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2 08:04:54 下载试卷 标签:图形 心理 答案 竞赛答案 数学
我国青少年自上世纪80年代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后,就屡屡获得大奖,特别是在国际奥数竞赛中更是战绩非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美国密西根大学等曾联合对中、日、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语言能力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比较,结果同样发现,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优于美国和日本学生。
中国学生的踏实、用功是出了名的。有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比外国青少年在学科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是北师大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在新世纪之初所做的一项“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比较研究”却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如英国学生。
中国学生学科能力强,而创造力却弱,这已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看法。为何中国能在古代产生享誉世界的创造发明,而在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了寻找答案,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在所作“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自2003年开展了“中外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对比研究”,试图以更大的范围、规模和深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中外、以致东西方人创造力之间的差异。该项研究是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领衔主持的“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的8个子课题之一。在这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即将验收之际,记者采访了该课题负责人申继亮教授,听他介绍初步的研究结果。
创造性的中外差异在于类型
该课题是根据林崇德教授关于“创造性人才构成的心理因素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这一理论展开的。
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课题组选取了东西方三个国家的840名中学生进行测验。其中,中国学生308名,日本学生300名,英国学生232名。测验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产品设计、产品改进、科学想象”5个方面。
“现在假如允许你乘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接近一个星球,你可以环绕这个星球转动,你准备研究哪些与这个星球相关的科学问题”。这是“问题提出”的测试题目。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具有相同形状的4等分。”这是“问题解决”题。
“产品设计”的测试是让学生通过图形来设计一个摘苹果的机器,并且指出各部分的功用;而“产品改进”的测试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提出对一个玩具小狗的改进方法,使它智能化,以及更美观实用。
“科学想象”的题目是:给出了30组形状一样的平行线,让你添上一笔变成有意义的图形,并给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上述5个方面的对比发现,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科学想象”这3个方面,中国学生总体得分优于英国和日本学生;但在“产品设计、产品改进”这两个方面,中国学生总体得分差于英国和日本学生。其中,日本学生在“产品设计上”得分最高,英国学生在“产品改进上”得分最高。
申继亮教授对此结果评述道,中国学生更加擅长理论的思维和书本问题的解决;而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外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更多的培养。
课题组对创造性思维5个方面的测评是从多个维度上展开的。其中“产品设计”是评价其新颖性和适宜性;“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产品改进、科学想象”这4个方面是从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上进行评价。从评价维度上显示出的另一个结果是:中国学生在流畅性、灵活性上得分显著高于日本和英国学生;但在独特性上,中日之间无差异,得分均显著低于英国学生。
申教授分析说,比如一口气说出水的各种用途,说得用途越多,流畅性就越强;将这些用途进行归类,得出的类别越多,灵活性就越强;你所说的用途越独到,独特性就越强。中国学生为什么在”“流畅性”和“灵活性”上较强?这与我们长期进行的分析性思维训练有关。但独特性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从这点上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想法能不能得到较好的表现?是否鼓励标新立异?很可惜,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无论考试也好,评价也罢,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以标准答案为依据,以考试分数论成败,这就抑制了学生独特性思维的发展,使他不敢去标新立异。说明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开放性和对学生的支持性不够。
“既然从测试的5个方面和评价维度上,中外学生的得分有高有低,好像中国学生在总分上还略胜一筹,那么在创造性思维上,到底谁强谁弱呢?”记者急于想知道研究的答案。
申教授的回答出人意料:“虽然得分有高有低,但是我们初步的研究结论是:在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上,中外学生没有差异,不能简单地说谁强谁弱!”
