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4 15:43:57 下载试卷 标签:艺术 教师 启蒙教育 人大附中 艺术特长
编者按: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二十年的辉煌离不开他们——那些在金帆团默默耕耘的老师们。他们勤奋、敬业且执着,他们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金帆团的建设和发展,他们为学生播撒下音乐的种子,这些种子正在开花、结果……
之一:
廖代芬的金帆情
这是非同寻常的“金帆一家人”。一家三代,有五个人曾经是金帆团的成员:妈妈廖代芬,金帆声乐团指导教师;儿子小柯,金帆声乐团团员;儿媳妇未梦,一零一中学金帆交响乐团小提琴手;外孙女徐小菲,一七一中学金帆合唱团成员;外孙子孙帅鲲,八一中学金帆管乐团萨克斯手。
听说记者为金帆而来,72岁的廖代芬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讲述自己在金帆的一段难忘岁月:
20年前,组建金帆声乐队,女高音歌唱家廖代芬高兴地担任了声乐指导。为招到条件好的学生,她跑了几十所中学选了十多名学生。为教好这些孩子,她毅然提前退休,把心思全花在孩子们的声乐教育上。
廖代芬对学生的训练抓得很紧,要求十分严格。早晨练习气息,饭后练发声、排练节目。开始学生们学得挺积极,学着学着,有的同学就坚持不住了。
王尽欢声音条件好但不用功,总记不住歌词,眼看要上台演出了,“你要是背不下来,我陪着你,咱俩一块背,什么时候背会了,一块去吃饭。”廖代芬说。在廖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下,不一会儿,聪明的小尽欢就把歌词背了下来。
王洋,不到十岁就离开妈妈参加了音乐夏令营。离开妈妈的他眼泪汪汪,廖代芬就当起了他的“临时妈妈”,带着他玩、讲故事、买吃的,几天后,小王洋开心了也懂事了,不再让妈妈来看他了。
渐渐地,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浓了。每到星期天,家里都有小客人来访。学生们请她上课,一上就是大半天,她还常留他们吃饭。常常是学生们一走,她就累得瘫在床上。
有朋友劝廖代芬:想想自个儿吧,都五十多岁了,别搞得那么累,免费教学,家里还弄得乱哄哄。廖代芬却说:“我15岁参军,唱了二十多年,现在闲下来,我应该把知识教给孩子们,也算为艺术教育出一点力吧!”
廖代芬每天都泡在声乐队里,儿子小柯常带在身边,他喜欢抱着吉它又唱又跳,妈妈发现儿子唱歌还不错,于是小柯也成了声乐队的一员。如今,小柯成为著名的音乐人,每当回忆起在金帆学习的时光,他总是说:“金帆声乐队是我初入艺术的舞台,是我生命中的童话。
廖代芬从52岁执教金帆团,69岁离开,她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有个叫李楠的孩子,每天都来看声乐队的排练,但这个孩子的形象、声音条件从专业眼光看并不理想,而廖代芬却没有放弃他,耐心地教他唱歌。十多年后的李楠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歌唱演员。
在廖代芬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是今年春节学生们看她时的合影。在奥地利音乐学院深造的孙翀获得了世界声乐比赛的第二名,她在信中为春节没能回到廖老师身边而遗憾,她回忆起廖老师一家对自己的帮助:有一次,孙翀骑自行车去廖老师家上课,自行车坏了,等上完课,车已经修好了,是廖老师丈夫帮她修的。还有一次,团里快要演出了,可她没有伴奏带,是小柯从繁忙的音乐创作中抽出时间,帮着制作伴奏音乐。
“是廖老师的启蒙为我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孙翀感慨地说,“廖老师对声乐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始终鞭策着我,使我能够在声乐领域中不断进步。”
“这么多年了,金帆团还记得我们一家,在二十周年庆典时,市教委给我颁发了特殊贡献奖。我要感谢金帆团,是她给了我发挥余热的舞台。”浓得化不开的金帆情让廖代芬的脸庞上写满阳光。
女高音歌唱家廖代芬(右四)一家
之二:
温总理来到王海竞的课堂
王海竞,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团的指导教师。今年9月1日她接到学校通知:温家宝总理要来学校听音乐课。
高三的金帆合唱团学生已经毕业,还没来得及从高一学生中招收新团员。怎么来展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呢?指导金帆合唱团9年的她,和学生们已经非常默契,合唱团多次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连获一等奖,王海竞丝毫不担心学生的表现。9月3日是北京四中开学的日子,王海竞把合唱团团员召集到了一起,又挑选了几名高一学生,合唱团很快调整完毕。
9月4日上午,合唱团像往常一样先练练声,然后开始排练合唱《鼓浪屿之波》。8点50分,温总理走进了排练厅,他面带微笑,静静地坐在后面的凳子上听课。王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分析这首歌。
“你们觉得这首歌感情上怎么处理好?”王海竞提问。
“我能说几句吗?”温总理第一个举手要求发言,总理回忆了他中学时上音乐课的情景,他说:“音乐教育要注重对思想的启迪,学生不仅要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思维。”他转过身来对王海竞说:“你的歌唱得好,课也上得好。”
