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海淀区 > 清华附中 > 文章列表 > 正文
2008-02-20 15:02:54 下载试卷 标签:清华附中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在此就读小学。他给母校的题词是“求达到世界水准”。
清华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大学附中,北京市重点中学,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田径试点校。现有高中教学班45个,学生2000多人,教师180人。其中高级教师占50%,有特级教师15名,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70多人。
清华附中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思想和丰硕的教育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一、坚持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清华附中有着良好的育人传统,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明确了“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思想。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落实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学校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尊重与发展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清华附中积极倡导“尊重与发展”的思想,强调“三个转变”的教育观念(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的转变——由消极的学习态度向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地位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坚持“三性”(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原则,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着力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多渠道、多层次、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育人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坚持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展现学生特长
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模式,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清华附中的培养目标是“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活动课是最能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原则的课程。多年来,学校组织化学实验小组、物理实验小组、生物小组、天文小组、计算机小组、数学建模小组等,发展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独立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一系列科学、人文、经济、社会、军事等讲座、专题报告,扩大学生视野,接触世界最热门的各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热情。积极开展科学月活动,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人人参与、自主活动,培养学习科学、宣传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长期开展“地学考察活动”、“学术小论文写作活动”、“英语朗诵、歌咏、短剧系列活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等重要教育环节。劳技课的开设更是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深受学生欢迎。近年来,还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创造思维课等,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德育和心理工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是清华附中的校训。“团结、进取、朴实、奉献”是清华附中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是清华附中的学风。
清华附中长期以来坚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重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在抓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创造良好健康的民主管理气氛,建设宽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发展生动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的同时,加大“硬件”建设的力度,装备了几十个多媒体教室,新建了图书馆楼、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宿舍楼全部更新了设备等。通过这些教学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建设,美化了育人环境。
清华附中从八十年代初,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就明确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几十年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克服负面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德育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高一军训、高二下乡劳动、高三集中思想教育和假期组织师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集中教育的格局和系列。
清华附中历来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在学校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把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清华附中于1998年成立了“心理教育中心”,心理中心设有心理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专线、心语信箱等内容,全天开放,结合高中生特点,深入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还将心理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
四、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清华附中的校园网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所有的办公和教学楼已通过光缆和CERNET全国网络中心——清华大学相连,主干网带宽为1000MB。目前共计有8个机房和72个多媒体教室以及所有的教研组和办公室(约800台电脑)可以免费上网。电子多媒体阅览室已经对学生开放,网上直播多媒体数字演播室已投入运行。学生平均6.8人一台电脑,教职工每人一台电脑。
清华附中信息网络中心与金洪恩公司合作承办的“园丁网”,和同方集团合作开发清华附中网校。学校与金洪恩公司合作开发的“洪恩数字校园”,主要应用在清华附中的校园网上。其中,“电子备课授课系统”荣获了2001年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专业组二等奖。在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计委的国家十五课题《中国网上教育平台》中,清华附中负责开发的《中学网上教育资源库》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中央领导的赞许。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自动、高效。
五、清华附中的传统和特色
1.大中学衔接进行多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试验,为一流高校输送各类优秀学生,是清华附中的重要传统和特色。
早在60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就开始在高中生中试办“大学预科班”。80年代,为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和优秀田径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受国家教委委托,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又试办了“高中理科试验班”和“马约翰体育班”。98年开始,清华大学附属学校“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实验计划开始启动。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附中又开始在高中试办“高中美术特长班”,2003年试办“初中美术特长班”。“高中理科试验班”、“马约翰体育班”和“美术特长班”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师资、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优势,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多种培养模式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均收到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各类优秀学生、理科、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大量涌现,为清华、北大输送了大批优秀后备人才。
2.发挥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著名学者、专家的教育优势,形成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办学层次,是清华附中的又一传统和特色。
历史上,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朱自清,语文教育家章熊等著名学者、专家都曾在我校工作和执教。多年来,聘请清华、北大、中科院等著名学者、院士来校讲课和指导课外活动已形成制度。目前,吴文虎等十多位清华大学教授正在我校高中理科试验班和马约翰体育班的课堂上辛勤耕耘。邵光砚、颜家珍、赵谦翔、阎梦醒、崔琪、王俊婷、王英民、田佩淮、秦洪明、郭玉珊、尹粉玉、张小英、张观成、程惠云、周建国、孟卫东等在北京市和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我校不断涌现。
3.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博采众家之长,使清华附中成为国际性、开放式学校,是清华附中的第三个办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法国、新西兰、英国、俄罗斯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1998年,清华附中还作为大陆中学的唯一代表进入由亚欧基金会建立的有2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利用因特网进行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学生“亚欧课堂”;不少从美国、日本等国家学成归来的教师已成为教学骨干;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正为我校所借鉴。
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计有国家教委“德育先进校”(1988年)、“全国课余训练试点工作先进学校”(1993年)、北京市“全面育人培养学科特长生成绩显著单位”(1993年)、“体育达标模范校”(1996年)、“校园环境示范学校”(2000年)、“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2001年)、“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校”(2002年)、“北京市科技示范校”(2004年)、海淀区“普及实验教学先进校”(1996年)、“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校”(1996年)、“绿色学校”(2001年)等。
六、英才辈出,办学成果辉煌
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张滂、杨起、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鹗鼎,将军钟道隆、王保存,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史铁生,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常振明,音乐家吴小燕,著名导演陈国星,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李文玲,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张宏民和香港凤凰卫视播音员陈鲁豫、杜宪,国际足球裁判陆俊,荣获2002年世界统计学界的最高奖——有统计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考普斯“总统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刘军等都是清华附中不同时期的著名校友。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附中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83年以来,每年的大学升学率近100%,其中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1200多人。1988年以来,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奖牌22枚,其中16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在国际和全国中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7枚、银牌40枚、铜牌24枚。培养了65名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和180多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已有17人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其中,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和国际国内中学生体育比赛奖牌数在全国中学中处于领先水平。有51人次先后获得北京市金帆奖和银帆奖。
办学近90年来,清华附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形成了一套优秀的办学理念,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经验。目前,清华附中正朝着国内一流和世界名校的目标迈进,并努力达到国家级示范校的标准。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