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海淀区 > 北大附中 > 文章列表 > 正文
2008-12-16 11:00:57 下载试卷 标签:环境 北大附中
汪浩源19年来最不平凡的一段经历,从一个电话开始。
那是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上午,
读高二的汪浩源,放假在家复习,准备期末考试。11点左右,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划破沉寂。
“我们下午去中南海参加一个座谈会,你还将有5分钟左右的发言时间!咱们现在就得出发!”电话那头传来母亲陈劲草急促但未显慌乱的声音。
“我?去中南海?说什么?”
“发言内容就针对你所写的论文。”
一开始还觉得母亲在跟他开玩笑的汪浩源终于记起,一个月前他曾将自己耗时半年最终定稿的论文《环境执法:公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公众的环境意识》,寄给了温家宝总理。在随论文寄出的信中,他写到:“我想把这篇调查报告交给您,希望对促进我国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尽一份绵薄之力,敬候您的回信。”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收到了温总理的回信,而且还被邀请到中南海参加环保座谈会。
1
照片中曾培炎等政府官员无不满脸微笑地看着他们对面的那个孩子,照片左下角的汪浩源虽然只露出了一个后脑勺,却尽收了人们的目光。
送汪浩源去中南海的车行至西单,沿着长安街的路北,到前方不远处的天安门城楼之间,是一堵百米多长、6米多高的红墙,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在一排绿树和红灯笼的映衬下,这堵红墙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红墙外,游历至此的路人正忙着留影纪念。
红墙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中南海。
初进中南海,汪浩源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车窗外的风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透露着庄严肃穆的气息。汪浩源的心理素质很好,这是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但回忆起那个下午,汪浩源坦言:“收到温总理的回信已经让我很高兴了,没想到还能跟那么多环境方面的高官、专家和学者们座谈。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那天下午,与他同坐在椭圆形会议桌发言席一侧的是国际预测环境变化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中科院可持续发展首席专家牛文元,文艺界的明星陈佩斯、关牧村等人。同时,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一些政府高级官员。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介绍他时说:“最后一个发言的是北大附中高二年级的汪浩源,这个小子很厉害啊……”
“在这之前,我见过的最大的官是北大附中校长。”汪浩源一脸纯真地告诉记者。19岁的他有着一张书生气十足的面孔,小圆框眼镜下是一双充满灵气的眼睛,说话的时候能感觉到来自他眼眸深处的真诚,说到激动处时他会一直盯着对方,语速飞快,激情四射,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会从这个小男子汉身上散发出来。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调查公众对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原因的认识。有72.3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监管不力。此外,还有68.47%的人认为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我看来,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政府监管不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主要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具体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过低,因而导致政府部门在环境执法时很难操作,同时也很难对违法行为起到有力的威慑作用。在我设计的有关环境执法困难的问卷调查中,有73.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一些部门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所致。”
一贯的自信与镇定恢复后,他将发言稿搁到一边,开始侃侃而谈论文的另一个重点——公众环境意识。从2001年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诉希尔那场被俗称为小鱼VS大坝的环保经典案件,到2005年底北大法学院6师生以鲟鳇鱼等自然物作为共同原告起诉中石油,再到美国最大、历史最久、最有影响力的草根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一个个生涩的法律术语配上一个个经典的环保案例从他口中滔滔不绝地讲了出来。
那天会场的气氛很好,随同参会的新华社记者庞兴雷用相机定格了一个温馨的画面,照片中的曾培炎等政府官员无不是满脸微笑地看着他们对面的那个孩子,照片左下角的汪浩源虽然只露出了一个后脑勺,却尽收了所有人的目光,当天各大新闻媒体发稿或转载用的也正是这张照片。
