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2022年大事记

奥数北京站 > 专题 > 教育新闻 > 正文

择校方式——深度剖析中小学择校现象(二)

2009-12-25 09:31:08 下载试卷 标签:择校费 家长 启蒙教育

  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但这毕竟只是愿望。每年能进入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规模是固定的,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家长实际上处于囚徒困境的状态。个体消费的可得机会严重依赖于他人的行为,于是,个体的行为集合必须加以修正。修正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高竞争者的门槛。教育标准、社会资本和经济能力是三种普遍的门槛。

  1.择校的方式

  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已经证明,优质教育和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样,不存在固定的生产、供给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技术和制度的变化,在具体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生产供给模式。所以,在招生过程中引入“排他装置”就是优质教育供给的关键技术。调查表明,家庭主要通过六种方式选择心目中的学校。其中,特长和学习成绩选拔是教育标准类筛选门槛,普遍为公众所接受,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更大的社会接受性;通过就近买房和转户口的方式实现择校,是家庭社会、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家庭社会经济差异影响教育机会分布的主要方式;家长通过交纳共建费,通过对学校捐资或其他突出贡献而为子女谋取教育机会,这是学校直接参与影响教育机会分布的过程,也是公众意见最大的一种择校方式。

  注:上图中E1、NE1、MC1、SW1、NW1分别指东部、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省份的省会城市,“2”则代表地级市。

省会城市择校家庭进入方式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择校的家庭中,通过特长生和成绩特别优秀等方式进入目标学校的比例分别只有6.16%和 15.85%,而通过交纳共建费、就近买方、转户口、家长捐资或者做出其他贡献的方式获得择校权利者合计55.82%。不同城市家庭在择校手段上的差异,展示了招生中“排他装置”这一关键技术的地区差异。

  在地区级城市中,通过特长生、考试成绩等教育标准进行择校的方式占据了更大的比例,通过就近买房获得择校权,在两个东北和西北的中等城市中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择校方式,相应地,这两个城市通过共建和捐资进行择校的比例也最少。通过共建费、捐资方式获得择校机会,与通过就近买房获得择校机会,在中等城市中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当社会分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时,制度环境不同,社会所能够接受的制度框架不同。学校为自己获得额外收益,往往被社会舆论所批评,而家庭通过购买房产获得稀缺教育机会时,实际上仍然是阶层分化通过市场发挥作用,但该标准的社会接受程度要大得多。

  2.择校的经济成本

  家长支付择校经济成本的名称很多,形式多样,有时候表现为家长直接支付给学校的赞助费、共建费,而有些时候表现为捐资、助学等。由于择校费的调查过于敏感,同时,“成本”作为代价和个人的感受有关,绝对的成本数字意义不大。于是,本次调查放弃对具体成本数目的调查,转而收集对“择校费用”的感受等替代信息加以分析。

  在已经择校的人群中,63.79%的家长认为择校费用没有构成对家庭的经济负担;30.55%的家长感觉到了择校费用的压力,但还可以负担;认为超越自己负担程度的家长仅占5.66%。在未择校的家庭中,有16.1%的家长回答是家庭经济条件妨碍了择校,整体上经济成本仍然不是家庭择校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虽然择校的费用在家长的主观感受中不构成较大的负担,但是,经济能力仍然对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在提供家庭月收入信息的11,995份问卷中,家长的择校行为简单地与家庭月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越高,择校比例越高。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光明日报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最近发生的事

学校推荐

攻略推荐

北大附中

北大附中初中部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700人左右,教...

点击查看

教育导航

  1. 北京站 上海站 广州站 深圳站
  2. 天津站 武汉站 成都站 石家庄站
  3. 南京站 杭州站 济南站 苏州站
  4. 郑州站 沈阳站 太原站 重庆站
  5. 长沙站 合肥站 宁波站 青岛站
本地教育

本地教育资讯 | 推优指导 | 择校攻略

面试技巧 | 经验交流 | 分班考试

特长生 | 小学统测 | 最新试题

热门资料

本地教育信息 | 真题

面试题 | 模拟题

重点中学

北京人大附中 | 北京北大附中

北京十一学校 | 北京二中分校

北京第四中学 | 北京第八中学

小学试题

期中试题 | 口算题

期末试题 | 数学知识点

单元测试 | 练习题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