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5 17:21:48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八中
6.由23年超常教育实践引起的思考
智力超常儿童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他们有优秀的天赋和杰出的潜能,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创新的追求,同时也有不同于其他儿童的心理学方面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已以确凿的事实表明,人的一切心理品质,都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人的遗传素质,包括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和机能,它为人的智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后天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和实践。环境包括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它为人的智能发展提供了客观现实的剌激,提供了发展的现实性。而实践活动,为智能发展由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向环境提供的现实性传化的中介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具有一定遗传素质的人主动接受环境提供的客观剌激,使人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智能的发展。遗传、环境和实践,是人的智能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绝对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是论”早已被人们摈弃,成为历史,但机械理解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否认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同样是错误的。对一个人来说,在遗传素质生来已定,环境条件又具有一定客观现实性的情况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则具有举是轻重的作用[10]。北京八中23年超常教育的实践表明,对具有良好先天遗传素质的超常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学校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无疑对学生的个体智能的发展和成人后的工作生活状态都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国家和社会也因此能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
古今中外超常儿童(神童)受到恰当的教育而成才,对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事例比比皆是。古代中国有甘罗、李自、韩愈…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矛以升、杨振宁、陈省身…。外国有阿基米德、高斯(数学家)、安培(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创始人),甚至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见附录)。
如果提供的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课程不具有挑战性,旺盛的精力和能量得不到释放,就会使他们把在学校学习的兴趣转向其它方面,一旦误入岐途,就可能会成为“有问题的学生”,得不到纠治的话,长大后有可能给社会带来麻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提到“政冶经济学史上一个真正非凡的人物约翰贝勒斯”的一句话,说“他说得很好:‘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11]。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回访学生原来所在小学,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中被视为对学习没有兴趣的“问题学生”,但和学生本人探讨时得到的回答是“课程没有意思”或是“厌烦老师在课上对简单问题长时间的唠叨”。我们接受一些想进超常班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咨询时,他们反映,在现在的学校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上课面对早已会了的知识,听着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无所事事,却又不能不老老实实坐在那里,课下面对毫无兴趣的作业,又不得不去完成。家长担心,总这样下去孩子会失去上学的兴趣,会养成很多坏的毛病。而超常班加速式、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又重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但成绩优秀,还改掉了过去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有一个个性很强,在小学被教师视为“问题学生”的女孩葛×,在小学由于上课不听讲和不完成作业,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甚至被撵出教室,在进入超常班后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她感觉在超常班学习有意思,并在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下克服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现在这个女孩己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现在有一些人经常用王安石的《伤仲永》举证来反对超常教育,得出结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对王安石意思的曲解,王安石的《伤仲永》其实是从反面来说明超常教育的必要性,他对仲永现象的评议是“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人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恰当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遭到泯灭。他强调的是应在神童优异的先天因素基础上,加强后天教育,不使其因“受于人者不至”而“卒之为众人”。王安石的看法无疑是中国古代对超常教育必要性的精僻论述。
杨振宁曾经在比较中美教育中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似乎是受到“教育平等和公平”观念和舆论的牵制,我国对这部分最聪明学生的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他们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超常教育至今没有明确的合法地位。尽管“法不禁止即可行”,但在全国范围内真正从事超常儿童及其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学校却为数甚少。虽这支很小的队伍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和信服的成就,深受超常儿童家长的欢迎,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但也同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质疑。其中最重要的是质疑是超常教育占有了过多的教育资源,对其他人来讲有悖教育平等和公平。从本文上述关于北京八中超常教育的成本和效益分析来看,超常班当期的资金、设施与师资投入与普通班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不存在过多的占有资源问题,不同的只是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而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育经济效益的事实,恰好说明了超常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教育平等和公平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真正实现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二是指实现差异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受到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表面上看,在一般学校里,学生获得了受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权利,但实际上儿童间天赋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育工作者仅停留在“面对大多数”,缺乏因材施教的思想,缺少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措施,必然会使很多智力超常学生实际上却失去了受到应有的教育和发展的权利,正像杰斐逊所说的那样,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不平等的了。
我们在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公平性上不应有二元标准,即对智障和残障儿童,对有特殊文艺、体育才能的儿童设立学门班级和学校是公平的,而满足智力超常几童的教育需求就变成了不公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二元标准都是站不住脚的。正如亚历斯多德所说:“给同样的人以不同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给不同的人以同等的待遇也是不公平的”。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地域广扩、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一直至力于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现在我国GDP每年以二位数,财政收入每年以GDP增长的二倍以上速度增长,跟多年教育的普及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分不开的。但我国的产业目前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下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的知识和技术,这必将制约经济和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21世纪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国际化、高科技化的大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培养大批高层次、高科技创新人才,占领科技创新的高地。
很多国家都把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认识到智力超常儿童是国家宝贵人力资源的富矿,在大力研究和发展超常教育。一些国家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有法律保障,如美国约有60%的州、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有专门的立法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校或设立专门班级,制定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及教育计划,有专门的经费保障研究和教育的实施,对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是明显的。
如果我们能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注意到占学龄儿童1—3%的智力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加强研究,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使这部分儿童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那么在这人才富矿中必将源源不断涌现出大批新时代的杰出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