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1 10:53:13 下载试卷 标签:大学
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写的《壮丽人生》大型画册,近日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和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院士的感人事迹入选该画册。
伟大的时代产生杰出的人物,伟大的事业需要精神的支撑。运用榜样力量引领人们思想行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组织编写《壮丽人生》大型画册,目的是为进一步拓展先进模范人物宣传的方式方法,扩大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
画册共收入党的十六大以来集中宣传的30位全国重大先进典型,除了孟二冬和王选教授外,还包括郑培民、方工、陈德华、许振超、任长霞、马祖光、李素芝、牛玉儒、宋鱼水、张云泉、王顺友、吴光林、杨业功、侯祥麟、丁晓兵、王乐义、谭竹青、陈刚毅、金春明、王庆平、丛飞、华益慰、孔祥瑞、李中华、陈淳、方永刚、袁隆平、林强等,他们中,有领导干部,有普通群众,有工人、农民,有解放军战士。他们的名字在祖国大地广为传颂、家喻户晓,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动群众、感动中国,引起强烈共鸣。他们的壮丽人生印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
这套画册的编辑出版历时近一年,经过精心策划、实地采风、反复推敲创作完成,画册形式新颖,照片生动,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附:《壮丽人生》之
师德楷模孟二冬
北京大学是所名校,出了很多名人。今天,在那份长长的名人谱上又增加力量一个名字――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
学贵心悟 守旧无功
1994年,孟二冬计划进行《唐代省试诗》研究,阅读了大量唐代科举的相关资料,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于是放下手中的课题,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广泛搜集资料,参校甄别。他这一干,就花去了宝贵的7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2004年,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孟二冬淡泊名利,他坚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信念,从《中国诗学通论》到《千古传世美文》,从《陶渊明集译注》到《中国文学史》,洋洋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都像他的为人一样厚实可信。做学问对孟二冬来说,是一项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一件痴迷的乐事,是一种完美的人生追求。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004年春,孟二冬来到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8周的支教工作。第一节课是“唐代文学”,孟二冬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研究古代文学的窗户,使人感受到中国唐代文学的恢弘气象。第二周,孟二冬的嗓子开始嘶哑,他大杯子里泡上利咽药,用起了一直坚持不用的话筒。过了两周,孟二冬的嗓子更加嘶哑,还常伴有剧烈的咳嗽,即使将话筒夹在胸前,也已经听不到声音。他几乎是用气流讲课。
4月26日下午3点40分,孟二冬在别人的搀扶下走上讲台,在同学们的泪光中开始了最后一课,他用微弱的声音有条不紊地将晚唐诗词流派逐一梳理,每讲一句话都十分困难,为了吸一口气,他剧烈地咳嗽,好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
孟二冬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完成了每周10学时的教学任务,中间没休息一天。后来校医院的诊断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是什么让孟二冬带病坚守在讲台上,是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是他对学生尽心尽力的博大爱心。
虽死之日 犹生之年
孟二冬回到北京后,先后经受了胸部、颈部和开颅3次大手术,每一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住院期间,他每天坚持练习书法,经常写的8个大字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病榻上的孟二冬依然惦记着即将毕业的138位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他委托自己的3名博士生去新疆举办唐代文学讲座,而且还带去为学生们购买的价值3000元的古籍类图书和一些珍贵的电子光盘。
病情经历了几次反复后,孟二冬更加惜时如金,一心琢磨要把时间争分夺秒地利用起来,他说:“多活一天,就要多和学生待一天。”
第二次手术后,孟二冬刚恢复一些体力,就前往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发表评论时,他用沙哑的声音一讲就是40分钟。开颅手术的前几天,他坚持到系里参加学生迎新会,和新来的学生们见了面。他说,这是对学生们的尊重。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病逝,年仅49岁。孟二冬用生命之火给了学生们温暖和关爱,让学子们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认识到自己责任的种子根植于国家、民族振兴的土壤里!
《壮丽人生》之
当代毕?王选
王选,已经和汉字印刷的第二次革命紧紧连在了一起。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击打键盘时,享受的正是王选的创造。
彻底告别“铅与火”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当时仅是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开始了长达18年的艰苦科研。
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要由900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王选开创地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画特性的方法,并在欧洲和中国取得发明专利。
之后,由王选引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技术革命的创新之举,使《人民日报》推广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从此,中国新闻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把汉字带进网络时代
1980年,“北大方正”诞生。1992年,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此时,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正是王选的发明成果,使中华文化在新世纪得到完美保护和传承,在网络时代自由传播。今天,中文网页数量在全球排名第四,汉字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强势文字”,“计算机时代,汉字终将灭亡”的预言已经不攻自破。1998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2002年,王选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北大奖励的科研资金共900万元,合二为一,设立了“科技创新奖金”,全力支持北大方正的年轻一代不断创新,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孜孜以求死而后已
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九三学社的重要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人民政协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他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十一五规划”协商座谈会上,他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书面建议,呼吁“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他直指当前科研工作中的不良风气强调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
随着病情加重,由于腹部肿瘤压迫,王选的腿肿得几乎走不了路。但他思考自主创新的激情丝毫没有减退,接连写下了《自主技术产品出口的若干思考》、《试谈科研成功的因素》、《自主创新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等两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科学研究的经验留给世人,奉献给国家。
2006年2月13日王选与世长辞,他在遗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