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12:14:00 下载试卷 标签:小升初 统考 特长生 家长 推优
经历过孩子小升初的家长,个个都像祥林嫂,遇到熟人总想唠叨几句;可真是要写点有意义的文字,却也是难事。
小升初期间,很多家长都经受过无数的煎熬。我们在最后一年才紧张起来,全家动员是最后半年的事。最后进入缴费相对较少的民办校--上地实验中学(以后改公办应该不收费了)。虽然算不上顶级名校,离家也不算近,但进入实验班了。
网络论坛上有好几个详细的小升初日志(如学而思e度论坛“小升初随笔”版块),很有参考价值。小升初结束后,不写点感悟似乎对不起它。以下这些名词是我们小升初后的理解,与我们经历小升初之前的看法有明显的差异。
等待
别人的孩子过年前就定下了顶级名校,我们何时才能“落停”?听说到六月份名校还有补录的,咱们别着急得慢慢等啊!马拉松式的升学历程是小升初的特色。
错失机会
怎么早没想到上补习班呢?人家都补了几年了,我们才几个月,能赶得上吗?
那个手续(比如跨区,比如考试报名)现在还能补办吗?我们怎么就错过了呢!
唉,时光不能倒流!
等电话
“请家长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最近某名校可能会有通知”,大多数家长实际上并没有接到相关的手机通知,但也跟着焦虑一回。显然,得到机会的只能是少数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嘛!实际上,不优质的也不会无限。
各种先进的通信方式在小升初过程中都有体现,手机、网上论坛和QQ群不可或缺。更为重要的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关注。
考试
法律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能通过考试选拔获得入学资格。这个法律已经实行10多年了,现在还有很多人象我们家一样以为不需要考试就能进入一所说得过去的初中。我们通过半年的补习(醒悟的太晚),参加了数十场考试(每次考试考多个科目的算多场),交了数万赞助费,才进入了用来保底的民办校。好在后来分班考试胜出,进入实验班,略感安慰。
统考
十年前开始,北京的小升初取消了统考。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念念不忘恢复统考。其实那时候的考试过于简单,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运气因素很大。现在有人抱怨顶级学校的招生考试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有资格考试的,通过的比例仍然很小;没资格的就算去考,获选概率也是微乎其微。通过笔试后,面试淘汰的仍然是大多数。因此,小升初的统考不见得就很公平,也非顶级学校所愿。有些大城市,顶级学校联合举办考试,可以节省一些;但一考定音也有弊端。现在北京的顶级学校录取,笔试就有很多次,每次都是三门主课,某一次发挥失常影响不大。
取消奥数
企业化的培训机构开展教学活动,比起网吧游戏厅,更加不容易被行政命令乃至法律所禁止。危害性再大能大到哪里去?近视眼多了?上网看电视更加容易引起近视;有不少孩子感到痛苦?那是没有选好适当的机构和适当教学进度;对没有上补习班的孩子不公平(偷跑了)?课后有人多花时间学习也是一样的效果;花钱太多?也有很多花钱不多效果良好的培训班可供选择。
认为升学考试就认奥数,也是过时的想法。其实北京名校早就是多方面综合考核了,英语比重几乎与奥数相当,重视语文的名校也有。另外,面试的环节淘汰率也很高,有些还要面试家长且父母亲都要到场。相对而言,考奥数对选拔学生比较客观有效。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客观的比赛才容易相对公平。
证书
有人给出了TOP12证书,可惜没有与时俱进。太老了的信息会误导大家的,三好学生证书(特别是市三好)这两年很走俏(估计还得走俏几年),可以排到前三。市三好可以回户口所在地(居住地应该也行)推优,对朝阳区学籍的去海淀或西城很有价值。
因为不让考试,有些不敢考试的中学只好看证书。但顶级名校全部是通过多次考试筛选的,证书的作用就很有限了,至多算是获得准考证的依据。
实验班
鉴于目前愈演愈烈的小升初大战,走后门进名校的多起来。名校要出成绩得靠好学生;要钱得找有权或者有钱的人。分班考试就是为了兼顾到各方利益。好学校不见得班级都好。如同好大学还得好专业一样,很多人宁愿去略差的大学好专业,也不愿意去顶级大学差专业。
阶级斗争
