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重点中学 > 西城区 > 北京四中 > 文章列表 > 正文
2011-08-03 10:30:15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四中
一个人的中学教育,对其一生同样十分关键。中国的知识精英,有很多都毕业于“名中学”,不过,中国有名气的中学实在太多,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北京四中一例,略作铺陈.
百年校庆温总理亲往祝贺
北京的重点中学可不少,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实验中学(原师大女附中)、北京八中、北京汇文……名单可开列长长一串,不过,若论“京城第一牛中学”,很多人会认为是北京四中。
1995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亲往四中视察,他的第一句话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追根溯源,北京四中创建于1907年。辛丑之变后的慈禧太后狼狈“西狩”,回到北京后,就拾起了被她打入坟墓的维新变法。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06年.清顺天府(行政管辖区域大于今北京市)决定筹办“顺天中学堂”。
1907年2月,顺天府所辖二十四县,奉命各选派2名学生,入“顺天中学堂”学习。第一届学生仅有42名,学制四年,设国文、算术、历史、英文、社会学、国画等课程。此即为北京四中之正式建校。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改校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此时,四中全校也只四个班,97名学生。1915年10月,京师“新潮”中小学校第一次“观摩会(考)”,四中学生即夺得总成绩第一,且个人成绩前三名,均为四中学生。
需要说明的是,从清末到民初,不少女性仍在缠足,鲜和考试读书联系在一起,当时的皇城根里,各中学的男女分校分读,蔚然成风。北京四中,全员招收男生;与此相对应,北京女四中,全员招收女生。男一中、女一中;男二中、女二中……男八中、女八中,倒也序列分明。这种“授受不亲”的男女分校旧例,直至1966年文革爆发、1969年北京恢复招收中学新生,始告终结。
查阅四中校史,该校学生除了考试出众、体育优秀,在政治上,也颇为激进。五四运动期间,四中学生代表前往天安门游行,途中被军警驱散,押送回校。
时光荏苒,文革爆发前夕的1966年4、5月间,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同学,在团支部书记、中共(预备)党员孔丹带领下,却做了一件“错事”: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信,情绪激昂地要求废除“封建高考制度的桎梏”。
四中的许多校友都知道,孔丹之父孔原,文革前任中央调查部(国家安全部前身)部长,其母许明,文革前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
有消息说,孔丹带动全班写信,就是因为北京女一中的同学,已经先一步写了主张废除高考的《致毛主席的信》,于是,组织上要求四中的同学“把认识写得更深刻些”,“也应该写给毛主席”。
后来,《人民日报》把北京女一中和北京四中的两封《致毛主席的信》全部发表,两信发布之后,1966年夏天的高考,即被“废止”,且一“废”就是十一年。作为四中高三优秀学生的孔丹,也因此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之机会。
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陕北插队多年的孔丹,并未参加全国高考,而是在1978年,直接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考试,凭借在四中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和不断自修,跨越本科,一举考入中国社科院,师从吴敬琏。今日孔丹,已成为继荣毅仁、王军之后,中信集团的第三位董事长。
无独有偶。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原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1956年随父亲从上海转入北京,1959年考入四中,在校六年,1965年夏,因病未能参加高考。1966年病愈.偏遭“废除高考”,只得留在四中担任“助理教员”。
文革期间,马凯亦被迫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他又因年龄超过一岁,不属“老三届”,再次失去参加高考“资格”……不过,他和孔丹一样发奋图强,于1979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直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遥想当年,四中曾流行“小考小玩,大考大玩”,学生只要能够提前预习,开学参加一门课的考试并获得80分以一上成绩,即可申请从新学期开始,“免修”这门功课。
