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16-04-01 10:50:15 下载试卷 标签:教育本质 教育改革
四中校长说教育改革的本质,变的不仅是学校的课表,而是大脑的才智互联网能够做什么,互联网不能够做什么。
16年前我曾经在北师大参加过一个论坛,当时讨论的话题就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我们的教育会发什么样的变化。我说我们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大胆的探索。那时候我还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今天已经走到的移动互联的时代,但是这个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办了一个网校,覆盖了200个地级市。回想起来,技术改变了我们30年的教育,改变了30年的生活。相比生活而言,对教育的改变的应该说不是非常地强烈。总体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技术手段最开始服务于老师传统的教学,我们用技术来模拟一个过程,一个事情发生的变化的过程等等;第二个阶段,技术手段服务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比尔盖茨夫妇在前年有一封公开信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50年前他和他的好伙伴希望用电脑软件改变全世界生活和工作的方式。15年前他们两个人下了类似的赌注,希望互联网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大的变化。前年,他们将15年前的赌注提高了一倍,并制订了宏伟的目标,什么目标?
第一,医疗卫生。儿童的死亡率下降,更多的疾病被消灭;
第二,农业。非洲将解决农业粮食的问题;
第三,银行业。手机银行将改变穷人的生活。手机支付的手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还没有理解怎么改变穷人的生活;
第四,就是更好的软件将变革学习的方式,大家都意识到了学习的方式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因为我们占有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能够做什么呢?互联网不能够做什么呢?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互联网能够做什么?能够给我们提供无限多的资源,它改变了我们一些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左边这个图片实际上是我女儿工作后参加全球培训时的照片,当时她就在家里面,我在旁边拍的照片。过去的全球培训要把人员集中在某一个国家,早在若干年前这种方式就不用了。他们把培训软件做成一个课件,你可以在家里完成培训,像打游戏一样,通关了,这个培训就结束了。这张照片最中间的女孩子是我们刚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她在高一第一个暑假开始参加桥牌选修课,因为每周只有一两节桥牌课,时间远远不够,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一年以后她进入了北京青年队,最近获得了亚洲桥牌比赛的亚军。前两天我听老师说她已经获得了大师级的称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种学习方式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它改变了信息存储、传播、检索的方式,人类具备了基本生存条件后,信息成为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仅仅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在座会有1/3甚至更多的人会看一下自己的手机,我们对信息有一种超越任何时代的渴求。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组成方式、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技术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教学?一个学生在作文当中写到:“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就是历史课,赵老师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很严肃的给我们讲了这件事情。仅仅在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后,就进入了我们历史课堂,这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
我们用几个图形理解一下造成知识爆炸的原因。如果我们把立方体的容积理解成信息量的话,由于参与创造知识的人数与信息传播水平的变化,使得今天的知识产生了剧烈的膨胀。面对无限的信息,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约束在考试科目的学科范围之内。我们希望学生具备什么呢?首先要具备积极热情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好好奇心;其次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个人的资源,能够面对巨量的信息快速的做出选择,能够精准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这种信息,能够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快速的整理和分类,建立知识之间、碎片之间的联系,然后抓住核心的知识,构建起自己独特知识的网络框架等等。
我们过去仅仅是让技术适应传统的教育,但是今天要彻底改变生活的方式,前不久在我们小范围的讨论会上也谈到了,如果把老师的内容放到网上叫做技术1.0;把实现在网上智能化学习叫做技术2.0,2.0我们已经实现了,今天包括北京四中网校已经完成实现了智能化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课,迅速、自动生成一个试卷检测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检测的基础上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那么,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3.0是什么、4.0是什么?