不同阶层(可以对应到早年阶级斗争为纲时的阶级)的人对小升初的看法差别巨大。有人说万恶的奥数,有人靠着它牛气哄哄;有人想就近入学,也有人觉得远点没关系(租房越来越容易,交通也越来越便捷);有人禁止考试,而更多的人想统考。有认为分三类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官员阶层,商人阶层;也有人觉得后两者可以归到一类。过来人“故地重游”网友更有“地主和贫农”的阶级理论,可谓发人深省。靠孩子自己的是贫农,靠家长升学的是地主。规则是地主制定的,只会对自己有利。当然,学校也有自身利益,可以跟地主讨价还价。
适可而止
多花一些时间学习,孩子的成绩可能会提高一些,但厌学情绪也可能随之而来,或者造成近视眼。我们家孩子以往学习上相对放松,临时加压太大,多次出现过厌学情绪;后来及时调整,到毕业时视力还提高一些。因学习时间多少而恶化亲子关系很不值。下学期还学会了玩魔方,以作为课间调节(早先玩九宫格)。电脑游戏控制得较严,好于朋友家在中关村某著名小学读书的孩子。
学钢琴
我们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诱导”下学钢琴,很快发现挺有天赋。后来换过若干老师,直到五级考级通过。五年级时通过了八级使我们很受鼓舞。奥运会后的一次全国比赛获得了银奖,以为能够有助于小升初,实际上却没看到明显效果(或许有效果而家长不知道)。后来朝阳区的学生艺术节比赛成果才可以作为特长生考试的报名资格。当然,所在小学也能出证明也能获得报名资格,手续麻烦一点。在某名校报名时得知他们不招钢琴专业时,老师安慰我们说,学钢琴本身就有很多好处,别因为是否算特长生而放弃。
补习班
原来我们认为不应该上补习班,现在也还有多数家长否认补习班的价值。虽然很多培训学校采用恐吓手段逼着家长报班,但有价值的培训班仍然不少。很多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上补习班,我们还是不提倡。当然,如果高年级还没有补习班,进入顶级中学确实很难。周末补习班安排得再满也得留下半天时间休息,并且尽量别安排在晚上。累极了靠咖啡提神对小学生还是太残酷了。补习班之间也有不正当竞争。比如有的傍大款打着名校合作的名义,某些升学考试只给某些指定的培训班(名曰“坑班”)学员发准考证。相对而言,无特定相关学校的培训班和较大规模的办学机构,值得信赖但也常常人满为患。能报上好的培训班有时要靠运气,大多要提前数月报名。
科技特长
没想到小学生也有科技特长,原来以为只有高中生才有。朋友孩子几年前以机器人特长进入顶级名校,那时就该详细问问。科技特长受重视的程度明显超过文艺和体育特长,对科技界的家长比较适合。估计以后会越来越挤,科目变化也会很多。
没想到特长生的考试,也会看奥数乃至三门文化课的成绩。推优和派位,学校都没有选择权。特长生和住宿生之类,学校有选择权。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各个中学,自然会选择文化课也出色的生源。
跨区
很多招生手续是按照学籍所在区办理,如果要回户籍或居住地在另外的区(在各城区边缘的可能性很大)升学,需要到两边的区招办办理手续。每年只有两天时间可办理,往往会有人错过时机。
特长生理论上可在全市招生,实际操作要通过区招办。本区的学生,在特长生报名之前会收到一张表,交给录取的学校就算成交,从而避免了一女多嫁的问题。外区的学生,需要找一所目标中学,让其代办一张类似的表。注意不能让多所中学重复办,最好选定最可能录取的中学去办。外区的考生即使录取了也可以反悔,由于存在这个风险故被录的难度更大。办理跨区手续可以降低这个风险。
有些人幻想通过跨区派位碰碰运气,其实派位是分批的,本区学籍的学生派位结束后,才轮到回户籍参加派位的学生。但是跨区推优好像不分批次,有可能推到好学校。毕竟市三好属于推优生中的中上游水平。所有参加推优的学生机会均等,只看志愿,不看成绩,也不看生源学籍。
以上这些观点有些部分可能会引起争议,不当之处还请谅解。只是为了对后来者有参考价值,我们不揣浅陋斗胆写了出来。
很多经历过小升初的人自以为见识大涨,但其实因为视角不同,未必都是正确的。正因为争议很多,小升初是很好的新闻题材,君不见今年的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都有长篇报道。
因为小升初,家长们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得更加的时刻;因为小升初,家长和孩子们并肩作战,才知道我们是如此地离不开对方;因为小升初,我们的人生进入了新的境界。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网络 作者:FZJ97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