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4 11:43:42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高中生活 培训 启蒙教育 小升初政策
“教育移民”
2005年,房山区启动山区中学搬迁工程,在2007年以前,将山区9所初中一次性外迁,31所小学一次性聚集,用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人力、校舍和设备资源发展学前和职成教育。山区中学搬迁工程被北京市教委作为全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试点工程。
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告诉记者,“教育移民”工程让许多目前户籍还在山区的青少年走出大山到城镇地区上学,从初中开始接受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教育,长大后不再回到山里像祖辈那样生活。山里的孩子到山外上学,也可以拉动其父母搬迁到山外谋生,从事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整个家庭的幸福。
“四个倾斜”
北京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持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为中小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贯彻“一费制”惠民政策,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2007年8月下旬,市委市政府下发《北京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职责分工和措施要求,明确提出促进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大力推进“四个倾斜”:一是解决城乡教育均衡要向农村倾斜;二是解决区域教育均衡要向不发达地区倾斜;三是解决区域内教育均衡要向基础薄弱学校倾斜;四是解决教育对象受教育均衡要向弱势群体倾斜。
“两免一补”
为帮助弱势群体适龄儿童少年都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北京市从“十五”初期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两免一补”政策。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本市城八区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有本市户口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交杂费,其中有本市农村户口的学生免交教科书费。此项政策惠及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八个区近40万名中小学生,市级财政为此支付近9000万元专项经费。
至此,除对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本市户口的学生做到了全部免收杂费,对有本市农村户口的学生全部免收教科书费外,还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生(含随班就读)、工读学校学生做到“三免两补”:即:免收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管理费,发放学习补助(每人每年300元)和寄宿生活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实施上述政策,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共需支付专项经费约4亿元,按市、区县各50%比例拨付。
不断完善的“两免一补”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学生得到实惠,并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此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一个亮点。截至2007年秋季开学,北京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要求。
“春风化雨”计划
为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品质精良的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北京继续推进市、区县两级教师培训,推进“绿色耕耘”、“春风化雨”计划、 “金色种子”计划。培训达4000余人次。
此外,利用系统启动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之机,开展了北京市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教师市级集中培训。完成了区县教委主任、副主任、科长、校长、教务主任、副校长、进修校校长等管理干部的全员培训,完成近万人的教师通识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完成了24个学科高一教师近8000人次的学科教材培训,高二年级的教师和高一年级的滚动培训即将启动。队伍建设得到切实保障。
“十百千万工程”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困难,市政府以为市民办实事的形式优先解决。为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北京市实施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十百千万工程”。选定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10所高校,与10个远郊区县开展对口支援;组织103所城市优质学校与103所农村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每年选派10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陆续选派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解决城区突出存在的校际间办学水平不均衡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初中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等项目,学校的面貌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初中校得到了社会认可。
相关链接:
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总体目标
自2004年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北京市教育大会以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成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10年,首都教育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教育对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学习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初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体系。并在教育部支持下,北京市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就教育体制改革、区域教育资源统筹、现代教育体制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试验。质量与均衡发展成为我市义务教育的主题词,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北京学生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近几年中小学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大大地改善的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了中小学的现代化水平。北京市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20亿元,其中,市级投入8亿元,区县投入12亿。市政府先后将“中小学校校园网建设”和“为农村完小建设计算机教室”等列为政府为市民办实事项目,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投入,使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布局调整保留的1900多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10人使用七台计算机,全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2000套,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