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2022年大事记

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西城区 > 北京四中 > 文章列表 > 正文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怎样看待今天的基础教育

2009-03-30 11:35:44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四中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多的引发人们对今天我国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人们不禁发问: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刘长铭,湖南湘潭人,现任北京四中校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对外交流协会理事。1976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87年起在北京四中任教,先后任物理教师、教研组长、教学处主任、副校长、校长。曾担任区兼职教研员,编写了大量的资料和开设教研讲座;曾担任培训物理竞赛选手的工作,辅导的学生中多人获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数十名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物理竞赛中获奖。发表的文章有《从单摆的教学谈中美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充分认识中学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科学的任务与中学物理教学》等,主持多项国家级、市级教育科研课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本报记者就社会关注的中学文理分科、学生素质培养、减轻学生负担等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

  记者:对于现在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中学到底该不该文理分科的争论,您持何种观点?

  刘长铭:其实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学文理分不分科并不重要,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允许既有学习很多门功课、喜欢掌握广博知识的孩子,也有只喜欢学习某些科目、具有偏才的孩子。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和发展。

  现在人们在讨论是否应该文理分科的时候,无论是主张分还是不分的人,往往都会举出很多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反对文理分科的人往往主张,人才的培养需要文理兼学、全面发展。他们常常会提到杨振宁、爱因斯坦等大师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杨先生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牛顿也有大致的研究经历,所以他认为文理是相通的,不可偏废,这话一点儿没错。爱因斯坦更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地肯定过音乐艺术对其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千真万确的。类似的例子当然还能举出很多。

  而主张文理分科的人,则常常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人的成长和选拔要不拘一格,并举出钱钟书、吴晗、陈景润、狄拉克等例子。据说钱钟书、吴晗等大文豪当年上学时的理科成绩都惨不忍睹。而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据说对文学、艺术甚至哲学一概无大兴趣。还有我们熟悉的数学家陈景润,他曾在四中当过老师,因为不善言辞,据说讲课很不成功,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十分全面,并不多才多艺,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都很擅长,甚至是专家,他们也都生活得很好。

  但是,我必须指出的是,个案都不足以说明有什么规律性,个案只能说明存在着可能性,往往不能说明必然的规律。

  “大师都不是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

  记者:那您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该如何考虑,才最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呢?

  刘长铭:如果说文理科是基础,那么我认为,学校的体育、艺术等课程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基础。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健全、道德理想的树立,我认为这些才是学校教育中更重要的部分。但是很遗憾,我认为,现在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对这些内容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今天让学生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内容,牺牲了学生们的健康,牺牲了学生们的睡眠,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这是多年来我们试图解决但始终没有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通过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独立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毅力,对事物保持高度敏感的眼光的人。我觉得,这些都是学校教育要完成的任务。至于除此之外,学生们到底在学校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我认为,并不是特别重要。

  学生永远不可能在学校教育阶段学习到他一辈子要用的所有东西。绝大部分的东西是要到他们后来的工作中去学习的。我们过去总希望学生们能在学校中完成知识的储备,等到走到社会上就可以马上工作。这种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了,我们现在提倡要终身学习。因为,我们今天无法预料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到底需要何种知识,甚至我们都不知道几年以后又有哪些新型的行业产生。面对新的职业,需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可以说,在实践中生活中不断学习,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认为,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现在大家往往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大师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实际上,像爱因斯坦、达芬奇、杨振宁这样的大师,都不是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当然他们的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有关,但他们能发展得如此全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那是他们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们一走出学校即成为大师,像大师那样全面、博学,而要求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的有限十几年中就具备大师的知识结构,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把学生们累死。事实上,爱因斯坦、达芬奇、杨振宁他们后来能够成功,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后来学习获得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培养对于人才的发展仍是重要的。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对知识的渴望,对事物的敏锐、热情,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道德情操等等,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

  记者:您提到,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据我的观察,身边的同事、朋友中,往往学理工科的人工作后再学习文科一般没问题,而学文科的人,常常一提到理工科的内容就发怵,认为自己不具有学习理工科的能力,又怎谈得上能在工作后有需要时再学习呢?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长铭: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使很多人在经历了学校的教育之后,丧失了对很多知识的学习兴趣。其实,日后在工作中学习与在学校时的学习有很大不同。学校学习中有很多是做题的技巧,这也是许多学生最发怵的东西。而工作中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很实用,没有那么多的做题技巧,而且是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下进行的。我一直有种观点: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往往产生于宽松的环境之中。过大的压力可能会抑制人的创造性,教育也类似。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更加地尊重人性,我想教育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今天是中国教育的各种问题凸显的时期”

  记者:您如何评价今天的教育?

