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6 09:02:02 下载试卷 标签:一年级 四年级
评三好——孩子们的首场“淘汰赛”
中文系毕业的陈先生是个开放的老爸,对于子女的教育,求踏实、求快乐。因此,当上学期期末,一年级的女儿轻描淡写地说到班里评选“好学生”,而自己落选的消息后,陈先生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新学年开学后,当偶然得知家长的身份也可以为孩子成功评上好学生增加筹码时,不由得感慨家长的公关行为,已悄悄然进入了学校。
虽然好学生、好儿童、三好生等评选可以树立学生群体中的榜样,虽然各级各校在对这些奖项进行评选时,都会严谨对待,遵从将评选条件透明公开,分权重综合考虑学生、任课教师意见等方式,但对于“三好”一类的评选制度,参与评选的多数教师仍会用“水分大”予以形容,特别在没有中、高考这类硬性指标的小学阶段,与“小升初”直接相关的三好生制度更是个敏感话题。
前不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老先生呼吁废除三好学生评选,认为此举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顾老还特别指出,北京部分地区小升初推优挂钩三好生的做法“违背教育规律”,此言一出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饱受低年级学生评选好儿童“煎熬”的小学教师于露(化名),就是对顾老持双手赞成的人。“前些年,我经常从事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一至三年级评选好儿童,全班30名学生,名额比例还要限定在15%以内。”因此,每学年末的好儿童评比,都是让于老师犯难的事情。“前些年就听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评选‘好儿童’的做法,换种角度就是在承认大部分都不是好儿童的事实——这其实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于老师就曾亲眼看到,由于落选而当场流泪的孩子。“低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端,每个孩子都有上进的愿望——孩子们口头上可能对此并不很在意,但内心却是满心向往。”
昌平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中心郑慧莉医生对于低年级学生就要加入残酷地三好类评选制度表示反对。“在不少制定制度的教育工作者看来,评选三好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做法,而非刻意去否定没有评上的学生,但这在孩子们看来,却刚好相反。”郑慧莉呼吁,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多以孩子思考事物的方法为基础来制定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不是单纯以大人们习惯的“游戏规则”硬套在本该属于孩子们的“游戏”中。本报记者王怡
限额评三好“压抑”大多数,各小学纷推多样化评比制度。然而——
10个分项奖,不敌1个“三好生”
小学教师于露担心,孩子们从小过度关注评比,会影响学校的健康氛围。“由于名额的限定,优中选优就要靠孩子的平时表现和各自的人际关系了。”记者了解到,各学校无论是三好生还是好儿童、好学生评比,均有指标限制。“在我工作的10余年中,这个比例一直未变。”名额的限定,就注定会让努力一整年的孩子在期末后失落而归。“6、7岁的孩子,就要反思为什么我不‘好’了,是人缘不好还是其它方便表现欠佳,实在有些残忍。”
小学男生“评三好”难上加难
“一年级的孩子,同班同学间,年龄跨度最多的有近1岁,反映在知识的接受程度、身体素质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昌平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中心郑慧莉医生表示,年龄越小的孩子,他的外在表现受年龄增长的影响越显著。比如,4个月和5个月孩子之间的智力差距,就要相比大孩子不同年龄间的差距大很多。特别对于男孩子,由于其心理发育相对要晚,因此刚上小学的男孩之间,同龄男孩和女孩之间,差距较为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说女孩可以稍早一点上学,和同学之间几个月的年龄差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其在校表现不会产生过大影响。但对男孩子的影响就会大一些。”
“男孩子在小学能当上三好生太难了,因为评三好的投票制度涉及了太多人际关系的成分。”于露老师印证了这个说法,如果男孩子上课淘气过,或说了同学不爱听的话,其他同学就可能不选你,所以男孩子在小学阶段就“特别吃亏”。
落选一年“三好”可能影响终身发展