音乐再次奏响,温家宝总理和在场的领导,加入到金帆合唱团的行列,在王海竞指挥下,唱起了大家熟悉的《鼓浪屿之波》,优美的歌声在回荡……
北京四中王海竞老师
之三:
魏薇的快乐“琴”怀
11岁成为金帆团团员,22岁成为金帆团指挥老师,人大附中30岁的魏薇老师在金帆团度过了16年的快乐时光。
7年的金帆团学生经历,给魏老师留下了很多很多:
1988年金帆交响乐团成立,魏薇成为第一批团员。回忆当时的情景,魏薇仍历历在目:乐团在人大附中的会议室里排练,大家坐在没有靠背的小板凳上,准备的几条毛巾都被汗水浸湿。很多团员没有西方乐器的基础,有些曲子一时间练不下来,于是有人笑,有人哭。
每天放学后,魏薇做完功课开始练琴,房门都关上,给大提琴加弱音器,但悠扬的琴声还是会影响邻居的休息。于是魏薇用手拨弦练习,聆听微弱的琴声,判断自己的音高、音准,十遍二十遍,五十遍一百遍……手磨出了血,脖子上磨出了茧子。“当每位同学在下面练得很熟练,在合奏时产生了默契,音乐层次、音乐色彩凸显出来的时候,团员们相视一笑,那种快乐无以伦比。”魏薇激动地说。
1998年,魏薇大学毕业,专业上已崭露头角的她被很多专业团体邀请。是呀,学了十几年的乐器,谁不愿意在专业上走得更远呢?但是魏薇留下了,毅然回到了金帆团任教。
为什么要留下来,魏薇也说不清楚:“也许就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吧。在金帆团的7年中,那些德艺双馨的老一辈音乐家的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去影响我的学生。”
当魏薇站在了金帆交响乐团的讲台上,她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得心应手。指挥是怎么排练的,专业老师是怎么排练的,管理老师是怎么管理的,当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以前的影子。“我的脑子里常常会想起黄飞立、迟淑清这些教授是怎么要求我们的。尽管音乐曲目不同,但风格上的把握却是相通的。”魏薇说,她特别爱给学生讲自己做金帆团员时的故事,而这一串串的回忆也让她和学生们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对于成绩,魏薇总是不愿提起,但我们知道,人大附中金帆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音乐大赛中荣获金奖,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连获一等奖。她说:“只要用心了就会有收获,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大附中魏薇老师
之四:
海倩雯的播种心愿
10月31日下午四点半,记者在汇文中学音乐教室里见到了汇文金帆合唱团指导教师海倩雯,她正啃着面包,身边的电话响个不停。
北京市崇文区一所中学11月份要申办金帆合唱团,“海老师请您帮帮我们吧。”于是海倩雯国庆长假三天都泡在了这所中学,平时她一有时间就过去看看。这不,今天上完第四节课,已经12点了,为了不耽误学生下午一点半的课,海倩雯打了车就过去了。海倩雯和孩子们已经很熟悉,看见海老师来了,孩子们特别兴奋。
海倩雯认真地听孩子们唱了九首歌,看到他们进步这么大,很欣慰。听完后,海倩雯又和在座的几位音乐教师就作品的处理、指挥手势的准确性、下一阶段的排练内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之后,海倩雯又马不停蹄地到另一所中学指导音乐教师准备来年的合唱节。她和老师们商量完曲目后,才想起还没吃午饭。
已有37年教龄的海倩雯是忙碌的,她经常会接到青年教师的询问,有打电话的、发邮件的或者登门请教的:海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情况选择什么作品好?海老师,这首歌的情绪怎么把握,声部之间怎么搭配?海老师,学生不能坚持来训练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海倩雯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有时还给老师们鼓鼓劲,支支招。
每年的全市艺术节前,海倩雯总要给本区音乐老师做辅导,老师们说:“谁动作快,谁就能把海老师请到学校来。”其实,只要联系上了,海倩雯没有不去的。
很多人不理解:“海老师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呀?你把别的学校扶持起来了,不是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吗?”
“作为音乐特级教师,我有带动和引领的责任。”海倩雯认真地说,“金帆团是一面旗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应该是一颗音乐的种子,撒向各个地方。而我,只是播撒音乐种子的耕耘者。”
如今,崇文区音乐教育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2006年北京市第九届合唱节,崇文区满载而归,十余个参赛队都获得了二等奖以上的好成绩,而海倩雯仍在音乐艺苑里为孩子们辛勤而快乐地耕耘着……
本文原写于2007年末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