  刘长铭:我认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今天这么高比例的人口接受教育。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有几亿青少年在学校受教育,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教育的巨大成就不能抹煞。同时,今天也是从政府层面对教育最重视的时期,提出城乡九年义务教育的全免费,建立了大学生的助学贷款等等,这些都是以前中国历史上不曾有的。

  但是我认为,从政府现在的财力看,应该给教育更大的投入。在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的投入中,教育医疗只占到1%,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够的。而十几年前,政府承诺的教育投入应占GDP4%的最低要求,至今也未实现。

  同时,我认为,今天也是中国教育的各种问题凸显的时期。例如,今天的学生是历史上学习负担最重、考试最多的一代人,今天的师生关系也是历史上最紧张最不正常的,今天也是教育功利化最为凸现的时代。这些都是今天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

  升学考试报名社会化应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记者: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刘长铭:近几年我一直在呼吁,应该推行升学考试报名社会化,使升学率与学校评价脱钩。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不要再进行分数汇总排序,严禁用中高考分数或升学率给学校排序。禁止任何学校利用中高考成绩进行炒作。

  采取升学考试报名社会化后,学校面临的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会立即就减轻――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这种改革却可以使学校获得更为宽松的环境,非常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低效重复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如果学校的教学能够更加科学,使学生在不多花时间或不花费太多时间的前提下,就能把课业知识学得更好,那么就会相应减少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盲目上各种补习班的情况,我想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有希望。

  升学考试实现社会化报名后,学校不再统计升学率,学校在升学率上也就不会再进行无谓的攀比。学校在压力大为减轻后,就要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去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学校就没有理由不开齐、开足各种课程,就没有理由随意挤占体育课,学校的课程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老师的压力也会减轻,会极大地缓解师生关系。去年国内出现的几起师生伤害事件,从媒体的相关报道了解的一些情况,我们客观分析,这几起事件或多或少都有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的原因。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失去了一种应有的宽容、宁静、大度和耐心呢?我想,这与今天学校和老师承受了过大的精神压力有关。这种情况如不得到缓解,那将造成一代人的心理与精神的扭曲,这将严重影响我们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如果实行社会化报名,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再用升学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我相信,经过几年后,我们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痼疾,如学校集体加课补课、生源大战、奥数热等现象,都会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所以,为了保证我们的后辈在身体和心灵上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学校具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而且,学校的压力减轻后,我相信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一定会自下而上的产生出来。据我了解,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教育改革,古今中外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只有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改革的愿望,教育改革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行下去,取得成效。

  而由于教育改革的周期都比较长,而且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实现高考或者一些与升学有关的考试的报名社会化,是最容易迈出的一步,是风险最小、代价最小的一项改革措施。但是我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任何改革都不会立竿见影取得效果,要坚持一段时间。学校之间热衷于相互攀比、社会上把考试作为评价学校唯一标准的情况,需要一个过程才能逐步转变。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如果这项改革能够实施,一定会带来教育的一些变化,我们从这些变化中就能看出第二步的改革应当怎样走,例如,逐渐过渡为考试评价的社会化,使学生能有机会参加多次考试,降低单次考试的风险,这就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最近发生的事

学校推荐

攻略推荐

北大附中

北大附中初中部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700人左右,教...

点击查看

教育导航

  1. 北京站 上海站 广州站 深圳站
  2. 天津站 武汉站 成都站 石家庄站
  3. 南京站 杭州站 济南站 苏州站
  4. 郑州站 沈阳站 太原站 重庆站
  5. 长沙站 合肥站 宁波站 青岛站
本地教育

本地教育资讯 | 推优指导 | 择校攻略

面试技巧 | 经验交流 | 分班考试

特长生 | 小学统测 | 最新试题

热门资料

本地教育信息 | 真题

面试题 | 模拟题

重点中学

北京人大附中 | 北京北大附中

北京十一学校 | 北京二中分校

北京第四中学 | 北京第八中学

小学试题

期中试题 | 口算题

期末试题 | 数学知识点

单元测试 | 练习题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