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09-05-25 10:44:19 下载试卷 标签:家长 英语 自我介绍 启蒙教育 志愿案例
六七月份一向是择校的高潮,而最近有关择校的“雷人”新闻着实不少。先是陕西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初中招生,宣布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原因是身为重点,教育资源有限;接着是北京某重点小学面试,孩子在里头考,家长在外头考——老师给每位家长递上份登记表,要求把孩子父母以及“介绍人”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填好;再接着是武汉一省属小学校长自曝,称每年这时候自己能选的路只有“人间蒸发”一条,否则就会被拿着钱和条子等着塞的家长追着跑。
咱们相信,在有关领导——比如铜川市教育局的“设法纠正”下,前两个摆明了让您拿出点儿背景(一般背景还不行)的案例十有八九是被叫停了,不过第三个案例里那种递条子、走后门、打招呼、找熟人的择校路数并没有动摇。大家对“明着来的潜规则”感情上是接受不了,可“潜规则”是什么人人心里都明镜似地知道:择校,常常不是家长在给孩子选学校,而是家长的社会背景、经济实力、人际圈子以及能搞到的各种条子在等着学校来挑,要是条子太多,那这堆条子也得排队,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介绍人登记表”。
虽然说到择校,不排除是因为家长们心态不好,学校没定的时候忙乎择校,择完了校折腾择班,择完了班再给孩子报个奥数班、英语班,学完了奥数、英语最好还学样乐器,既然学了乐器当然要考个级——不管自个儿是多么平庸无奇,反正一定要做孩子出类拔萃、惊世骇俗的考虑,当然,如果自己有点小聪明或者有点小权力,那就更指着孩子超过自己。当养孩子变成投资,而投资变得急功近利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的教育资源是“既患寡又患不均”,蜂拥上来准备多吃多占的“权”跟“钱”更是放大了这一点。
教育需要用钱,但自打1993年中国教改纲要定下“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4%”迄今,“4%”的投入目标(包括在大城市)从未实现。在热火朝天的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投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总共只有1500亿元。
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确实有限,“分配不均”才特别为一些人所乐见:一是好的学校越好越典型、升学率越高,越是本地区的骄傲,哪个地方、哪个教育局的政绩里少得了示范学校、重点学校?二是“权”和“钱”可以抢先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特权和优越感就体现在这上面。三是择校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可以广开好学校的财源,不但减轻财政负担,说不准还能替财政挣点钱。
即使是一碗粥,当只有特权或者跟特权沾边者才能喝粥的时候,这粥也能卖出燕窝的价钱,而能够格儿喝上这碗粥,也就成了做粥的跟喝粥的人头上共同的、值得显摆的光环——基于这一点,新闻媒体值得连续关注铜川,看看号称只收官员子弟的第一中学,在资金等问题上是不是特别为当地教育部门偏爱?在撤下那条“诚实得扎眼”的宣传后,招的学生到底有多少来自官员家庭,而第一中学校长的手里,又有没有一张介绍人清单?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毛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