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5 11:07:59 下载试卷 标签:中小学教育 集团化
基础教育领域的集团化办学是一项出自基层学校的探索,逐渐转变为有地方政府介入的制度创新和区域内的组织行为。它从兴起之初就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有赞同、有质疑、有争论。近十余年来,我国各地涌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集团。但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仍存在争议
优质的公办学校是社会支持、政府扶持等多方力量作用下,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优质且稀有的公共资源。集团化办学的出发点是实现优质公办学校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合作发展;让更多人共享优质资源,合作育人,对教育均衡起到促进作用。
集团化办学究竟能否达到这样的作用?“集团化”本身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和做法,为的是通过兼并、重组等,扩大自身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竞争能力。但基础教育的学校发展不是为了竞争,根本目的完全不同。集团化发展是否适合基础教育?很多人对此存疑。
教育方面,集团化已经认可的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会让资源和力量更聚集,更有利于合作,而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集团,与职业教育集团有着现实上的根本不同,即同一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学校十几倍于职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集团不可能涵盖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学,这对集团辐射不到的薄弱学校来说是雪上加霜。更何况在办学实践中,由于本身力量强、资源丰,又加上集团化办学契合了一些地方政府功利化的教育政绩观,有的教育集团扩校园、并他校、挖名师、抢生源,极大的偏离了办学初衷,不但没有对教育均衡起到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择校”行为。
教育集团的管理运转问题值得关注
一些教育集团从最初的低调实践到做大了规模和做出了成绩,就引来了一批“模仿者”。形式复制、经验照搬,殊不知这些成功者的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对办学基础和可行性的论证、对不同校园文化的融合、对双方统一认识的磨合等等,是有了这些基础才进行深度合作,才联合组建集团的,应该说各有优势,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是最初的教育集团的模式。但“模仿者”追求短期成果、追求新闻热度和政绩,通过行政命令大力推行,或强行组团,或干预进度,这样组成的集团只是名义上的“集团”而已,在实际运转中难以真正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集团化管理不失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如果集团内部的各个学校都能统一管理,显然就能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去。但是,目前的集团管理愈加有行政化趋势,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又一道行政屏障。由此带来的政策迟滞不说,一些教育集团还发布了过多过重的“行政”命令,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干扰了学校本就有限的精力。
警惕教育集团无限的自我膨胀。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并无明确的限制和禁止,有的教育集团开始举办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在目前《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还未出台,未明确分类管理的政策情况下,以公办学校为基础而形成的教育集团,难以保证在举办民办学校的过程中不出现变相盈利、违规取酬、公共资源外流等问题。
同时,集团化发展带来的思维定势及僵化、集团内学校同质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集团需加大“去行政化”力度
我认为,集团化办学虽然有质疑之声和问题存在,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在创新和探索方面,我们不怕走错路,怕的是不敢走路和没人敢走路。教育人也希望找到集团化办学存在的真问题,探讨出解决办法,让这项探索能够继续下去,良性发展,并期望它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地方政府方面,第一,要定好集团化办学的“红线”,什么不可为,什么界限不可逾越。确定好后,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具体的集团化办学事项。但应做好健全机制和监管的工作,对于集团化办学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反应处理。第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集团化作为推进均衡的一个方面可以继续探索,但不应成为唯一手段,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到集团化办学中去。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于推动未纳入教育集团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内涵发展。第三,加大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力度。我国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政府仍然管理一些不该管的束缚生产力的事,教育行政部门尤甚。在教育管理去行政化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职能转变。
教育集团追求的应是“最佳办学规模”
教育集团方面,在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是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优势,避免集团管理“行政化”。集团管理有其天然的优势,如管理决策、财务控制、目标管理、综合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等等方面都更为专业。这些优势应该被充分发挥,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集团治理的效率。同时,集团中的龙头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并非兼并后的隶属关系,龙头学校不应向其他学校发布行政命令。集团内各学校之间应多样化发展,既共享资源、统一管理,又各有优势、共同发展。
二是通过明确目标,建立机制,达到集团内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更能够达到文化和理念上的互相认同,教育集团中的各个学校,都应明确集团化发展的核心任务,由此达成良性互动的认识基础。另一方面,集团要有统一的互惠互动机制设计,包括师资的流动、课程的共同开发、办学经验和教研成果的交流、教育教学设施的互补等等,这是集团间学校良性互动的制度保障。由此,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做出贡献。
三是对信息技术的影响要更加重视。集团化办学区域分散所带来的管理、联系等信息交流问题,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更大冲击在于教学的变革。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如果顶尖教师的授课经由网络开放,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找到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顶尖教师教授的课程,那么平庸的、普通的教师的作用和存在感就会被极大的削弱。这对集团化办学来说显然是具有优势的,优质学校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将是其最大资本,同时,这也给将来探索集团外师资均衡带来了另一种契机。
最后,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基础教育的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不能被速度和规模所蒙蔽。教育集团追求的应该是达到最佳办学规模,而不要追求最大办学规模。
期盼教育人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与制度探索时,要保持好教育人的坚守。基础教育领域该坚守的是什么?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在写给我和何强的拙作《互联网+重构教育生态》的序言中说,坚守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教育技术的钻研,对教育目标的追问,对教育发展的洞察。”以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奥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