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0 09:46:29 下载试卷 标签:家长
图为“小升初”咨询现场。
【阅读提示】
今年,北京“小升初”大的政策基本“定格”,但目前已进入4月,具体细则还没完全披露。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家长、学生早已开始行动。竞争之激烈绝不比往年差。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的小升初家长仍然保持近年来的积极备战状态,“只不过大家对即将出台的政策要多了些观望罢了。”
其实,不管最终的政策如何,家长们多以最“保守”的方法应对——该报班报班、该考证考证、该比赛比赛;外加制作简历,吃透政策、并想方设法找到规则之外的一条通道、打政策的擦边球。总之,只要有可能对升学有用的,一点也不敢怠慢。接下来,就是时刻准备着,带上孩子在心仪的几所初中之间赶场咨询、面试;然后,在煎熬中等待结果……
“4月6日上午八中考试下午实验考试,终于岔开时间了!”这是中国奥数网学而思教育社区上的一则家长留言,传递的是北京“小升初”的招生信息。四五月份是“小升初”面试的高峰期,也有不少学校提前进入了,一些孩子或已身经数战或积极准备迎考,为的是给自己多占几个“坑”,因为最终能不能被录取,还是学校说了算,学生处在绝对被动的地位。一些家长在网上的留言道出了他们的苦衷:“急,得急,还得急,不得不急;烦,真烦,还得烦,不得不烦,烦了也白烦;疯,得疯,还得疯,不得不疯;等,得等,还得等,不得不等!”
近年来,北京出台了一些政策遏制“小升初”择校之风,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政策有了,好学校就会想出新的选拔学生的对策,留给“就近入学”的名额依然微乎其微。这就等于说,如果你不择校,就很可能去三流校。在这种状况下,哪位家长敢让孩子去撞大运呢?!
新闻个案
女儿正在上六年级的林清(化名)女士说,她每天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看看有没有最新的“小升初”信息,临下班的时候再浏览一下权威网站的教育新闻,做到心中有数。
林清的女儿在班里学习一直很好,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她家住在北京市东城区,距离一所市优质初中仅300米之遥。按照北京市小升初“就近入学”的规定,林清应该没什么急可着,而且她也很希望孩子能上这所优质学校。但事实却不然:孩子上五年级时,林清从女儿的班主任老师那里得知,该校每年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择校生,实际上通过电脑派位进去的、家住附近的孩子最多就两三个!“我不敢赌这样的运气。”林清说。她觉得,通过择校的方式帮女儿争取到入学机会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我们不择校,那么最后很可能就会被派到离家远得多的普通中学,我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争取主动。”虽然女儿已经有了钢琴八级证书,但林清还是觉得缺乏竞争力,自己心里更没有把握。因为进名校,是优秀孩子之间的竞争。一年前,工薪收入的林清咬牙花了2万多元给女儿报了几个据说是很有分量的培训班。女儿的周末如同赶场,每晚还要学英语、练奥数,熬到11点以后才能睡觉。高昂的学费和忙碌的周末,终于换来几张奥数竞赛奖状和英语等级证书。
一位自称为“雪地玫瑰”的妈妈在小中国奥数网学而思教育社区上发帖说:“我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一直没给儿子报班。现在儿子该升初中了,面对那些有各种证书的孩子,他没有一点竞争力,只能在最后的这个学期,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最后进入二流学校的机会。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罪人。低年级孩子的家长们,收起你们那同我一样天真的想法,不要再轻信什么为孩子减负,否则,到孩子‘小升初’时,你们将同我一样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证书的作用有多大
根据北京市教委去年颁发的统一规定,“小升初”过程中,各中学都不得要求学生提供各类荣誉证书和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等证书、证明,更不能将证书作为录取的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仍然是升学录取的唯一依据。
然而,在去年4月各学校的招生报名现场,绝大多数家长都拎着大包小包的证书前去“应战”,果然派上了用场。今年,不少名校依然打算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证书”的“小升初”选拔模式。在今年已经公布的部分学校“小升初”招生简章里,记者发现有学校明确表示:“初一新生请携带成绩册(四、五、六年级上学期)、一寸照片1张及有关获奖证书原件,到学校招生办公室报名。”“报名时可提交学生自愿提供的其他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这表明了学校对学生获奖情况和证书的青睐。
海淀区某中学分管招生的副校长透露,在没有笔试的情况下,要招收到好的生源,凭借三好学生和其他获奖证书来录取学生是一条途径。有证书作为依据,就能筛去大部分学生,然后再在少量的学生中以面试的方式选出要招的学生。
一位自称是“贴心棉背心”的教师,在中国奥数网学而思教育社区上发帖子“晒晒对‘小升初’有用的证书”。这位教师表示;“名校看重数学,因为数学好的人一定聪明,聪明的人以后更有学习潜力。物理化学什么的都不会差。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只要他肯学也不会差。有用的数学证书包括希望杯、华杯赛、时代之星等。一般要从三年级开始学奥数。当然,想获奖要吃苦头,也要跟对老师。”
记者了解到,在“小升初”中,仅次于数学证书的是英语证书。教育部出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考“公英”的政策后,伦敦三一学院口语、北京英语水平考试又成了热潮,再加上热度不减的新概念、剑桥等英语学习、考试以及作文等,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被各种课程和作业所充斥。
