粤菜”和“香港美食城”成了成功的榜样。普通人更是觉得粤菜价格昂贵,是有钱人吃的玩意儿。“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袁师傅说,“现在北京的粤菜高中低档都有了,老百姓也接受了。就跟我一样,开始吃不惯北方菜,现在也喝了豆汁,麻豆腐,觉得不错。”

  金鼎轩,日昌,避风塘……相对大众的茶餐厅的出现让粤菜有了大量粉丝。由于粤菜清淡可口,少盐少咸,又成为了逐渐重视健康饮食的京城商宴首选。长住北京的袁师傅每年都会跟“香港驻京餐饮协会”的同行们交流学习,“不学不行啊,香港料理讲究翻新,一年推100多个新款,不学会退步。”袁师傅说,“我每年回香港都约师兄弟一起聊新菜式,才能做出最新的港式料理。”

  时间进入2007年,袁师傅觉得粤菜在北京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煲汤越来越受欢迎。“10个小时的例汤,很快就卖完了。”而他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慢悠悠地在自己效力了17年的“夏宫”里转悠,看看桌椅的码放,摸摸门口的摆设――和17年前的自己一样,他愿意永远留在这里。

  地址:中国大饭店一层

  驯鹿咖啡馆:藏在胡同里的香港角落

  去三联书店看书,然后顺着钱粮胡同溜达到“驯鹿”喝杯下午茶,已经成为很多文化人的例行公事。

  “驯鹿”的老板是香港人,兼任这里的厨师,大家都叫他“梁大师”。这里因一帮文化人的口口相传积攒下了不小的名气。明黄色的墙上面随便乱抹着涂鸦,翻翻老板从香港背到北京来的外版杂志,点一杯薄荷蜂蜜茶,慢吞吞地消磨去整个下午。

  “驯鹿”很像一个欧洲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咖啡馆――温暖,私人。下午五点开始做饭,花40分钟烹饪意面,心情好时跟客人聊天,随便披上件衣服就拎着冬瓜在胡同口走来走去……

  地址:钱粮胡同

  香港美食城:京城粤菜原驻民

  香港美食城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它是90年代初期北京的第一批粤菜馆。

  这里更像一个落魄贵族:曾经很火,是大多数北京人的粤菜启蒙地。15年前,在这里吃饭是一种“奢侈”、“排场”,朋友之间互相挤兑的时候会开玩笑说:“有钱你就去香港美食城请客吧!”刚下飞机的香港人会跑来喝白粥,明星歌星来这里吃鱼翅煲饭,各国老外来这里尝个新鲜。

  现在,香港美食城更像北京人对香港的一种回忆。偶尔路过王府井时,很多人都会说:“我第一次吃粤菜就是这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18号

  小时候,吃粤菜是件多么高贵的事情呀。

  我爱香港,我们都爱香港。

  我们只在香港区旗上见过紫荆花。

  他们都是坏偶像,可哪个少男少女没有迷过古惑仔呢?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狮子山下》是香港普罗大众的同根底气所在。

  “我要去当廉政公署的警官!”光说说都让人觉得提气。

  港澳通行证,以前它意味着去赚钱,现在它意味着去血拼。

  功夫之王的梦,哪个男孩子没有做过呢?

  武侠文化就是香港的源文化。

  我们纳闷好久了,最近的几届港姐怎么都那么难看呀!

  比无影脚更厉害的是什么?香港脚!

  亚洲金融危机那些天,每个内地人都是香港人。

  书读香港

  10位我们忘不了的香港作家

  提起香港,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它是一片“沙漠文化”,只有经济发展,没有文化支撑。但是,当我在豆瓣网上键入金庸、古龙、亦舒这些香港作家的作品时,我惊讶地发现网友对他们作品的关注度竟然超过了内地的文学大师老舍、钱钟书等。

  我们不妨就以网友们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参照,排列出影响过我们的十位香港作家。当他们的名字再次被记忆敲醒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曾经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有的甚至改变了我们一生……

  ◎NO.1 金庸 《神雕侠侣》

  ◎影响力 5分 可读性:5分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348条

  20世纪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开始授权在内地出版。读金庸成为了这十年来越来越泛的文化潮,北大学者孔庆东评价金庸对内地武侠小说的影响时说:“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金庸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让很多憋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族们终于有了片刻的野生幻想,幻想自己无人能敌的盖世武功、幻想自己称霸武林的英雄气概、幻想和他(她)至死不渝的爱情。