他说,“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外国学生书念不过中国学生,考试也考不过中国学生,但人家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却强于我们;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但相比外国学生,却少于独有的想象与见解。这种类型的差异不仅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也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差异更多的与创造性人格有关
对创造性人格能力的测试,课题组采用了《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的方式进行,选取了东西方四个国家的1233名中学生进行创造性人格9个维度(包括好奇心、自信心、内部动机、开放性、怀疑性、自我接纳、独立性、坚持性、冒险性)进行比较。其中,中国学生732名,日本学生293名,英国学生268名,德国学生379名。
调查结果显示,各国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各有千秋:开放性是中国青少年的突出特点;自我接纳是英国青少年较为突出的特点;怀疑性是日本青少年的突出特点;而德国青少年的突出特点就是坚持性和独立性。
“在怀疑性、坚持性和自我接纳上,中国学生不如外国学生,这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多少不利的影响?”记者问。
“怀疑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如果过分接受权威,缺乏批判和质疑,就不容易提出新的东西,从而失去创造的动力;而坚持性意味着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气馁、不放弃,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更是搞发明创造不可或缺的品格;自我接纳表示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确定感等因素。如果对自己都不接纳,怎么会有信心弄出新的东西。”申教授解释说。
为了更加清晰地表现出各国青少年在创造性人格上的差异,课题组还把创造性人格的9个维度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内部因素:包括坚持性、怀疑性、自信心、内部动机;第二类是外部因素:包括好奇心、开放性、独立性、冒险性;第三类是自我接纳。
三类比较显示:在内部因素上,德国学生的得分高于中国和日本,中日之间没有差异;在外部因素上,中日之间也没有差异,得分高于德国学生;在自我接纳上,德国学生与日本学生没有差异,显著高于中国学生。
“从这三方面的中外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有两个方面不如德国(内部因素和自我接纳),一个方面不如日本(自我接纳)。这个结果可以说明,德国人在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上比我们更加健全,更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申教授分析说。
“课题组所作的中、英、德三国的智力测验证明,中国青少年与外国青少年在创造力上的差异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智力水平低―――三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也不能说明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强;差异主要表现在创造性人格上。”申教授认为,这是中国青少年创造性欠缺的关键所在。
他说,创造性人格的差异,实际上是教育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所致。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做事风格上讲究不偏不倚,这实际上是对发挥创造性的最大妨碍。不鼓励冒进,不鼓励标新立异,又如何去谈创造力?我们一谈到有利于表现自我,就容易引起不和谐的误解。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什么是和谐?让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和谐。和谐的前提是一定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尊重这种差异,使每个差异得到最大的体现,这才是和谐。就好比管乐的每根管子,只有长短不齐,才能奏出和谐美妙之音。
创造力的培养重在营造环境
申继亮教授认为:“中外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对比研究”给予我们的教育如下启示:创造性的培养不是教给学生怎么去创造,而是要渗透到学科里,渗透到学校的组织管理中,营造一种环境,通过制度来体现。”
他分析说,一是支持性,鼓励每个学生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敢说真话,敢说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给学生以安全感;二是开放性,允许有新东西出现,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发出;三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人格的成长,关注他们的亲身感受、自信心和成功体验,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四是加快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变标准化、一统化的评价方式为鼓励发挥个人特点的多元化评价。
北师大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在对“教育创新的理论思考”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不是去形成什么专业的创造能力,而是要注意保护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创造欲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训练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或心智能力,还要注重对与之相关的非理性素质的陶冶与教化。
■专家观点
中国数学“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世界公认。不过,近些年,一个典型的怪现状是:一方面,国内的中学生选手不断在国际奥数比赛上摘金夺银;另一方面,数学研究领域却少有大师出现,国际数学大奖始终与中国无缘。青少年数学国际城市邀请赛行政委员会主席、台北市九章数学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孙文先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出在中国数学基础教育上。论基础,中国选手全世界最好,但我们是在题海战术中反复操练出来的,比较匠气,缺乏创造力,很难像抽象派大师那样“信手挥洒就有神韵”。中国的数学教育太刻板、枯燥,习题太多,学生太苦。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但对学生绝对是一种终身伤害―――成绩差一点的,对数学产生厌倦,最后放弃数学;而那些尖子生,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只会跟着人家解题,创新能力弱,不会有科研成就出来。你看,中国留学生出去后,在硕士阶段都还不错,但到了博士阶段就明显不行了。”据《中国青年报》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