都给孩子“打基础”,互联网时代和传统模式的区别是什么网络时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更有利于学习者采取专题探究式的学习。我们今天做老师的最怕“专”,我们通常把这个“专”理解为偏科,其实不是,专的学习不应该是偏科,而是高度综合的学习。一个专题往往涉及很多领域,甚至跨学科、艺术、人文、技术等多个领域。比如我们给高中学生提供的一个问题:能不能设计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但首先要确定卫星的功能是什么,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轨道,根据轨道的高低设计什么样的动力系统,发射点怎么选择,发射过程,以及发展基地的建设,这里涉及到地理、地质、气候、气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上个星期开选修课的时候,跟学生讨论一起交通事故。学生说,我昨天放学的时候看到一辆公共汽车把电动车给撞了,我们就讨论这个话题,这个涉及到城市规划、国民素质等问题。我们生活当中遇到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大的专题,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分科的教学最缺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
今天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很多线索,这些线索需要我们进行整理,需要学习者有高度的热情和效率。我们在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这个问题真正由学生发现的话,他们的热情绝对不是考试可以相比的,会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我们经常在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扎实的基础,什么是基础呢?基础就好像建房子打地基。但互联网时代和传统模式下的打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方式下我们告诉学生要打好基础,但我们不知道学生要干什么,仅仅是为了考试,我们今天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现象,我们今天在学校学的很多知识,学生可能完成了高考以后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在上学的时候他却被这些知识教学折磨得要死要活,为什么?在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的环境下,学生首先要有一个问题,为了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学习知识A、知识B,学习知识A的时候,还发现涉及到A1、A2,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我们现在典型的网上超文本阅读的方式。沿着一个线索往下学,涉及到所有的知识都是和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所以能够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的热情。所以,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的完整性为目标,构建单一的学科,相同的知识体系;而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的方式,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构建的是一种多学科、问题化的知识体系。
如果我们的学生脑子里面是同一张知识结构图的话,还谈什么个性化教育?教育改革的本质,改变的仅仅是学校课表吗我们在做教学改革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高考制度下,为了让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教导学生不要偏科,要均衡,于是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图。这张图的本质就是一个矩形,这种才智结构的特点就是窄、密、均、缺少个性。所以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我们常常把全面的发展理解为均衡的发展。实际上真正具有突破性思维能力的人,他的才智结构不是这样的,而是一种叫做埃菲尔铁塔式的才智拓扑结构。一个学生有他最感兴趣的学科,跟这个学科关系越紧密的,发展的越好。比如说这个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数学可能就会强一些。每个人有不同的才智结构,个性被充分体现,所以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每年读几十本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什么?缝隙,它表示不同知识领域的边界,不同领域之间的缝隙、边界,常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地方。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都发生在石头缝当中,光秃秃的石头上是不会有生命的。所以教育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改变学校的课程表,而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
改变教师的行为模式,改变人脑中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教师可能面临“下岗”刚才我们谈到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东西,互联网不能做什么呢?我觉得互联网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不是说我们通过网络把课程传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区中,学习成绩就都提高了,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刚才谈到互联网能够做什么,互联网不能做什么。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东西,互联网不能做什么呢?我觉得互联网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我们不能迷信互联网。不是说我们通过网络把我们学校的课程,把老师上课的信息传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区中,他们看了我们的课程,他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就都提高了。没有那么简单,互联网不能做的事情很多。首先互联网不能替代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经验不能直接获得。有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些公司开发的软件,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东西必须要通过直接的体验,比如说看杂技员走钢丝,看得懂吗?看得懂,什么叫做学会,你走不掉下来就学会了。
我们中国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缺陷,绝大多数的学习活动起点是书本。这个源于中国的语言里面,常常把学习叫做读书,把上学叫做读书,中国很多学生认知的过程是不完整的。这也是为什么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一个人仍然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是因为他的知识的来源主要是间接经验构成的,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
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这就决定了今天教师在短时间内不会下岗,我们教师可能会有下岗,就是传声筒式的、复读机式的老师可能面对互联网会失去他的职业,但是真正心灵的导师,至少在我们能够看来未来的社会和世界发展的这段时间内,他们不会消亡,他们永远是社会的需求,永远是年轻人的需求。所以,我们对于互联网引发的革命,要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我们要利用他们的优势用我们其他方面的工作来弥补他们的不足,至少现在还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围棋大战,实际上归根到底不是人和机器谁胜谁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较量,我们不要过分夸大机器的作用。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奥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