据一位家长介绍,北京东城区某示范校早在寒假期间就“掐尖”面试了一批孩子,他们或位居区奥一班,或获得五年级希望杯三等奖,公二、科英市二等奖,或为连续两年区三好、中队干部。学校把学生的这些成绩“量化”,即将各种奖项,等级证书分类给分,并最终计算出总分,然后整体大排名,从高分向低分录取。一般来说,区级以上的奖项,都会予以承认。据了解,这所学校往年的“量化”标准是:区三好每年5分,市三好10分,红领巾奖章和十佳少年各15分,公共英语一级5分、二级10分。如果孩子A是市三好,但是公英只过了一级,那么他的总评分就是15分。孩子B是两年区三好,公英二级,就是20分。在总评分钟,孩子B的成绩就会在A之前。
招生考试改面试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仍将以延续去年的政策为主,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但就在去年,一些学校也组织了笔试或变相考试。北京某初中刘校长表示,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各学校招收学生变成了大面积面试。至于招生政策,各个学校会在市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判定各自的标准,这主要看学校的性质。面试一般在四五月份进行,但是不少学校都提前进入。刘校长介绍,有的体制改革校,转制以后,区里为了留住本区的好生源,仍然允许这些学校面向全区招生。那么如何招生,恐怕还要继续采用去年的一些方法,如面试等。刘校长说,自己去年参加学校“小升初”面试时,首先看孩子回答简单问题的情商、行为习惯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非常极端,还是拥有主流的价值观,还有就是是否符合孩子本真的一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才是英语等内容的面试,比如英语,就会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沟通,重点考查英语口语能力。
对孩子来说,笔试改成了面试,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范围更广了、对孩子来说更难了。魏中今年面临“小升初”,他四处打听面试题,当他听说有的学校给孩子提出的是“什么是幸福?”、“超常孩子是怎样培养的?”这样的问题时,感到很茫然,他不知道孩子怎样回答才能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怎么回答才能让儿子顺利地被录取。据了解,某些学校的面试还要一家三口出席,考孩子、更考家长。去年某校就有一位优秀学生因母亲在面试中表现逊色而没被录取,令这位母亲很愧疚。据一位家长介绍,个别学校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原则上不录取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不禁会想,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孩子要承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培训班承担招生功能
北京市教委明确规定,各初中校不得以考试的方式录取学生。对此,不少中学的对应策略就是给小学生开办培训班。这些班有的从小学三年级招生、有的从五年级招生,每年考试,实行淘汰制。为了给自己多准备几条路,如今很多孩子周末都分别在几个学校的培训班上课,因为要想进入这些学校,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先进入这些学校的培训班。凭着学校对学生长期、全面地了解,在招生时自然能有的放矢。
家长乔然介绍,也有学校从六年级招生,称为“小六班”,“小六班”通常会在寒假开办,其间举行多次考试,对学生的选拔和物色就在这些考试中完成。
还有的学校自己不办培训班,而是和校外培训机构联手,委托培训班帮助选拔学生。北京某培训机构“小升初”专家介绍,“虽然现在规定学校不允许进行选拔考试,但很可能这样的工作会由培训机构打政策的擦边球,代为完成。因为社会有需求,培训机构也有能力来做。今年可能就有一些学校是这样做的。”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虽然教委已严格禁止通过实验班等方式招生,但不少名校为了保证生源质量,还是在钻政策的空子。一方面通过和培训学校合作的方式开展考试,另一方面在学生进入培训班后大规模进行分班考试,以班号来变相实现实验班,“课改班”、“特长班”等更是不一而足。
由此看来,考试并没有真正被取消,而是变得更隐蔽了。
今年,家长和学生凭着什么条件才能敲开心仪重点中学的大门?学校、教委等都表示的异常含混,“等市里的大政策公布吧,到时什么都明白了。”此前媒体报道中的“全面取消实验班、就近入学、试行推荐制、今年中学只负责接收学生”等政策,到底能落实多少,我们将拭目以待。
【记者感言】
难以承载的升学重负
写完这篇文章,心里沉甸甸的。我深切地感受到,采访中接触的这些父母和孩子,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家长和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些家长不是完全不懂教育,也不是不关心孩子,他们只是不敢拿孩子快乐的童年去赌明天。因为教育不均衡是明摆着的事实,这就为择校提供了土壤和空气。应该说,为缓解教育均衡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是好的,比如不看证书、不考奥数;但学校要出成绩、挑了好学生就容易出好成绩。于是,到头来还得变着法地看、考,择校和择生就自然地成了一对“孪生兄弟”,可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学校不热衷于择生,择校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
在择校与择生的“博弈”中,学校显然占据绝对优势。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家长和孩子,除了时刻关注政策的风向标、关注学校对政策所做出的对策,并力争在第一时间调整自己、去适应学校,还能做什么?可以说,在这场“博弈”中,家长是无奈的、孩子是无助的。只要学校在以各种方式“择生”,减负就是一句空话。
论坛讨论:有记者感言小升初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陈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