“我认为调查问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一代对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及其环保执法现状的看法。我认为,青年一代对政府的期待和信任应当引起每一个政府官员的重视。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认识和选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汪浩源在中南海的完美发言,结束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中。
2
从准备论文到应邀出席环保座谈会,再到成为“中国环境大使”,汪浩源像是完成了一个完美的“三级跳”。但他坦言,他只是认真地做好了每一件小事,最后的结果并不在他的意料之中。
从中南海归来,汪浩源生命中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2008年4月他被环境保护部评选为“第三届中国环境大使”。
汪浩源成名了。
有人说汪浩源给总理寄了一篇论文,于是他成名了。但熟悉他的人却说,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只是很认真地完成了一篇要交给学校的作业,一开始,并没想过要寄给总理。唯一与别人不同的是我对写论文的态度,有的人是从网上拷下一篇就算是自己的了,有的人是从网上拷一部分自己再添一部分就成型了。但我的这篇论文从开始构思,到数据的采集,再到论文成型、修改、定稿都是自己完成的。”
在以“发展个性,涵养人格”为办学宗旨的北大附中,小论文写作是一项传统素质教育项目,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学生一进入高二,学校就会鼓励他们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一般在高一的后半学期,学生们就开始寻找选题,整个高二学期都是论文的写作期,最后由班级选出代表参加学校的答辩评选。
“在我们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孩子。”汪浩源的高中班主任杨晨波老师介绍说:“选题的范围没有具体的要求,刚开始选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想很长时间,不知道写什么,有的是后来灵光一闪,突然想到要写什么。但汪浩源不同,我刚开始分配写小论文的任务,告诉大家可以开始构思自己的题目了,他就来找我说要写环境问题,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当了汪浩源两年班主任的杨晨波对他十分了解。“他是一个干什么事情都会提前想好,很有计划的孩子。我曾经观察过他打球,他打球的动作可能不是很漂亮,但投篮非常有效率,尤其是在比赛中。所以,当他来找我,很坚定地跟我说他就要写环境方面的问题时,我想可能是一些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真的打动他了,也说明这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了。”
的确,环保这两个字很早以前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汪浩源第一次感觉到环境已成为了一个“问题”,是在小学四年级时他遭遇到人生第一场强沙尘暴。“当时我们在北大附小的平房里上课,窗外是灰蒙蒙的天,四处都在扬沙,即使我们将教室的门窗关得紧紧的,沙子还是能进来。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让人受不了的怪味,我先是用一只手堵着鼻子,没用,后来就用两只手,最后拿衣服堵着还是能闻到那股让人受不了的味道。当时我心里有一个很大的问号,这是首都北京吗?我问自己,这真的是首都北京吗?怎么会突然间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2005年的松花江事件,看到美丽的松花江被严重污染,汪浩源内心的震撼言语难表。“记得我的生物老师曾讲过,重石油会给生物带来很严重的基因突变,可能致使当地一些物种灭绝,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物种。进而我想,如果我们人类也受到另一个物种控制和主宰,他们肆意地将我们居住的环境破坏,比如将石油倒在我们的身上,即使我们不同意,但由于我们弱小,无法抵抗统治我们的力量,那么人类是否也将会发生突变?这个想法虽然很怪,但的确可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形成自己的环保理念。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开始,进而去影响别人。若我的力量有限,还不能影响别人,那我就自己先做好。”
待到2006年太湖蓝藻暴发,他开始思考,人类为什么要先破坏环境,然后又不得不让自己陷入一种被动境地?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做好?我国的环保法有20多部,为什么会出现执行不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人民群众心中会留下怎样的坏印象……”在一连串的反问后,他确定了自己社会实践的论文题目为《环境执法:公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公众的环境意识》。“我一开始就很清楚我要分析的是什么,不是空洞地去论述应该怎么执法,而是用数据说话,通过我设置的调查问卷反应出公众的真实想法,再根据大家的想法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于是,整个高二的寒假,也是北京冬天最冷的那段时间,汪浩源都沉浸在他的社会实践中。那段时间路过中关村的人们,每天都能看见一个清瘦的男孩,抱着一叠问卷奔波在街头和路边,从他身旁经过的人们有支持赞许的,也有漠然而过的。无论遇到哪种人,从他嘴里说出最多的两个字一直都是“谢谢”。