文革前,四中作为北京最牛中学,其初中部的录取线就是198分(2门课,满分200),高中部的录取线为270分(3门课,满分300)。那时,四中高考升学率即达100%,每年考入清华、北大、哈军工的名额都很多。当然,那时候北京市的人大、北大、清华三校的附属中学,还不是北京重点中学。
红墙子弟与平民共享教育
查阅四中校史可知,1987年9月,北京四中曾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一所中学的校庆,不仅有中央领导王震亲自出席,校庆前夕,还有陈云、彭真、徐向前等为校庆题词。
2007年9月,四中迎来百年校庆。校庆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特意到四中看望老师和学生,以示祝贺。温总理还在视察之后表示:“要把四中办成世界一流学校,在中国,则要有更多像四中这样的学校”。
名校名人,相互辉映。北京四中之所以闻名京城,还因为该校曾被称作“红墙子弟云集之权贵学校”。其实,说四中有不少名门之后——或许真实,但如果说“四中是高千子弟云集的权贵学校”——与事实不符。
北京四中的校史上,确可寻觅到不少红墙子弟。譬如文革爆发的1960年代,刘少奇之子刘源,陈云之子陈元,林彪之子林立果,薄一波之子薄熙永、薄熙来、薄熙成,陈毅之子陈昊苏、陈小鲁,贺龙之子贺鹏飞,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王树声(大将)之子王鲁生,黄敬(俞启威)之子俞正声、乔冠华之子乔宗淮,王震之子王军。张爱萍之子张翔、张胜,安子文之子安民、万里之子万仲翔,范长江之子范苏苏、范东升等(名单很长,不一一罗列)。
这其中,林立果在四中的读书故事,常为四中校友乐道。林彪夫人叶群,一贯以儿子乳名“老虎”为荣。但据校友回忆,林立果在四中读书时,是个典型的“小绵羊”,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与他同年级的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之子安民曾笑谈:林立果在中学,不像“老虎”。后来,年纪轻轻的林立果,大学尚未毕业,就当上空军作战部副部长,亦留下千古之谜。
据北京四中老校友回顾:林彪之女林立衡,小时与林立果很有感情。同学们曾见到林立衡去四中接放学的林立果。那时.两人之间的话尽管不多,但姐姐比较关心弟弟,冬天太冷,林立衡还会帮弟弟把棉衣领子掖好,然后结伴回家。
后来,同班同学问林立果:你姐姐在千什么?他说:我姐姐在北师大上学,言语中充满自豪……到9.13之后,林立衡向党中央揭发弟弟“挟持父亲,强行登机”,姐弟之间又有一段新恩怨。
1960年代,尽管四中云集众多红墙子弟,但其一,这些人亦同样须经严格考试,方能跨入四中。譬如邓朴方,一向聪敏好学。小学毕业,邓朴方填写的第一志愿即为北京四中,可惜分数不够,遂被第二志愿——北京第十三中录取。
十三中亦为男校,文革前也属北京西城区重点中学,邓朴方在此就读六年,文革前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以邓小平当时的地位,亦不寻求“后门”。可见“四中是红墙子弟云集之权贵学校”说法,与事实不符。
其二,早年投身革命的高级干部,有许多都是书香门第。何况革命胜利后,高级干部对子女学习抓得很紧,如上文提到的孔丹,父亲是留苏学生,母亲是知识分子,1966年文革爆发前,孔丹在四中读书期间,一面按照学校规定学习俄文,业余时间却又自行补习英文,同时参加学校俄文、英文考试……惟其如此,他才能在文革后跨越本科,一举考入社科院攻读硕士学位。
其三,若以百分比论,四中仍以普通家庭子弟居多。当然,倘若父母是工程师或大学教授,受家庭影响,其子弟往往比较容易考出高分,被四中录取。
文革爆发之际,笔者恰好也在四中读书。记得那时候班上42名同学,部级干部子弟,不过两三人,加上局级干部,亦不过十人,其余32名同学,都是“职员”等家庭出身,其中还有部分同学的家长,更被定为“历史反革命”,而他们也能进入四中求学。
依旧名满京华
名校精神,皆有传承。大学如此,中学亦大致如此。文革结束,1978年北京恢复四中作为北京市重点中学,至90年代,四中的高考入学率,再次排名北京第一。
如1996年,四中考入清华90人,考入北大82人,人大18人,升入重点大学的占毕业生86%。高考成绩,仍然名列北京第一。
2008年.四中文、理两科的高考总成绩,继续列北京市第一。但近年来社会时尚渐有变化,结果,四中高三学生提前被录取到国外大学的,即有30余人,其中约半数学生甚至获得耶鲁、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布朗、伊利诺伊、纽约、西北、杜兰、弗吉尼亚等著名大学的奖学金。
此外,通过高考,仍有14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后有部分学生转入香港大学),另有25人被人大录取,18人北京邮电大学、14人浙大、13人北航,其余考入复旦、南开、南大、中国科技大学等,忽略不计。
四中毕业生,一向以擅长理科、工科著称,不过,倘若论及名气,倒是从事社科外交文化的,更加出名。这其中,冯至、李敖(台湾著名作家)、王蒙(著名作家)、凌青(著名外交家)、从维熙(著名作家)、陈凯歌(电影导演)、高晓松(音乐人)等,均为四中毕业生。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奥数网整理 作者:金恒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