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海淀区 > 十一学校 > 文章列表 > 正文
2009-12-10 09:17:30 下载试卷 标签:十一学校
以下内容是十一学校原校长李金初在“首届京师教育论坛”的发言稿,发言的题目是《让教育成为多种体制办学的百花园》:
我今天的发言,侧重在办学体制方面,因为我在十一学校和我现在所在的建华学校长时间的担任校长,在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有一定的体会。
我很幸运,在国有公办的学校、国有民办的学校和民有民办的学校这三种基础教育体制学校都曾担任过校长。我们首先看一看国有公办体制下的北京十一学校。
这个学校它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诞生日十一为学校命名的这样一个很特殊的学校。它原本是中央军委的子弟学校,级别很高。
我们看一组数据,学校占地286亩,在北京是很大的学校,在1955年,教职工编制是300人,还有一个警卫排,但是学生是500名。学校一期建筑18000平方米,用资金460亿,可以买三十架当时的战斗机。在1955年,首批被授予元帅与将军的军衔家长是174人。当年的学生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将军的有40多人,在现职将军中有三人已经为大军区的正职,其中两人已经授予上将军衔,这段时间是十一学校皇家时期。1964年停办小学保留中学,成为海淀区一所区属完全中学。随着十年灾难的来临,学校处于一个极端的困难时期。它处于一个平庸的状态,连区重点也不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师资力量极为薄弱。1980年我做了一个统计,在教师中间,因为它已经是完全的中学,能够达到大专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1%;教育经费也严重短缺,它除了第二间平房以外,操场都是黄土朝天。十一学校迫切的需要重新的崛起,路在什么地方?
我1987年担任十一学校校长。随着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激励鼓舞下,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方面的改革,提出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归纳为这样的模式:学校国有,校长惩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国有民办,先后成为区和市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以办学体制改革作为一个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很快涉及到课程的改革,自此十一学校快速地发展。如果说十一学校在最近十几年都在腾飞的话,那么国有民办是十一学校腾飞的起点,她最终成为了北京市的一个改革名校或质量名校。
首先表现在校园上,校园全部改建,新建的面积达到148000平方米,资金完全是办学自筹,我担任校长期间是4.5亿的投资,国家并没有投一分的建筑经费。
2007年九月我结束十一学校任职时,学校净资产达到3.9亿元,而在我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之前的1994年年底,学校的国有资产余额是1400多万元,相当于当时的28倍,应该说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快速增值。
我们国家的前任总检察长贾春旺在时隔多年以后再次去十一学校时,说十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是一片现代化建筑。
学校老师已经完全不是从前的样子,在417名教职员工之间,18位特级教师,28位博士生教师,103位硕士教师,加上硕士课程研究班毕业的这些教师,在全体专职教师队伍中,已经接近90%,这恐怕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高学历结构。
2007年9月4号,十一学校项目博士后工作正式启动。1994年的同一天,也有一个项目在十一学校启动,就是在职教师硕士课程研究班在十一学校开办。这是全国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自那开始了我们教师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硕士课程班。13年以后,我们又启动了这样的新的教师平台,全国中小学中间唯一的一个学校在做。
2004年十一学校被评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德育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德育十大创新成果,连续两次成为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以高考为例,已经稳定进入海淀区和北京市优秀学校的前列。人们说十一学校最近这10几年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标志就是从一所普通的中学,成为京城内外的名校。
十一学校的成功是改革的成功,包括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的改革,是我们在全国解放思想这一面旗帜之下,在全国的改革大环境中间,在一个具体的学校实现的改革,所以它的成功应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找到了一个公办学校走出办学困境的有效途径,而且探索了优秀乃至卓越学校的道路。公办学校曾经存在四大难题,通过十一学校实验改革,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因此,如果我们撇去十一学校特殊因素,可以提出对办好优秀学校的一些启示:
包括校长在内的优秀队伍,这是首位。还要有先进办学价值观、办学思想,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足够的办学经费,这是我们办好一切学校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的条件。
2007年9月30号结束十一学校任期,也就是我主持十一学校两轮办学体制改革最后结束的前一天,由海淀区在十一学校举行了规模很大的总结表彰大会。许嘉璐委员长讲,事实证明小平同志改革方针是正确的,十一学校的成绩也证明只要给我们一个指令,只要给我们一个环境,我们广大的教师就能为中国的教育走出一条成功的、崭新的、伟大的道路来。只要我们不断的改革和扩大开放,就能从辉煌走向更辉煌。
