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其他区 > 北京九中 > 正文
2010-09-19 17:30:01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九中
新中国建立前,石景山地区教育事业很不发达,最高学府是高级小学。石景山区的第一所中学是北京市第九中学。
北京九中的前身是门头沟私立中学,成立于1946年秋,校址在门头沟城子镇。1949年5月,门头沟解放后,改名为北平市第九中学。北京九中迁往石景山,是1950年的事。谈起北京九中在石景山建校的历史,人们总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怀念她的第一任校长赵峰同志,他在北京九中留下的历史印迹是鲜明的,也是深刻的。
赵峰留给北京九中的第一笔财富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50年,新中国建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需要发展,教育事业也是如此。获得解放的工农子女迫切需要上学,可是政府又拿不出钱来兴建新的学校。赵峰同志是从解放区来的老共产党员,当过小学教师、当过师范学校的校长,做过专员公署的督学,还做过抗日民主政府的区长,他有过艰苦奋斗的切身经历,谙熟党的艰苦奋斗的历史。是年夏天,在把门头沟的校园建设刚刚理出头绪之后,他就派副教导主任李欣华(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幼子)同志到石景山地区来办分校了。
分校最初的校舍被选定在模式口蟠龙山麓的法海寺。那时,这座明代古刹一片荒凉:山门倾圯,断瓦颓垣,杂草丛生,满目蓬蒿。殿堂内阴暗潮湿,廊庑下栖息野兽。李欣华同志带领百余名学生,在部分工人的帮助下,刈除荆棘,清走垃圾,修筑道路,平整操场,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这里开辟了4个教室,建成了北京九中分校,法海寺里传出了朗朗读书声。
从此以后的两度春秋,门头沟和石景山之间的山路上就留下了赵峰同志的无数脚印,他迎着晨曦蹒蹒东行,伴着暮霭姗姗西去,用矫健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向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之路。
1952年,在赵峰的努力争取下,区政府决定把承恩寺南园(即现在的校址)开辟为校舍,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是年,北京九中校部从门头沟迁往石景山,石景山区的第一所中学从此完全地建立起来了。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北京九中的又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也是赵峰校长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赵峰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而不是在口头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他经常强调青年学生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亲自给学生讲党课,在学生中发展党员,50年代初期,就在学生中建立了党小组。他亲自给高中学生上政治课,讲宪法,讲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讲“又红又专”的道理。赵峰讲话、报告娓娓动听,同时也不失严肃,他对学生的情感是真切的,常昵称男同学为“老头”,女同学为“丫头”。赵峰主张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在他的倡导下,九中有农田、有菜地、有养猪场、有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平日,学生轮流在农田、菜地、车间参加劳动,“三夏”、“三秋”集体到农村劳动。50年代,九中养着两头毛驴,学生自己轮流管理食堂,轮流下厨房做饭,自己赶着毛驴车去采购粮食、蔬菜。赵峰校长的家就住在学校里边,他也经常到食堂、饭厅走一走,有时还帮助做饭、喂猪。在赵峰的影响下,当时的学生无论参加哪一种劳动,都是非常积极的,从来都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没有一个偷懒的。
初创时期的北京九中,基本没有像样的体育设施,但学生都能自觉坚持体育锻炼,几乎所有群众性体育活动,都是学生会自己组织的。无论冬夏,每天早起的第一个锻炼科目就是长跑,男生先从山上法海寺宿舍跑到校园,然后再跑圈;女生在操场跑圈,“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响彻模式口大街。课间操、课外活动也是由学生会负责组织。那时,几乎每周都有班级、年级间的各种友谊比赛。课间休息时,有的踢毽,有的练杂耍,有的跳绳,一片生龙活虎的气氛。
文娱活动的场面也是很热闹的。那时,九中每个班级都有合唱队,学校还组织了话剧团、秧歌队、腰鼓队。在赵峰校长的倡导下,学校的文娱组织还经常到社会上宣传演出。据一些老校友回忆,曾经演出的剧目有《王秀鸾》、《反翻把斗争》、《龙须沟》等七、八种。
由于坚持全面发展,北京九中的学生毕业时,都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大家怀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心情走上中考、高考考场。后来的历史证明,北京九中的毕业生,无论是否上过大学,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九中毕业生的社会口碑是很好的,50年代毕业的老校友都说,这是北京九中校风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1962年初,赵峰离开了九中校长的岗位,调任丰台区委任文教部长。两年后,1964年12月9日,赵峰因患脑瘤病逝。40多年来,九中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与初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九中已是全市闻名的示范校,但九中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变、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没有变。2006年是北京九中建校60周年,当人们回忆起这60年的历史时,是不能忘记她的老校长——赵峰同志的。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石景山区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卢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