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7 10:41:13 下载试卷 标签:大学 化学 化学教材
“人生就是一场赌博,谁也说不清命运会带给你什么。”这是肖传国最爱说的一句话。
专利孵化器
刚来英国时,肖传国在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催化中心”(Wolfson Catalysis Centre)做无机催化剂研究,师从牛津化学系最有名的马尔孔?格林(Malcolm Green)博士。
不久,肖传国就遇到了一件新鲜事:“有一天,我把甲醇、过氧化氢和水混合在一起,接触我研制出来的一种催化剂,砰的一声,眼前出现一个大火球”,“这个大火球实在是出乎我的预料,因为当时我的研究项目是利用甲醇来除霜。”
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催化剂让甲醇变成了氢气,遇到空气发生剧烈燃烧,便产生了火球。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常温条件下把醇类物质直接变成氢气,有广阔的商业前景。可是,当肖传国把这个发现报告给格林教授时,后者却坚决不信。“格林对我搞的东西不熟,所以不太支持我。”肖传国解释。
肖传国把目光投向国内,希望能拉到一笔投资,可惜没有成功。“国内的投资商只肯投资那些技术成熟的项目,他们都想尽快赚钱。而当时我的技术还处在摇篮阶段,根本不可能说服他们。”
200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到期,虽然格林教授并没有留他,但是牛津大学却看中了肖传国的科研实力,专拨一笔经费给他发工资,让他留在催化剂中心继续研究。一年后,这笔钱也用光了,当时肖传国还没拿到英国绿卡,资助中断意味着他必须回国。就在这关键时期,肖传国遇到了第一个“贵人”――彼得?道布森(Peter Dobson)。
道布森教授2002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科学园的主任。他把科学园发展定位在新材料和纳米技术这两个热门领域,他添置了多种相关仪器让大家共享。道布森上任一年,科学园的面积就扩大了一倍!在道布森主持下,科学园目前正在建造一幢新大楼,专攻能源科学,道布森断定能源问题肯定是未来全世界的热点。
科学园的运作经费一部分来自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另一部分来自ISIS,后者于2002年为科学园投资400万英镑,肖传国就从这笔经费里分到了10多万英镑,这才得以留在牛津继续自己的催化剂研究。
ISIS是牛津大学下属的一家专利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管理牛津科研人员在职期间发明的专利。他们不但负责申请专利(平均每周送审一件)和代缴专利费,还负责帮助科学家学会从实验成果中发现潜在的专利,帮助有前途的专利持有人成立高科技公司。作为这项免费服务的回报,牛津大学自动拥有所有校内专利一半的股份(另一半归科研人员所有),一旦专利持有人成立的公司成功上市,将为牛津带来巨额收入。截至目前,ISIS一共为60多家牛津出来的高科技公司提供过资金支持,虽然其中只有4家成功上市,但分析家估计这些小公司的潜在市值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5亿英镑。
“ISIS是牛津独有的,剑桥就不这么做。”肖传国说,“在帮助科学技术产业化这方面,牛津是英国大学里做得最好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哈佛比牛津做得好,但哈佛是私立大学,不好比。”肖传国坚信中国应该更多学习英国大学的管理经验,因为美国的好大学大都是私立的,不符合中国国情。
肖传国充分利用在牛津的8年,做出了多项发明,并在ISIS帮助下,申请了6项专利,其中包括石油脱硫、甲醇常温制氢、生物甲烷常温制氢,以及从甲醇中制备高温蒸汽等技术。这几项专利仅每年的维护费就得花掉5ISIS万多英镑。
2004年底,沙特政府邀请肖传国去沙特传授石油脱硫技术,并给了他一笔科研经费。这笔钱再次挽救了他,因为当时他在科学园的经费用光了。但是,沙特政府给的这笔钱数目也不大,肖传国依然没有足够的经费扩大研究范围。就在此时,ISIS向肖传国提出建议:干吗不成立一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筹措科研经费呢?当时,肖传国对金融领域里的名词一窍不通,但牛津早就为他这类“书呆子”准备了一整套金融培训课程,比如牛津大学“萨义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就专为牛津人开设了免费的商学入门课程,每周选一个晚上上课,从最基本的商业术语开始讲起。肖传国听了一学期课,终于弄懂了上市公司是怎么回事。