“按如今的小升初办法,小学生如果不是三年‘三好’,连进入所谓重点初中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不少小学教师对此表示无奈,落选一年的“三好生”,可能都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当你看到两个票数同样的孩子之间,还必须因为名额限制进行淘汰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残酷和惋惜。”因此,三好生评选被多数教师视为孩子们人生所遭遇的“第一个坎坷”。“坎坷”过后,有的孩子能想明白需要以后更加努力,有的孩子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也有的孩子会将这个视为一种不公平待遇,对他们的人生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好生的争夺战,从家长到孩子,都会参与其中。“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小学低年级时,他的父母在特别热的天气时,会给全班同学买冰棍。也许家长没有别的意思,但很巧就在三好生评比的那几天。”教师张丹表示,几年以后,该学生五年级的班主任也反映,孩子在评三好的前几天,出现了拿糖到学校发给同学“拉选票”的做法。
小学生投票评选“三好生”易受“暗示”
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主管校长古燕琴也是赞同取消三好生评选的人士之一。“现在的孩子不能用‘三好’来做界定,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古校长表示,在整个评选三好的过程中,小学由于没有初、高中考试的硬指标衡量,难免在评选过程中会有“水分”存在。这种“水分”并非源于评选过程不透明,有的是不可避免的。“小学生的思想尚没有形成定势,教师经意、不经意的‘引导’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影响,孩子们就很难用自己纯粹的眼光进行评判。”古校长认为,虽然现在小学评选三好的程序非常严格,但难免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这段时间老师对某一个同学进行了表扬,该学生在参与随后的评选时就有可能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过两天这种“威信”也许又会降下来了。
限额评三好影响学生原动力
“前几年开始,‘小升初’有一条规定,连续三年三好才允许报名到重点学校。中学的这种规定造成小学评三好的压力特别大。”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冯红表示,三好学生本是为了对好学生进行的奖励,如今加上功利色彩之后,却成为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负担。
据了解,四年级以上,评选三好生首要看成绩,这是最过硬的凭证:语文、数学、品德必须是优,其他科目中最多只允许两门“良”。虽然三好生的标准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但品德终究都是软性的东西。
由于三年三好才“有用”,如果四年级没有评上,即使五六年级表现再好也没有意义,因此对于每一年的“三好”,学生、家长都不敢掉以轻心。冯红表示,为了让更多孩子不留遗憾,实验二小尽量争取在低年级时扩大三好生的数量,四、五、六年级三好生人数呈宝塔形向上缩减,“名额肯定会受到区里的限制,但是我们也会将我们的观点向上反映争取名额。”
“多样化评选制度”仍无法分散“三好”注意力
据副校长冯红介绍,实验二小实行了多年的“小干部轮换”制度以及“十项奖评比”等,都是对于评三好弊端的改善。
“评三好对于学校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很长时间以来,学校内的三好名额都被限制在25%以内。但你能说省下75%的学生就不好了吗?”因此,为了在校内与“三好”平起平坐,学校出台了“十项奖评比”制度。
据了解,实验二小的“十项奖评比”分为有爱心、勤学、守纪、爱劳动、爱公物、爱清洁、爱运动、爱读书等,鼓励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比如,有的孩子也许语文成绩不拔尖,但是在劳动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孩子的发展是个性化的,因此我们也应该予以鼓励。”最终,通过期末评选,“十项奖评比”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拿到至少一份奖状。只不过,有的孩子发展比较全面,可以得到10项奖状,有的孩子得到5项、6项,但终归可以收获一份被认可的喜悦。“这种奖状是对孩子的真实评价,没有任何名额限制。”冯校长介绍道,包括“小干部轮换”制度,目的也是要让更多孩子参与学校生活。实验二小鼓励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一种管理的体验以及在管理过程中运用智慧的体验,因此,从课代表、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都是半年一次轮换,最多不超过一年,且不能连任,充分给孩子们公平展现自己的机会。“孩子们有了这些事情做,就会变得有责任感,做什么事情也都是很认真的。”
然而,当记者问到这“十项奖评比”相比“评三好”哪个分量更重一些的时候,冯校长既有骄傲也有无奈。“‘十项奖评比’一类制度取得了不小的收效,但是三好的地位单靠小学力量确实很难撼动。”冯校长表示,自己特别希望初中入学门槛上能有所改变,打破现在事事要求三好的现状。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