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海淀区 > 十一学校 > 文章列表 > 正文
2008-12-08 09:38:53 下载试卷 标签:校园 十一学校
写写最近上课的事吧,很久没写过了,大概我对学校的一切习以为常了,也就没有当初的激情了,其实学校里有意思的事还是很多的……
数学咸菜
告诉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个学期的数学内容是我以前没学过的(N次方程的解法和一个叫“i”的东西,就是根号下负1,似乎是传说中的虚数吧)。终于啊!以后总算不必每次上数学课都睡觉了!好事情,不过以后还能不能考出让老师郁闷的成绩呢(年级平均分60我考100之类)?不知道,不过问题应该不大,哈……哈……
对了!我11月29号参加了一个数学竞赛,校内的,要是小组(每组两个人)进了前五名就有点奖金,虽然不多吧,不过如果真的能拿到奖金的话多爽!而且数学竞赛,我希望大大的啊!由于它必须要一个搭档,而我是不会选美国人的(因为如果那么干了,就跟没有搭档一样,还得什么都靠自己),所以我转头看向同班的一个德国交换生,她竟然先示意要我做她的搭档!估计那孩子也跟我想的差不多,想找个比美国人聪明点的……于是我俩“眉目传情”了5秒钟,就搞定了。班上有个男生看出我俩的意思了,惨叫了一声,估计是觉得两个交换生联手肯定会把土著们都灭了的。不谦虚地说,我觉得有希望。不知道国内那帮比我数学好N多倍的哥们知道我这么拽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想拿臭鸡蛋扔我啊?!没办法,时地不同,平均智商不同啊!小女子在十一学校虽然不过是根葱吧,到这还真成碟咸菜了!哈哈!(不幸的是,数学竞赛我在第7局光荣地挂了,单词实在是反应不过来,哪是考数学啊,明明是考英语听力!)
挨千刀的莎士比亚
最近戏剧课的内容是挨千刀的莎士比亚!在我“恶补”了三个星期莎士比亚以后,我已经比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更多的莎士比亚故事……有一次课堂内容是莎士比亚作品大串联,说得出来的学生得到10分的学期末额外加分。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不过是没有加分罢了,再说了那个是额外加分,没有也不会影响成绩。不过当然所有的同学都希望拿到加分,这样万一翘课了,还可以凭这个摆平,省得影响成绩。
因为不能说别人说过的,所以必然是越早说越容易……轮到我的时候,“四大悲剧”和比较有名的都说得差不多了,我突然想起《阅读莎士比亚》里第一篇叫《暴风雨》,此刻还没人说,就顺嘴说了。结果同学们全晕了,要知道那会儿已经挂了好几个学生了!我此刻的表现,就好像在中国语文课上背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在十二钗被点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个美国学生冷不丁地报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上的名字……所有人极其佩服地看着我。其实我在国内的时候连“四大悲剧”都背不全,还以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四大悲剧”之一呢!由此观之,临时抱佛脚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哈……哈……
还有一次课堂内容是:三个人一组,每个人选一段故事,然后自己做导演,另两个人演出来,也就是说,每个人至少要背两段莎士比亚(这个项目也是算学期末加分的)……每个人都要提前报备自己的选段及排演计划,恨不得三分之二的同学选的都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片段,我估计,把所有人的加起来,没准都能串成全本了!真是一帮没有想象力的家伙!所以我在报备时说:“鉴于没有人选《哈姆雷特》,我就选它了!”老师一下就乐了,估计想:终于不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了!不过,报个剧本的名字还可以偷巧,背剧本除了生背,可就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有两页A4纸的内容要背,而且莎士比亚说的压根不是“人话”。美国同学都说很多单词他们也不认识,现在的人早就不用了,我们光校对印刷不清楚的地方和英英翻译那些怪异的词就花了半个小时……
我又“创了记录”
摩门史课上,我又“创了记录”……
其实就是个简单的游戏而已,一个班分成六组成列坐好,每个组四个人,每个组有个牌子,正面是“X”,反面是“O”,每个组选一个同学负责亮牌子。老师叫亮牌子的时候大家一起亮,然后根据结果发糖,但是到手的糖暂时不能吃,因为还有被收回去的可能。如果所有组都亮“X”,老师就给每组发两颗糖;如果所有组都亮“O”,老师就把所有的糖都收回去;如果有的组亮“O”,有的组亮“X”,就把亮“X”组现有的所有糖给亮“O”组的,游戏由老师决定何时结束……所以说,最完美的结局莫过于都亮“X”,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最后一局,只要有一个组亮“O”,而你们组亮的是“X”,就意味着你啥都没有,人家得到一堆糖……
像老师估计的一样,一开始大家都是向全“X”努力的,可是事与愿违,有一个“可恶”的男生竟然一个人亮了“O”!激起民愤啊!由于那个男生的存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亮“O”,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糖……我们组由于坚持亮“X”,所以桌子上始终空空荡荡……我们组负责亮牌的哥们急了,非要跟着出“O”。
我说:不行!出“X”!
