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2 09:27:57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大学 择校费 家长 培训
近日,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14081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达98.5%的公众表示身边存在择校现象,从幼儿园到高中,“择校”几乎已无处不在。如何解决“择校热”问题。对此网友们纷纷聚集论坛展开了热议。
冲锋陷阵为择校
“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为了让孩子读重点,早几年就在名校附近买了房子,就为了把户口迁入学校所在的区域。条件差一点的,就逼着孩子培优、考证,以增加孩子的竞争力。”
“由于不少培训班可以推荐优秀生源到重点学校去,家长们已经到了少报一个班都不行的程度,只要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付出再多也愿意。”
近年来,中小学择校现象愈演愈烈,高烧不退。上好小学、重点初高中、理想大学,俨然已成为众多家长眼中孩子的成材三部曲,为孩子能够到一个好的学校读书,家长们“不懈努力”“冲锋陷阵”,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发帖中网友们纷纷曝光了如今择校热下出现的种种乱象。
盲目择校,孩子备感疲惫,家长也同样叫苦连天。网友“天涯小角”痛心地表示,许多择校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从小耳濡目染这样的事,他们将来会用怎样的方式为人处世?大部分家长择校是为了“应试”,没想过孩子需要受什么样的教育,高强度的培训让孩子只会考试,不愿思考,这对他们一生都有害。
对于择校的危害,早就有有识之士指出,以择校为“之最”的教育形态冲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底线,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不仅动摇了教育公平的根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到处泛滥的“择校风”背后是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学校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城乡之间,农村成为教育洼地,留不住优秀教师,留不住优质生源。
义务教育法关于升学问题的规定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可是,令人费解的是,择校行为依然屡禁不止高烧难退?
网友“马雪松”一针见血地指出,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长期以来,在城市存在着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区别。有差别就有选择,择校问题的难点表面上看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其实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过大,谁也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
对此网友“天天315”也有同感,他坦陈学校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择校现象的存在,特别是权力与金钱参与其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网友“天灰灰”看来,中国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导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择校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之所以会把部分资源市场化,主要是因为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家庭条件好的家长希望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考取好大学,为家庭甚至是家族带来荣誉感和满足感,家庭条件较差的家长则希望子女能够通过受到好的教育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善家庭条件。
不少网友直言,在择校背后,有一条强大的利益链。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守住对家长的“承诺”校方选择“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好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其无可抗拒的强大吸力不断将优质资源吸纳其中。虽然法律规定就近入学、严禁择校,近年来“择校潮”却更趋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择校费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少则1万,多则10万余元。
让教师合理流动
热议声中,对于如何缓解“择校热”现象,一些网友也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意见。
网友“生于六十”快人快语地表示,一方面要继续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来控制择校,以利于生源的均衡。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抓住根本,也就是在均衡资源配置方面下功夫,重点是加大那些相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使师资配备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趋向均衡,从根本上抑制择校现象。
网友“半桶金”则呼吁家长能够端正心态,理性地面对择校现象,避免人云亦云、盲目择校。我们共同努力,抑制这种择校现象。
近日,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应“择校”问题时表示,解决择校首先要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努力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通过联合办学、对口支援、手拉手结对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其次,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内。他还指出:“择校实际上择的是教师,我们除了加强硬件建设之外,我们鼓励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之所以择校无非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教学好,质量高。如果合理流动,这样整个教学质量就相对均衡。”对此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择校首先是要让教师合理的流动,把择校的关键点变成择师,择师的关键点变成师资的平均分配,为此网友“云之彼岸”希望教育部门能够有一些突破性的举动,来带动整个局面的尽快改变。
网友“爱怪怪”坦言只有各个中小学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没有太大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费的问题,逐步实现教育平等。
对于打破教师归学校所有的制度,网友“程大河”认为鼓励优秀教师去薄弱校,仅有鼓励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待遇应该保证可以在任何学校都能持平。此外,除了教师待遇以外国家鼓励教师到薄弱校授课,还应采取一些配套措施。比如教育部力推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纳了众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其中对教师非常有诱惑力的一条就是优秀的特岗教师可以免试免费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等这一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