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2 09:58:18 下载试卷 标签:中招 家长 教师
保持平常心就能不药而愈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二,我市各中小学就在浓浓的“年味”中开学了。在度过了轻松热闹的春节后,又要重新面对作业、考试,一些学生对上学感到紧张不安,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甚至连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开始焦虑起来。“开学综合征”让部分家长和学生寝食难安。心理专家建议,新学期伊始,家长、学生包括老师自身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保持平常心,就能轻松度过开学时间。
“心理假期”还在持续
宁静多日的校园重又恢复往日的喧闹。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心还没有“收回”到学校。
开学了,初三学生嘉嘉还是半夜三更睡不着觉,早上闹钟闹不醒,上课也是昏昏欲睡,可一下课精神就来了。回家后,她还是忍不住上网、看电视,根本没有心思做作业,嘉嘉的母亲为此十分头疼。
类似症状也烦扰着一些学生。记者采访多名中学生发现,不少人在开学前都有类似的恐慌心理。他们表示,假期的无忧无虑,与开学时的紧张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造成对入学有恐惧心理。
据心理专家分析,假期里很多学生因为过于放松,生活没有规律,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比较懈怠的状态,因此,当他们突然意识到开学在即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不很理想、性格比较内向、家长期望值较高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厌学。
对此,心理专家建议,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家长要帮助孩子“收心”,不仅要从口头上教育孩子,还要从行动上积极地引导孩子。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主动和他们交流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提醒孩子新学期的到来,把孩子的生活从以玩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起居有序,娱乐有节,帮助孩子摆脱“开学综合征”,顺利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当中去。
父母比孩子更为“焦虑”
不要以为只有孩子才有“开学综合征”,一些大人的神经也不够坚强。
开学第一天,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一早将孩子送到学校后,仍站在校门口迟迟不愿离开。不少家长表示,不愿离开是因为感觉放心不下,担心一个假期下来,孩子会在学习上松懈下来,恨不得冲进学校盯着孩子学习。
在市区南俊路一所学校门口,陈女士看着孩子进了校门,还是站在原地不动。她告诉记者,临近开学这几天,她一直忧心忡忡,脑中翻来覆去想的都是怎么让孩子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怎么让孩子保持优秀成绩……以至于连续几天失眠,上医院就诊被告知患了“开学综合征”。
还有家长反映,在开学前夕,只要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就心烦意乱,晚上听到一点响动就心慌气短,生怕孩子偷偷溜出门玩耍。
心理专家介绍,新学期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调节学生心理的同时,家长的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家长过分小题大做会起到反作用,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新学期开始前,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家长最好在开学前几天为孩子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
临近开学老师竟也失眠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开学综合征”不仅困扰着学生和家长,也让不少老师忧虑不已。其中,女教师的焦虑感似乎要高于男教师,而班主任的压力又超过普通任课老师。
孙老师是某重点中学教师。随着新学期的临近,他感到异常的烦躁,最近还经常失眠。“教书十几年了,以前都挺好的,今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烦躁,看到学生就有一种无名火,一上完课就想离开学校,一分钟也不愿意多待。又要开学了,我有一种心慌的感觉,真想早点退休……”
针对孙老师的这种“开学失眠症”,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心理状态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倦怠”的心理反应。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情绪、疲惫心态。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心理专家建议,像孙老师这种情况在开学前最好先制定职业规划。因为职业倦怠在提醒你,你应该有新的目标了。同时,要构建自我的心理支持系统,以便在问题刚出现时,就能及时有效地将问题处理好。
其实,“开学焦虑”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类似上班族的“假期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其主要诱因是“开学”导致自己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产生焦虑和恐惧。对此,心理专家建议,新学期伊始,家长、学生包括老师自身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保持平常心,就能轻松度过开学时间。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苏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