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2 08:49:35 下载试卷 标签:择校费 家长 启蒙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近日在谈择校问题时说,考试是我们国家的无奈之举,有些人的孩子分数差几分,希望用别的方式补偿,花点钱进入一个学校,是正常的,有些专家认为金钱不能打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谁要是给我500万,我绝对降他20分录取,100万我可以留在自己学校,400万可以捐给其他学校”。
这几年,择校费的话题非常热。接触过择校费的家长们,对它可谓是爱恨交加。社会一般认为,择校费的存在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现在,著名中学的校长说择校是正常现象,毫无疑问是需要相当勇气的。笔者以为,刘长铭的话并非全无道理。家长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是正常的。然而,家长自愿,学校与家长“双赢”,是否就没问题了呢?“谁要是给我500万,我绝对降他20分录取”,是否需要先具备某些前提和条件,才能进行?
首先,择校生是否应有明确标准?其实,为能交500万的学生降20分,跟招收特长生比如奥运会冠军,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可是,有几个学生的家长,能交得起500万择校费呢?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的择校费,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完全由学校领导说了算。北京某知名小学的校长,几年内收取的未入账择校费,高达1亿多元,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能允许的。
其次,可以向多少学生收择校费?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要求,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比例要以学校为单位,严格控制在招生计划数的30%以内,并逐步降低择校生比例。如果严格按照这个30%的标准,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公平性的。然而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学校为了赚钱,恨不得将所有学生变成择校生。比如有的地方将仅有的优质初中,改制成所谓的“民办公助”,学生想就读必须交高价才行。请问,反对这样的抢钱行为,究竟哪里思想僵化呢?
再有,收了择校费之后怎么花?应当承认,与依靠权力读书相比,交择校费进好学校,是一种“次公平”选择。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择校费存在的根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如果刘长铭所在的学校,收500万择校费,捐400万给其他学校,帮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笔者举双手支持。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收的巨额择校费,要么变成了本校教师的福利,要么只有少数人知道去了哪里。国家投资的公共教育资源,凭什么拿来为小团体谋利?
2007年3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在央视“小崔会客”节目中,透露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调动孩子跟着转学,当地重点小学的名额很抢手,他不愿找关系,结果女儿只上了一所普通小学。或许按照刘长铭的想法,择校只是“锦上添花”,不择校并不影响什么。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学校的巨大差距——沈阳市生均公用经费高低悬殊近70倍——那些心安理得收择校费的学校,恐怕就该为自己的行为汗颜了。若没政府“偏心”,哪家长会给你择校费?
这些年,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但是,在云南,还有需要溜索过江的小学生;在四川,还有建在悬崖上的学校;在河南,有一年紧急撤离上百次的小学;在北京,很多打工子弟就读的学校,随时面临着政府的取缔;银川一位叫秀秀的女孩,甚至为了帮父母“节约10万元择校费”,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城市里重点学校的校长,却大谈择校的“正常”,甚至一张口就是500万,多么冷漠和残忍!“不差钱”的北京四中,不知已捐出几个400万?
相关阅读: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山东新闻网 作者: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