“不过我学这些知识只是作为参考。”肖传国说,“我知道我这辈子肯定只能做一个科学家,商业上的事还是交给商人去管比较好。”
谁来管呢?还是ISIS。他们帮助肖传国注册了一家公司,取名“牛津催化公司”,并为这家公司找来一个首席执行官,专门负责日常事务。肖传国则摇身一变,成了这家公司的首席科技执行官,他的任务就是拿着笔记本电脑,到处给投资方讲解技术问题。
“上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肖传国慨叹,“光是宣传费,花个上百万英镑是常事。很多小公司常常借钱搞宣传,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上市后从股市里筹措到的钱还不够还债呢。”
“牛津催化公司”也遇到了同样问题。上市前这其实就是一个空头公司,没有场地,没有雇员,账户上也没有一分钱现金,必须用卖股权的办法吸引某投资人先投一笔钱,才能完成上市前期的所有准备。他们找了一圈,竟没找到合适的买家。
幸运的是,肖传国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大卫?诺伍德(David Norwood)。
从知识到上市
诺伍德是伦敦金融界的传奇人物,此人曾经有三个身份,第一是牛津大学现代史专业的毕业生;第二是英国国际象棋队的队员,1988年荣获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第三是比森投资银行的操盘手,他经手的一个案子曾轰动了整个英国投资界。
那是在2000年,诺伍德得知母校化学系要盖一幢新实验楼,预算6500万英镑,一直凑不齐这笔钱。他当机立断,说服比森银行,拿出2000万英镑,无偿交给化学系使用。这笔钱虽然是捐赠,但背后隐藏着一个条件,那就是今后15年内,牛津大学化学系必须把自己控制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一半转让给银行。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只和学校分钱,对于科研人员拥有的另一半股票,银行坚决不碰。
消息传出,震惊了伦敦金融界,大家一致认为诺伍德疯了,假如今后15年内牛津化学系没有出现一个明星级别的上市公司,银行肯定蚀本。结果呢?协议签订后正好赶上股市疯涨(或者叫“泡沫”),比森银行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收回了投资。
诺伍德从这桩交易中看到了科技公司赚钱的潜力,他于2001年跳出比森,成立了一家名为IP2IPO的投资公司。IP是知识产权的意思,IPO是“首次公开发售股票”的意思,两者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从知识到上市。
公司成立后,诺伍德经常跑到牛津化学系打探消息。当他听说了肖传国的专利后,便来了兴趣,约肖传国见面。几次聊天之后,诺伍德便拿出40万英镑,作为“牛津催化公司”的启动资金,回报是40%的公司股票。
有了这笔钱,“牛津催化公司”终于可以准备上市。诺伍德凭借他在伦敦股市打拼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帮了他们很多忙。2005年4月26日,“牛津催化公司”终于登上了伦敦二级技术市场(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公司原计划以每股1.74英镑的价格出让25%的公司股份,换回1400万英镑的现金,结果两周后股价就升到了2.58英镑!虽然后来随着股市泡沫破灭,股价有所回落,但总市值一直维持在5000万英镑以上。肖传国个人拥有的股份所占比例不到8%,大约相当于500万英镑。
“那都是纸上的钱,我个人是根本提不出来的。”肖传国笑着说,“不过我终于可以有足够的钱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了。”“牛津催化公司”在牛津郊区租了幢楼,购买了全套的实验设备,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十几名雇员了,其中有3个中国科学家在这里工作。
“我从国内买了很多设备。”肖传国自豪地说,“我们的英国CEO不喜欢我这么做,可我不管他。实验室我说了算。”
首战告捷后,诺伍德的IP2IPO投资公司又拿出500万英镑作为种子基金,为很多未上市的牛津大学小公司(不光是化学系)提供支持,换回了一大堆暂时还是废纸的股票……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