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5 09:30:55 下载试卷 标签:名著 家长 统计 自我介绍 启蒙教育
近日,武汉某小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小学学分制。多开32门校本课程,修不满规定学分“肄业”,学校要求:修不满80学分“肄业”。
语数外学了,还要学经典、练书法,如果还有兴趣可以选择学习葫芦丝、主持、围棋等课程,都学了才能毕业。昨日,积玉桥学校小学部在武汉率先启动了与高中课改极为相似的素质学分制教学方案。
按规定,该校小学生无论完成国家规定课程、校本课程还是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都将获得一定学分。毕业前,总学分不达标,将被判为“肄业”。
据介绍,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都是利用正常在校时间进行。如国学诵读结合在晨读中,音乐鉴赏结合到音乐课等。
据了解,该校小学部共349人,是这次素质学分推行的原因之一。但作为该素质学分制的制定者、校长余克己认为,这并非关键因素。“人多人少都能搞,只是操作细节需调整。”类似的改革是否能够推进,关键在于领导是否有决心,操作能否坚持,到底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解读——八成学生欢迎选修方案
课程:学校多开了32门课
要求:修不满80学分“肄业”学生:八成主动申报选修
记者在这套素质学分制方案上看到,小学部的课程被分解为三类:国家必修课、校本必修课、校本选修课三部分。
其中,国家必修课为国家小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13门课程,这与其他学校没有区别。校本必修课开设了经典诵读、名著阅读、书法艺术、音乐欣赏4门课程。校本选修课设置了乐器、棋艺、综合、球类、田径五个大类,涉及的课程多达28门。
按方案要求,13门国家必修课和4门校本必修课均被列为所有小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28门选修课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
要求:修不满80学分“肄业”
学生学习评价都将换算成学分。6年里,每位学生最高能获120个学分。其中,国家必修课、校本必修课、校本选修课分别最高能获50、30、20个学分。此外,按规定达到一定量的实践活动,也将获20学分。
学生积累学分的评价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凡总学分达96分以上者将被授予校优秀学生荣誉证书,这被视为小学期间最高荣誉。低于80个学分的学生,将发肄业证。但各年级的评价目前还未出台。
“该评价标准目前只在1~3年级试行。”余克己介绍,考虑到4~6年级在校剩余时间太短,如严格执行该标准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学生:八成主动申报选修
“手掌空心,掌心向左。”昨日中午1时,四年级的28名学生坐在教室里,跟着骆燕老师认真练习握笔姿势。他们正进行首次选修课——选修书法提高班学习。
四(1)班的马思扬介绍,五类选修课中除乐器类外,其他四类都选了1~2门,共有8门。“这都是我的兴趣。”他表示,他很欢迎学校开设选修课,因为这让学习丰富多彩。
记者在该校学生申报选修课的统计中看到,小学部6个年级349人中,有278名学生至少选择了一门选修课学习,只有71人完全没有申报,选课率高达80%。
调查——多开32门课,学生压力大了?
家长忧心孩子吃不消
年段越高顾虑越大“肄业”说法要商榷
记者发现,校本课程中额外增设的学习任务并不轻。以校本必修课为例,除书法艺术没有明确量化要求外,国学课要求六年背诵6本经典和200首诗词、名著阅读要求6年看完100本中外名著、音乐欣赏要求听熟60首中外名曲。对此,不少家长也表示了疑虑。
“主要怕孩子吃不消。”三(1)班学生方佳的家长代红月称,起初听说学校实行学分制并和毕业挂钩,担心增加学生负担、分散正常学习精力,并不是很理解。但她也称,从校本必修课开设一年来看,这些任务被分散在课内,并没过多占用孩子课余时间,孩子主科学习也没受影响。相反因长期背诵经典,孩子目前记忆力提升很大,这也让她减少了当初的顾虑。
年段越高顾虑越大
记者在选课统计中发现,选修课的申报率也呈逐年段递减的态势。在小学1~4年级选课统计中,各年级申报选修课的学生比例均超过八成。但在5年级为七成,6年级为六成。
“这和家长的态度很有关系。”六(2)班班主任徐虹介绍,临近毕业,家长更关注孩子学业成绩,担心学选修课会分散孩子精力,影响即将面临的小升初。以该班为例,有1/3的学生因为这类原因放弃申报选修课。
“肄业”说法要商榷
“肄业的说法值得商榷。”武昌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陈芳认为,小学是义务段,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存在不能毕业的状况,校方将学分认定和其挂钩并不太科学。
“肄业这项规定主要是作为一种督促制度存在,实际不会真正起作用。”对此,余克己表示,从毕业要求的80个学分看,其中学生完成正常国家课程和必修校本课程就已能修满80个学分。即便个别学生在这两项中不能拿到满额学分,也能通过门类众多的选修课完成。
态度——校长坚持 教育局力挺
校长:压力再大也会坚持
教育局: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
“目前最大的障碍主要来自家长观念。”余克己坦言,家长的态度源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但不管推行后会遇到什么样的非议,我都不会改变初衷,我并没标新立异,实际上教育本该如此。”
他说,目前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成狭隘的科学素养培育,人文素养缺失严重。学校的校本选修课和必修课更多侧重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素养的培育,希望借此扭转这一局面。
“重人文其实对学科学习有益无害。”余克己说,从该校试行一年的校本必修课来看,学生的字迹得到整体提升,诵读经典让孩子潜移默化明白了很多道理,音乐欣赏和名著阅读也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自身修养锻炼很大。
对积玉桥学校小学部的做法,武昌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陈芳表示肯定,“这让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学校此举确实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此外,合理地将这些新增课程消化在学生在校时间,也避免了增加学生负担。”
这一举措能否在全国推展开来,还要根据各地的教学情况来定。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教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