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6 10:30:04 下载试卷 标签:超常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2004年5月加德纳教授在北京国际多元智能研讨会的《关于多元智能的反思》的学术报告中提到:“传统的智能理论完全忽视了我们大脑的发展,背离了进化论,多元智能理论在这方面给予了特别的注意,注意到大脑的不同部分的功能。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反映特殊的人群,比如说超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自闭儿童等,这些儿童的智能型态是很不同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
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认交流的能力。
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1)传统的智商界定
在二十世纪初心理测验兴起以后,人们提出以智商(IQ)作为定义“天才”儿童的标准。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推孟认为“天才”儿童是那些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普通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是呈常态分布的。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下图中的百分数表示一定智商分数之间的人数比率。68%的人的智商在85到115之间。他们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智商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后来,人们对以智商来标定的“天才”的观点有人提出了异议。如托伦斯(Torrance)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或类比推理测验的分数为标准来鉴别“天才”儿童的话,就有70%具有创造才能、将来可能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可能会被漏掉而不是被发现。
(3)吴武典的“资优行为”说
如果资优(超常)学生指的是经过专家鉴定,智商至少在130以上的学生,为数必然相当有限,大约100人中只有二至三人罢了,一般父母及老师接触资优学生的机会就很少了。
但我们若能抛弃这个标记,不说资优学生,而谈“资优行为”,那么可能有10%、30%、50%,甚至更多的孩子有资优行为。为什么呢?因为资优行为是可以培养的,每一位小孩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资优行为的表现,从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
所以,资优(超常)学生是可遇不可求的,而资优行为却是不难发现的,只要为人父母、老师的多细心观察。资优的孩子在智能上的表现通常是学得快,学得多,记忆力强,或是具有创造力。然而这些在能力方面的特质,若没有资优行为的催化,便很难发挥出来。
哪些是资优行为呢?它包括持久的好奇心及长期的努力,并且能够在没有外力逼迫、诱导的情况下,自发的学习,乐于学习,也懂得学习的方法。此外尚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喜爱富挑战性的事物,如做困难的题目等。
因此,先天具有的潜能,并不能决定个人日后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决定于其潜能发挥的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最后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努力,而不是智力。
加德纳在华东师范大学演讲时说:“你今天回家了,碰到你的同事和朋友,他们说,你今天听到加德纳的报告了,你得到的真谛是什么呢?我现在告诉你,第一,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个体差异上,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关键,如果你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就不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方法。第二,如果你想帮助某个儿童理解某个概念和观点的话,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他,这样他就会对这个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1.“超常”一词的由来及释义
(1)神童、金人
我国古代将那些才智出众、少年得志的儿童称为“神童”,认为这种超凡脱俗的才智一定是来自天神的赏赐。
在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把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叫做“金人”,指“稀少、珍贵”的意思。
(2)天才(Gifted)
据权威的英文辞典(web—ster College Dictionary)记载,国外文献中经常使用的“天才” (Gifted)一词始于1644年,但广泛流传是在英国的人种学家法兰西斯·高尔顿(Sir Francis Galton,1822 - 1911)的《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1869)一书出版以后。高尔顿认为,人的禀赋先天所有,是遗传所得,绝非人力所为,故称“天才”,有天生之才之意。
(3)“资优”(giftedness and talents)
美国1978资优教育法案的定义:资赋优异者(the gifted & talented)指在学前或中小学阶段,经过鉴定,在下列领域有卓越表现或高度潜力者:(1)一般智能,(2)特殊学业性向,(3)创造能力,(4)领导才能,(5)视觉及表演艺术。 资赋优异 (giftedness and talents)指的是在一般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或其它特殊才能等领域有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者。今日我们对于资赋优异采取的是“广义资优、多元才能”的概念。
“资优”的意思是说这些人的天资优异或资质优异。然而,在人们希望给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非凡出众又具有某些先天残障的人以一个合适称呼时,“资优”的名称似乎有点牵强了。
郭为藩在《特殊教育名词汇编中》对资赋优异这个名词作了详细的解释。“资赋优异儿童泛指那些在思考、推理、判断、发明和创造能力明显超出一般同龄儿童的儿童。”
(4)“超常”(supernormal)、“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
我国的心理学家刘范、查子秀等首先于1978年提出了“超常”(supernormal)或“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的术语。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中一的部分,而不是完全不同于儿童群体的独立群体。实际上“超常”一词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低常”、“常态”和“超常”就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且,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也可以被理所当然地包括于“超常”的范畴了,因此,“超常”一词同时包括了英文中常用的gifted(天才)和talented(专才)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教育大辞典,1990年)。
(5)超常人才和超常儿童的辨析
所谓超常人才,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中,其能力超群的高端稀缺人才,如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均很突出;其业绩和效率超群,并能在人才队伍中起骨干和核心作用者。 “神童”或“超常儿童”都不等于超常人才,二者不是必然关系,希望不要过早地为孩子贴上此标签,这给人才的发展增添了人为的心理压力;大、中、小学的阶段成果,如升入了名牌中学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什么奖等仍为潜超常人才,尚不是最终的超常人才。人才的成长是一项从“摇篮”教育到社会用人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大、中、小、幼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用人思想等一系列的教育和制度。在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误,都会使一个天才被埋没乃至被扼杀。 2.关于“超常儿童”的几种认识
从上个世纪推孟提出的智商界定演变到21世纪普遍被接受的多元智能理论,随着对超常儿童的科学研究多样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了解,超常儿童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有相当大的发展:由集中发展到全面、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由潜能趋于表现等等。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