他的行为感染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虽然朋友们也有社会实践任务,但都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帮他发放问卷的行列中。一群原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里享受寒假的孩子们,却共同站在街头迎接路人疑惑的眼光、遭遇他们年轻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冷遇,但当他们感受到北京普通公众对环保强烈的关注度后,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这个经历让我们收获很多,很多普通市民对一些不环保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慨,他们对身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让我们很受鼓舞。”帮忙发放问卷的李梦雨同学告诉记者。
从开始发放问卷,准备论文,到应邀出席环保座谈会,再到成为“中国环境大使”,汪浩源像是完成了一个完美的“三级跳”。但他坦言,他只是认真地做好了每一件小事,最后的结果并不在他的意料之中。
对此深有同感的杨晨波老师曾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刚开始我们也没想到他能这么出彩,要早知道,就在他站在街头做问卷调查的时候,出去给他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了。”
陪伴汪浩源一路走来的母亲道出心声:“他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中学生,被请去中南海座谈,评上环境大使,说心里话,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其实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一点一滴认真地将它做好,只是最后的结果不那么平凡。”
3
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开始就成为汪浩源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出发点。北大附中给了他为国家、为民族思考的底色,他慢慢地在那底色上涂上色彩,为大自然绘出美好画卷。
汪洋大海,汇聚浩淼奔腾的河川;潺潺流水,源自涓涓不断的小溪。在伴随汪浩源一生的名字中,蕴含着父母对他的殷切期望:要聪慧,要蓄积,要耐心,要努力!
朝着这个方向前进,19岁的汪浩源已经积累起了生命最初的厚度。
汪浩源出生在一个法律世家,回忆成长的过程,他觉得家人对他的帮助和影响几乎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他的爷爷是法学教授,在他小的时候,常有学生来家里请教问题,每当这时他就会坐在一旁仔细地听。之后,父亲成了法学教授,多年来父亲与研究生开会讨论,与其他老师交流,去参加国际会议……他都会借机跟着旁听。“一开始很多都听不懂,但那些概念都印在心里了,慢慢地我也能参与到与爸爸、与他的学生一起讨论的行列了。”
他好学,也善于学,从小接触法律,让他除了正直、善良外,还很有正义感。这是家人对他的评价。
中学期间他当了6年的生活委员,老师给他的评价是“像头老黄牛一样”。
“他很适合大赛,遇强则变得更强,越逢紧张的比赛越能激发他的潜力。他常说人就得有点亮剑精神,逢人必亮剑,先跟你打打,管你有多强。就算输了,虽败犹荣。”说起汪浩源,他的篮球队友们认为这是他给整支球队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他对周边事情,对旁人事情的关注度,在同龄人里面显得比较突出。”直到今天,他的初中班主任程致宪老师还对他那股子热心劲儿记忆犹新,“他跟所有人的关系都好,搞环境,关注环境的人心态就是要大气、平和。”
……
从周围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汪浩源,正是这种正直、认真、自信、平和、大气将汪浩源与环保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汪浩源自己却说,是他就读的北大附中给了他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在北大附中呆了6年,他所有的思想意识几乎都是在那里形成的。胸怀大志,是每个北大附中人共有的特点。在学校或许学不到所有的人生经验,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开始就成为他们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出发点。北大附中给了他为国家、为民族思考的底色,他慢慢地在那底色上涂上色彩,为大自然绘出美好画卷。
2007年7月,汪浩源参加了北大附中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本庄高中在东京组织的中日高中生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境野养鸡场实习。9天的日本之行,让他从心底感受到了日本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精细,日本人民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环境素质时常让这群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们吃惊甚至汗颜。回国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真的热爱我的祖国。我希望咱们可以摆出大国谦逊的态度去虚心请教我们的邻居日本,让他们所走的环保冤枉路成为我们的警示牌。”