10月11号,人民大会堂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民办教育学会组织教育思想座谈会,十届人大顾秀莲副委员长接见出席座谈会的人员,顾明远会长和袁振国所长做了重要讲话。袁振国所长提到学校究竟怎么改革创新,意见并不一样,并不统一,但大胆改革,大胆实验,进行多种办学形式的改革或者尝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与一些实际的制度文件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怎么解决,我们要看它实施的结果。他认为十一学校有一项改革探索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那就是在中国率先进行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多样化。他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应该多元化,学生业绩全面发展,希望十一学校这面改革旗帜,能够在全国高高飘扬。
作为国有民办体制下的十一学校,它的发展和探索的结果,在社会上应该说也是取得了高度的认同。从2007年9月30号,我从十一学校校长岗位退下来以后进入北京建华实验学校工作,这个学校是我进入的第三种体制的学校。这个学校1995年时只有220名学生,今年发展到2000多名,专职教师中间,博士、硕士已经超过50%,中学达到73%,小学达到40.1%,幼儿园专职教师中学前专业的硕士和学士也占到很高的比例。
2009年,作为纯民办的学校,高中录取分数达到517分,超过了北京市许多市级重点中学录取的分。今年的高考一本上线率超过70%。建华学校作为民办学校,十几年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发展?我们今天不可能详细阐述理由。我相信建华学校会有一个更为优秀的发展前景,因为建华学校现在正在实验一种新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的学制课程,解决4434。4434是指从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大班,一直到小学一年级四个年段构成新的学习年段,叫做幼小实验学校;然后继续四年小学教育,完成整个小学教育;到初中三年教育,最后四年高中教育。显然两头的四我们最为关注,四年幼小实验学校和四年制高中。
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应该说存在着体制的历史超越,我们在1950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五个城市,私立中小学占51%,50年代随着公有制的改革,最后也导致学校办学体制完全公有化,所以新中国第一次办学体制改革是发生在50年代。
由于这样的一个历史超越,如经济发展历史超越一样,带来很多发展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了邓小平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教育应该说也在推进,但是教育改革过程中间,一个极为艰难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这是我们的瓶颈。于是我们在1993年的时候提出2000年达到占GDP4%。但是提出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在90年代,我进行了一些研究,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这篇论文中间证明了有一条,2000年我们要达到4%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当你依靠财政投入增加,解决那个时候那么多的办学经济困难是做不到的。
这些年由于财政投入和教育经费还是不高,所以90年代造成了许多这样教育的境态,这种境态虽有很多的改进,但是并没有完全地解决。公办小学有四大困难:首先经费短缺;第二办学自主权缺乏,所以学校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很难有自己的创造;第三教育思想陈旧和落后,导致一些错误的教育形式和模式,以及方式、方法;再一个我们教师专业程度相对比较低,队伍不稳定。如果不解决这四大问题,我们教育发展是困难的。
因此必须改变公办学校,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几乎是单一公办体制,即便后来在改革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但数量之少、办学力量之弱,不足以改变我们国家教育的基本面貌。这样的情况下,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问题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除了管理体制改革以外,最重要还是在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开辟多种教育投资的渠道。其中建立国有民办制学校,就是有效的选择之一,这是我们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学校改制的基本原因。
历史进入了我们这个世纪,我们国家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到去年GDP接近30万亿人民币,这是1994年的5倍,1994年的GDP是61000亿人民币。也就是14年的时间,我们经济发展很快。国家今年财力比十多年前有了几倍的增加,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上。94年国家财政收入5800亿人民币,08年超过6万亿人民币,所以14年增加10倍,这是了不起的程度,是巨大的增长,因此国家承担更多基础教育的经费,有了实在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北京或上海,更是如此。
但就全国而言,不能那么乐观。我们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看,我们离4%还有一个不小的距离。所以首先实现4%,我们还需要举国一致,上下齐努力,这不是说做到就做到的。即便近期实现4%,也只是达到发达国家在20年以前——1990年那个时候的平均水平,值得我们骄傲吗?我们现在手里面有点钱马上什么事都能办,什么事都不实验改革了,就骄傲了。53名国家排名末位,这个报告对我们国家有关人员绝对是一个清醒剂。如果不看清这个事实,清醒自己的头脑,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进行那么一些发展的预测的话,我想这是危险的。