他说:他们都出“O”,只有我们出“X”,就只有我们没有糖!
我说:就是因为他们都出“O”,我们也出“O”的话,就全班都得不着糖了!
他说:凭什么他们得糖,而我们就什么都捞不着?
我说:可假如你出“O”,我们也什么都没有啊!
……
我俩正吵着,老师竟然让全班都安静下来听我们吵,然后他让我陈述理由。我说:“这一次别组的同学肯定都会出‘O’,如果我们组也出‘O’,就意味着整个班得不到一颗糖。而如果最终由于我们没有出‘O’,别组同学得到了糖,他们肯定会分一两颗给我们的。”我正说着,一个男生大喊:“她在撒谎!”我心想,谁像你那么爱撒谎啊!总之,最后我终于把我们组那哥们说服了,结果跟我想象的一样,只有我们组没有糖……老师在其他5组的第一桌上放好糖,让同学向后传给同组的人,只有我们组的桌上空空荡荡。然而,大约10秒钟以后,伴随着同学们撕糖纸的声音,教室的上空突然有糖果朝我们飞了过来,我、我们组的兄弟,我们组的姐们,还有那个辛苦举牌的憨哥们都收到了来自同学的糖果……
我仔细地计算了一下,我们组平均每个人得到了4颗糖,而如果全班每次都出“X”,每局每组得到2颗,总共6局,也就是每组12颗,一组4个人,一个人只有3颗!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了……举牌的兄弟递给我一颗糖,说:“Youarereallysmart!”我在美国经常被人夸聪明,不过这一句是最让我得意的!
最后老师说,他教了16年书,教过的每个班都会玩这个游戏,通常情况下是全“O”收场,所有的糖在同学的桌上转一圈又都回到他的口袋里,然后他就可以拿着同样的糖,哄下一个班的同学……只有一次是全班“X”,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天的局面,而且是在明知别人都选“O”的情况下,仍有人坚持出“X”……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一下子班里好多同学都在大声重复一个词:“Chinese!”我心情超爽!估计这回中国人的聪明算是把他们吓着了。这游戏要是在中国玩,老师一定会夸我有“牺牲精神”。不过我倒是觉得这跟“牺牲精神”没什么关系,就是个风险投资而已,说白了就是小聪明,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别人的信任。
老师让我们做这个游戏时,并未告诉我们他要讲的是个什么道理,下课前也没有总结出什么大原则来,其中的意味全靠自己去品。后来我把这事写在博客上,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有的人说这是在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大家,看似为别人牺牲的事,实际最后结果也是为自己好,符合摩门教的精神: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有的人说,这说明的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原理;还有的说,这叫什么“囚徒困境”。总之啦,美国的教育就是这样,老师不习惯给你标准答案,自己想去吧!
戏说美国历史
历史课上学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的一段历史,关于南北两方对奴隶制度的不同看法,感慨颇多。本来以为教材会写北方人比较有人性才反对奴隶制度,或者黑人太厉害,政府不得不妥协才取消奴隶制度。谁知道,教材写得超级实际:为什么反对奴隶制度呢?——因为白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不过奴隶,所以北方决定取消奴隶制度;而南方种棉花,大片大片的农场没了奴隶没法运行,所以他们要跟北方死磕。
美国人的实际真是让人没话说了。想起有一次跟魏三聊天的时候,他总结了一下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及理由,就两句:英国拼命收税,造反都比交税花的钱少,最后美国人终于不干了,就开打了;谁知道英国竟然不经打,于是美国就独立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没学到美国独立战争呢,等我学完了,觉得他的总结真的不是一般地准确!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吕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