在生活中,他谨遵父母的教导,使用节能灯泡;使用充电电池;随手关灯;绝不用一次性筷子;夏天尽量使用电扇,即使开空调也绝不低于26度;冬天使用自动调节的暖气,屋内温度定在18度,绝不高于20度;洗澡放水时,汪家的每个人还会拿桶先接着放出的冷水,等水热了,再将桶提出去,用接的这桶水洗衣、冲厕所、拖地等等……这些琐碎的生活习惯如同每天的活水一般,灌溉他心里早早种下的珍惜资源的种子,直至开花结果。
如今,他想要将这颗种子播撒给更多的人。他始终记着当选为中国环境大使后母亲跟他的谈话:“这是个荣誉,国家给的荣誉,但更多的是责任,现在除了汪浩源你本人外,你还有一个责任在身上。”“自从我当上环境大使那一刻起,就觉得背后有很多只眼睛在看着我。很多老师和朋友们管我叫环境的形象代言人,我觉得这个形容贴切,我是一个标杆,大家看着我,我希望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首先要做的,是让大家知道中国的环境问题,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真的很严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行动起来。”
限塑令实施当天,他给全班同学及认识的老师都发了一条短信:为了我们的未来,也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环境,今后请大家自觉使用环保袋,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塑料袋。现在中国的环境问题实在很突出,我们每人迈出一小步,国家就会迈出一大步,我们的生活才会过的更好。
有同学马上给他回了短信,真不愧是环境大使啊,遵命!
身为环境大使的汪浩源希望自己能更多的向人们倡导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改正人们生活中一些不环保的行为。他说,提高身边人对环保的认识水平,感染身边的人,再让身边的人去感染更多的人,就像是将手中燃烧的火把,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最后点燃的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现在,他篮球队的队友,一群大大咧咧的男孩儿们,都会在球赛结束后,主动收拾喝完的空水瓶,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以前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心里的那根保护环境的弦没现在绷得这么紧。”
如今,他的朋友们对环境的关注已不止停留在自己的家中或是校园里。他们更关注,建设中的楼盘为何没有任何的防尘设施;居民小区为何还在使用没有分类标识的垃圾箱;在一些小餐馆、小酒店内,为何还能看到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在国际化的大超市里,为何会出现已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鲨鱼被现场切分卖给消费者的残忍行为……
在第三届中国环境大使颁授典礼的晚会上,汪浩源把他的这些朋友们也带到了晚会现场。他们每人都上台展示了一幅发生在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照片,呼吁施工单位切实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噪声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公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回收,做好环保工作的细节;呼吁大家停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同时也减少使用一切破坏环境的物品;呼吁停止肆意捕杀动物,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我看过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抨击,说中国的学生就知道学习,不关心社会,不关心环保,看完后真的很想反驳,谁说我们就只是在学习?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青年真的在很努力地致力于环境保护,我们的环境意识很高,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并且还将继续做下去。”9月初,从北大附中毕业的汪浩源将踏上赴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读书的征程。大学选择化学专业的目的,用汪浩源自己的话讲,就是希望了解并掌握世间万物的分子结构,因为很多环境问题是由于使用化学物质而引起的。
汪浩源喜欢用树来比喻他希望看见的环保精神,他说热爱环境的人应该有种环保精神,就像胡杨树一样有着生后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前年不朽的铮铮铁骨。
几年前,汪浩源自己也亲手种下了一棵树。他所在的班级被评为校优秀班级,学校发给了他们一棵树苗作为奖品,他们将它种在了校园里。
几年后,当初的种树人即将离开中学的校园,奔赴他们美好的未来。看着那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他们相信,后来的学生们定会用同样的信心与执着去浇灌它、爱护它。终有一天,它会长成能够遮风避雨的苍天大树!
阳光下,小树伸展着枝叶,向人们展示着它慢慢伸向天空的力量。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