就全国而言,教育经费紧张和困难的局面没有完全地改变,一些政府财政安排没有把教育根本地改变。特别有的地区有了很好的转变以后,是不是把教育真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我看嘴实际上没有嘴上说的重要。因此不仅仅有财政的力量问题,而且对于很多地方而言,领导而言,这些官员而言,还有一个态度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认清这个现实,我认为还是要综合解决,多种渠道投资,多种形式办学。96年我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综合解决的办法对策,我认为现在依然有效,就是五条:
第一,我们必须要发展经济,提高人均GDP。光GDP总量不行,因为我们人口数太大。
第二,抓好税收提高财政收入,
第三,保证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统筹各种教育。
第四,坚持教育成本合理分担。
第五,发展多种形式办学。
我认为这五个综合起来,就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我们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中国实现了一个伟大的创造,就是有三种基本的办学体制。
一个是国有公办。单一的公办体制造成教育发展的困难局面,国有公办基础教育应该以国有公办为主,但是不能单一。
第二我们创造了民有民办,但是有先天不足,我们很难使之发展壮大。
再有国有民办,就是混合型办学体制,是中国独特的创造,有着强大的活力。
但是在我们从上个世纪开始实验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时候,确实存在着良莠不齐,全国先后有两三千所国办中小学走上这条道路,对教育经费补充起到千亿计的作用,也开辟了一条教育选择的道路,就凭这两条而言,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也是功不可莫,不能一概否定。但是改革过程中,价值被人异化,确确实实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存在。我认为有关的政府方面还应该负主要的责任,不是社会上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该价值观异化,道德观异化了。
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体现了无序的现象,所以必须整顿。但是在整顿过程中间,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国家发改委通知,要对改制学校及其收费做好清理整顿,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定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收费标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但是在有的地区出台了全面退回的政策,或者区两级不是进到民办就是退回公办,中间不让你有,对国有民办要一刀切,不许混合型体制存在。这是正确的、科学的吗?我前两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今年一月到五月,《大众日报》有一个记者对几个省市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否定了过偏的做法,有三篇调查报告,一共两万多字。对改制学校举措是如此极端,从06年开始,全市改制学校分三年陆续停止招生。市教委规定,每个区可以将一到两所国有民办学校改为纯粹民办学校,其他国有民办一律退回过半。这种给教育带来什么结果?也是以这个市某一个区为例,转回公办区没有积极性,只对负责本区孩子尽义务,没有义务对外区孩子,这样的情况下理性选择就是能少招就少招,所以陷入左右为难境地,前途只有死路一条,停办。
还有一所特别的学校,行政部门为了解决某种问题出台的一项政策可能有效也可能没效,我们应该出台有效的,杜绝无效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预期目标相反,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政府实名。这是记者三篇报道中引用的一点材料。我的看法是一刀切做法是过激过偏。一是符合混合型办学体制,基本理论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公办学校是能够给予对应的;对于私有制经济出现,私立和民办学校可以对应。十五大、十七大依次肯定混合型所有制经济,拿什么来对应?只有混合型办学体制能对应。所以混合型办学体制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二,一刀切的做法,是良莠不分,既不符合辩证法,又不实事求是。
第三,一些人在经济上盲目乐观造成的,今日的财力可以对全部公办教育包办,地震、,我们的世界金融危机、瘟疫都告诉我们,一定不要轻易说大话,要警惕。
我认为,我们一刀切的结果很不利于对教育选择性通道建设,于民不利,是级不利的办法。一刀切,是用一个简单办法处理复杂问题,这是我们的作风吗?我认为更深刻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这是谁也违抗不了。
1997年十五大提出,2007年十七大给予重申,这个是不是已经为国有民办这样的混合型办学体制办学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我想它是的。
在我国,混合型所有制经济会长期存在,国有民办制学校也应该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研究和试验的领域。这是个规律在起作用,与一个人愿意不愿意、赞成不赞成没有关系。令我们非常欣慰的是,通过记者的调查以及十一学校反映情况的报告,领导在今年下半年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批示,有了一个新的意见。领导指出,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以改革精神和科学态度对多种形式办学模式科学界定,提出规范管理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措施,对一些大多数群众满意的成功的范例,允许继续进行试点探索,告诉那些只懂一刀切的干部,应该懂得一点辩证法,应该实事求是,应该用复杂的办法来区别对待我们复杂问题中间的各个不同的具体问题。所以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原文已经把十一学校列入今年年底完全彻底回到公办的情况停止了,十一学校也不能回到原有意义下的公办。
当然在我们北京市,特别是海淀区,我看从政府经济力量来讲,举办好所有的公办学校根本没问题,但是作为教育改革的尝试,或者说是一种深化,一种发展,那么教育改革的体制改革应该实验下去。