  ◎NO.2 亦舒 《喜宝》

  ◎影响力:4.5分 可读性:5分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382条

  从影响度到出书量,亦舒之于香港好比琼瑶之于台湾。亦舒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曾被誉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笔下女主人公始终自强不息,绝不唯唯诺诺,她们的爱情宣言是:“他不是我要的人,我想生活得更好一点”。也许很多人说这太大女子主义,也许很多人觉得太现实,缺少浪漫,但是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哪个女人不是这样?

  ◎NO.3 古龙 《楚留香》

  ◎影响力:5分 可读性:4.5分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106条

  与金庸的武侠声望齐名,但作品的影视传播却远远不及金庸,原因在于古龙写武侠不喜欢写招数,导致演员只能乱打一气,但其中的战斗心理描写却相当吸引人。

  ◎NO.4 李碧华 《霸王别姬》

  ◎影响力:4.5分 可读性:4分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86条

  有香港第一才情女之称,想象力极其丰富,因创作了《胭脂扣》、《青蛇》、《霸王别姬》等一系列改编成家喻户晓影片的著名小说而闻名内地,文字受张爱玲影响很大。

  ◎NO.5 张小娴 《荷包里的单人床》

  ◎影响力:4分 可读性:4分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73条

  继亦舒之后,香港最著名的言情作家,很多读者都视她为“都市爱情专家”,纷纷给她发邮件讨要爱情秘方。

  ◎NO.6 梁凤仪

  《昨夜长风》

  ◎影响力:4分 可读性:4分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42条

  “梁凤仪旋风”真正在内地刮起,是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作品被内地读者熟知都是通过《昨夜长风》、《花帜》、《拥抱朝阳》、《冲上九重天》等改编的影视作品。

  梁凤仪小说的主人公,多是站在财经界风口浪尖上的一群自立奋斗的女强人。很多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开始抛弃自己修炼了4年的愤青调调,转而投靠公司,做起了小说里那样的OFFICE小姐。

  ◎NO.7 倪匡《卫斯理系列》

  ◎影响力:4分 可读性:3.5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45条

  在香港是和金庸并驾齐驱的一对老人,一个是给内地带来了武侠,一个是给内地带来了科幻。内地对他书的了解,几乎都来源于网上,走的是地下传播路线。

  ◎NO.8

  黄易 《大唐双龙传》

  ◎影响力:4分 可读性:3.5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33条

  内地读者最早接触的玄幻小说就是黄易带来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的古今乱窜,历史的重筑让很多人都叹为观止。

  ◎NO.9 林行止 《闲在心上》

  ◎影响力:3.5 可读性:3.5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37条

  有“香江第一健笔”的美誉,经济学潮人,他的名字与香港《信报》的“政经短评”及“林行止专栏”的互动,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NO.10 董桥 《董桥自选集》

  ◎影响力:3分 可读性:3.5

  ◎豆瓣书刊条目搜索:34条

  在内地说起香港作家董桥,知道分子脍炙人口的一句名言是:“你一定要看董桥!”这个被誉为是“香港一支笔”的董桥,文字雅得无与伦比。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青年周末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最近发生的事

学校推荐

攻略推荐

北大附中

北大附中初中部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700人左右,教...

点击查看

教育导航

  1. 北京站 上海站 广州站 深圳站
  2. 天津站 武汉站 成都站 石家庄站
  3. 南京站 杭州站 济南站 苏州站
  4. 郑州站 沈阳站 太原站 重庆站
  5. 长沙站 合肥站 宁波站 青岛站
本地教育

本地教育资讯 | 推优指导 | 择校攻略

面试技巧 | 经验交流 | 分班考试

特长生 | 小学统测 | 最新试题

热门资料

本地教育信息 | 真题

面试题 | 模拟题

重点中学

北京人大附中 | 北京北大附中

北京十一学校 | 北京二中分校

北京第四中学 | 北京第八中学

小学试题

期中试题 | 口算题

期末试题 | 数学知识点

单元测试 | 练习题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