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1 17:03:08 下载试卷 标签:高考 心理 家长
万众瞩目的高考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紧紧张张的考生、惴惴不安的家长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让内心得到片刻的安宁。因为无论如何,“战斗”到底是结束了。
但这阶段性的胜利,并不会让他们彻底放松,高考成绩还未公布,谁赢谁输仍未见分晓,那条“独木桥”能否平安渡过也是未知数。而在这其中,考生的心理是最复杂的,既想早知晓成绩又惧怕看到成绩,既想“鱼跃龙门”又担心“马失前蹄”,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忧虑与憧憬并存,恐惧与希望共在,一不小心就会深陷焦虑而不能自拔。
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感受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高考过后,专家们在忙着考后点评,家长们焦急地翘首企盼,老师们放松地等着结果。这些和考前专家苦口婆心的心理疏导、家长们精心细致的安慰呵护,老师们紧张兮兮的反复辅导,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下子,考生从天堂掉入了凡间,“礼遇”随之降了格次。
可问题在于,焦虑烦躁、惴惴不安的考生,很难靠自己调整这种心理的落差,更难靠自身应对考后的失落。2005年6月年嘉峪关市一考生高考后投湖自尽,2008年6月西安一考生高考后跳楼自杀事件,今年6月8日山东营口一考生自感某门课考砸而跳楼轻生……都是很好的例证。我想,假如他们死前能感受到沁入肺腑的温暖,能体会到家庭与社会的丝丝温情,也断然不会选择一死了之的弃世。
所以,在高考之后,在我们自认为的战斗结束之后,请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继续将目光凝聚在这些孩子身上,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困境,多管齐下,并肩进行:心理学专家应继续加强考后心理辅导,为考生减压释负;众多的家长应多与孩子谈谈心、聊聊天,帮他们走出心理的失落;教书育人的老师应多多增进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缓解考生内心的焦躁与不安。而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真正走进心灵的理解,给予他们设身处地的关怀时,他们才更有能力、更有希望度过眼前心理焦虑的“黑暗期”。
所谓“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而在我们社会各界未付出积极努力、进行有效地心理干预前,寄希望孩子自身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理性淡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气定神闲,则有些强人所难、痴人说梦。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新华网 作者:崔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