第四,我们理想的期待是什么,就是建设中国教育的百花园。有五类结构,其中三四五属于混合型办学体制。因为公办学校体格改革管理原因,公办学校体制改革将会永远存在,政府应该宏观把握调控社会,对社会退出微观的管理,由政府直接管理学校不会长久,即使当前也应该弱化政府的管理,降低管理的重心,扩大学校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实体。现在有些局长就喜欢忙学校校长干的事,学校校长干不了的事他不忙。有三件,钱难你去弄,第二优秀教师,第三更高层教育指导思想要领导学习。其他的事都干得来,这三件事是你局长该干的。我们现在很多局长是不干自己该干的事,老干校长该干的事,结果越干事越多。
与之对应的办学学校,就是国有学校承办制——学校国有,社会公民承办,政府拨款,依法自主办学,我们可以简称承办制学校。国有民办学校的产生是必然的,是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时必然的办学现象。但是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会有另外一种现象产生,那就是国家的经费已经能够保证的时候,因经济原因办的改革会停止,而因为管理的原因、要提高效率的原因要进行的改革,将永远不会停止。
这一类学校的特点是经费国家拨款,按照公办学校特点收费,民间管理运行,实现公益性,又有完全自助性。因为自主办学,这类学校可以实现高效率发展。实际上进行国有民办教学体制改革,是为国分忧探索一条新的筹办经费的道路。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可以向国家报告,但只要报备,不需要批准,这就给了我们一种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因为高度的办学自主权,使得十一学校走上特色发展、快速发展之路。它的成功,不仅仅是经费筹资道路的变革,而且是一种办学自主权的充分赋予,而在这个情况下,学校老师经过自己的奋斗创造,包括智慧的创造,赢得了教育的今天。
我们当校长、局长就是要追求我们教育的美好明天,没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干它干什么?但是首先我们要改革,改革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一是一个非常充分的证明。
实际上是改革给十一带来了活力,拓宽了空间,赋予了一个机会,才实现了她的发展。改革是十一学校的最基本的特征,如顾明远教授讲的那样,十一学校有三大改革,88年开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是92年提出五年正式运行办学体制改革,就是刚才介绍的,然后93年系统运营模式改革,使之成为质量名校。通过这三个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了现代。所以人民教育曾经发表长篇报道,题目就是敢为天下先,并且发表评论员文章。
我认为只有勇气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应该从三个方面考量、锻炼和具备:道德勇气、实践勇气和理论勇气。
另外,光有改革意识不行,还必须要有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我们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十一学校在二十年中间走的是改革与创新紧密结合的道路,所以我们统计起来,在全国基础教育中间,有十一学校首先做,或者是率先来做的有24项,正是这些项目的实现,使得十一学校达到今天的水平。
还有智慧,我们改革需要智慧,创新也需要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创造美丽,包括我们90年代的时候,我们当时找政府要钱,我们要不来,这种情况下政府给我们一定的允许政策,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构建的奇妙的四环节教学,有奇特的效果。十一学校已经有了四年制高中,有高四,明年有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四年制高中有可能在时间资源增加上困难,但是四年制高中,我们不可能延长基础教育的年限。1999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十一学校每年可以从初一招收学生读六年书,不参加中考,所以产生四年制高中。如果从小学开始,534就可以。前面讲从幼儿园开始就有4434出现了。四年制高中,在这些问题上有可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解决。
四年制高中在美国已经很多了,有47%高中是四年制。
十一学校在2007年正式启动了中学的第一个博士后项目,这个项目其实是面向未来教师作为一个专家型教师来培养的。十一学校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参照了美国纽约市最好的高中来构建,他们是20%博士,80%硕士,我们学校提出在2015年,专职教师队伍之间,10%特级教师,20%博士教师,50%硕士教师,剩下20%是有着高级职称的优秀中学骨干教师。
由于博士后起动,使得十一学校参与国家特高级人才的培养,占领了这个高低。构建未来的学校,从学校的功能看,把学校分为输送型、培养型、培养研究性,这使未来学校集培养与研究功能一体,又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研究性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我认为这种新型学校,将会使我们学校未来不断发展,而未来发展肯定在这四方面表现出他们的优秀:培养性、研究性、实验性、示范性。
我们相信十一学校未来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不寻常的学校,学校一定会从优秀走上卓越。卓越的学校需要卓越校长的领导,需要教育家管理办学。我在十一学校工作30年,担任校长20年,我为十一学校今后可持续发展,从14方面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在这14项中间,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有一位教育家校长。我们曾经从我们学校自己内部的年轻人中间培养十一学校未来的校长,我们也从全国各地来寻求优秀的校长加入我们的学校,但是由于十一学校发展得非常快,超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所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般的干部就很难适应十一学校未来管理,那我们需要的这位教育家型校长在哪里呢?
当我获悉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不愿意从政的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他就是这位校长,陶西平先生曾用四个字来评论他“非常理想”。相信在他的领导下十一学校定将出现新的辉煌!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