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7 09:39:49 下载试卷 标签:家长
3月24日,海淀区280所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设立了新闻发言人。
今后学校的副校长甚至校长,将第一时间发布本单位的成就和典型经验,还将会对负面新闻予以回应和澄清。
从今天开始到2010年,海淀区教委将利用一年的时间,对280位新闻发言人进行系统培训。教委将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受训者学习应对学生食物中毒、学生体育课猝死、幼儿园难进等问题。
海淀区教委教工委副书记乔健上午表示:“新闻发言人绝对不是‘铲新闻’,而是要第一时间让社会知道事实的真相。”乔健强调,对待负面新闻也不会压制和阻挡,新闻发言人还会组织相关当事人出来说话。
市教委上午表示,会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有关培训。
发言人说
“想‘捂’住东西非常困难”
虽然没有硬性要求,本市部分中小学还是在此前率先尝鲜,设置了新闻发言人。
“如果现在不提,我倒是真忘了这个叫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副校长说,由于学校属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就单个学校而言,需要向社会公布的突发事情并不常有,即便是已经设立新闻发言人的中小学,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往往也过于淡化。
相对于这所学校的“无为而治”,西城区某校的新闻发言人表示,新闻发言人一职主要是针对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解释说明,包括涉及到学校和学生的火灾、车祸和一些案件等。
“纠纷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那么新闻发言人要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告知,就是所谓的‘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如果没有统一的口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说法往往不能保证正确。”她说。
作为新闻发言人,她强调这个“角儿”不是为了“封口”,而是为了“沟通”。“现在社会信息很畅通,要想‘捂’住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她说。
家长态度
“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学校?”
昨天利用放学时间,记者采访了20多位家长。大家都对学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持保守态度,部分家长甚至表示担忧。
“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的利益?这个得把握好!”家住左安蒲园的郭女士作为家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她说,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听起来是好事,可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现在家长、学生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新闻发言人绝不是对学校的责任进行解脱。
她举了个例子。如果学生在学校发生了事故,比如上课时发生意外。那么如果公开讲述这个事实的话,就不能仅站在学校立场上,更要考虑家长、学生的利益。
从事法律行业的家长李先生则说,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有另一层理解是代表着“封口”、“统一说法”。那么这个操控权就掌握在学校手里,对事件的真实性也会有所偏差,不能让人更全面了解事件。
他说,中小学新闻发言人应该做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注意保护学生的利益,一旦出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纠纷和冲突,最好能够慎重发表言论。学校往往更代表了一种强势,不能在设置发言人后加重这种强势。
学生见解
“报喜不报忧,就去教委反映”
在西北四环附近的中学群,记者昨天下午采访了几十名学生。
中学生张淼鑫表示,他对新闻发言人“不感冒”。他说:“什么事情都有班主任通知,新闻发言人涉及不到学生吧。”
“要是家长和老师发生矛盾,可以找新闻发言人上访吗?”他问。
中学生张晓莹告诉记者:“现在舆论越来越开放,新闻发言人是干吗的啊?要是只报喜不报忧,我就到教委反映去。”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支持发言人制度。
“前一阵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校长乱说升学率,有新闻发言人就不会乱说了。”一名学生说。
“能提问吗?能召开记者发布会吗?”一个女孩问。
马上就评
学校真的需要新闻发言人吗?
路人皆知,中小学校所认为的先进经验、特色、教学成果和重大活动等,对公众的新闻价值是不大的。那么设置新闻发言人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难道就是要保证学校在突发事件中不“失声”?
如是这样,学校更需要的不是一位新闻发言人,而是一位常年法律顾问。
我们同样担心,新闻发言人需要行政权力机构授权。学校设置新闻发言人是否意味着将学校定位为行政机构?学校的过度行政化已成为带上两会的难题,难道我们要将这个难题再上升一个高度?
有声音表示,学校设置新闻发言人可能仅仅是一些部门的面子工程。而我认为不尽然,一些单位热衷于设立新闻发言人,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中一些掌权者试图垄断学校的话语权。
试想一情景,新闻发言人群体上岗后,学校一旦遇到什么事,全体师生尽可闭嘴,一切听从代表“官方”的发言人言说,由发言人“管理现场”。大家的眼睛和嘴巴都可以不用了,免得掌权者不便为外人知的事情被看见或说出去。
那么,这样的发言人制度是否会有公信?这样的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一件件不可预期的意外,将会是最好的镜子。
相关阅读: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