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16-07-25 13:33:34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选择
在学校里,“人品好”胜于“学习好”
在学校里,什么样的学生最受欢迎?很多人一定以为是学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霸们”多风光啊!
中教君告诉你,“学霸君”现在可不是校园里最吃香的人,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的角色,成为“值得信赖的好人”才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呢!不信,你听听孩子们是咋说的:
数据说:
25.52%的孩子希望被评价为“人品好,值得信任”;
22.54%的孩子希望获得“积极热情,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公益精神”的评价;
11.21%的孩子希望成为“学习能力强,让人仰望的学霸”。
“理想教育”就是要刷存在感——
春节过后,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崭新的学习生活里,通过为集体服务,帮助自己的同学,孩子们能够在伙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到:“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种价值感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源泉,也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
在集体中,“有用”成为硬指标
张磊是成都市某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平稳、不上不下的他,是老师和家长眼中典型的“中等生”,让父母都不敢相信的是,就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庸”的儿子,在班级里却是炙手可热的“明星”,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小偶像”!原来,张磊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在电脑方面是高手,编辑程序、修理电脑可以说是无所不能。同学们的电脑出问题,大事小事都愿意向张磊请教,张磊也都是耐心解决。“玩电脑”,这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分散学习精力的事情,却成了张磊的骄傲,也让同学们羡慕不得了。
数据说:
46.19%的孩子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
21.07%的孩子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或在竞赛中取胜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理想教育”得让自己“有点用”——
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一直被当作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硬指标”,很多老师和家长习惯以“成绩好坏论英雄”。“当学生的,首先就得学习好”——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但是,你知道吗?在孩子们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师,不仅有知识更要有“情感”
山东的学生小王属于那种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太强的类型,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的时候,数学尤其不好,总是需要慢慢消化,所以经常跟不上课堂节奏。她自己之前也总是很烦:自己也很努力了,也好好学了,就是脑子“笨”,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她很庆幸她的这个数学老师是她们班主任,而且为人很亲切,平常相处的时间多,很快就发现了她的困扰。一有时间就来辅导她,还开导她,让小王觉得老师不仅教得好,还像个知心大姐姐,特别喜欢。后来,小王有心事的时候,也总愿意和这个老师聊聊。
数据说:
近50%的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
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
“理想教育”中得有浓浓的情感——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他们一天时间中的绝大部分,可以说,除了知识、能力,学校生活对他们成长过程中“三观”的养成、心理状态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重视成绩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只看到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会伤害到那些只是成绩不好,但别的方面也有很多优点的学生,会让这些学生觉得疏远和失落,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学生都需要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温暖。
在课堂上,启发思考胜于填鸭说教
上海的初二学生小郑一直是班里的“淘气鬼”,上课不是很能坐得住,除了物理课,他都不爱上。小郑觉得其他课堂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就是老师一个人在那里讲讲讲,学生一般就是听、记、算。要不就是问一些干巴巴的问题,也没什么同学愿意答。所以就开始“瞎折腾”,跟这边的同学讲讲话,和那边的同学闹一下。只有物理课挺好,老师把气氛带动得很活跃,经常有互动,自己也愿意去琢磨那些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自己琢磨的结果经常不对。小郑经常觉得,要是其他课也能气氛这么好,这么有意思就好了。
数据说:
79.22%的孩子表示:他们喜欢能够启发自己思考的互动式课堂,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
7.66%的孩子最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
10.08%的孩子最爱课堂上的“各种多媒体手段”。
“理想教育”重在“课堂互动”——
孩子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奇怪的是,很多孩子却不能真心爱上学习这件事。为啥?因为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看着老师一个人主导课堂,自己没有什么参与感。他们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并不缺少求知的热情,而只是缺少把这个主动性发挥出来的机会,所以说,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课堂“翻转起来”,这才是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课堂呢!
在校园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在今天,教育已经不仅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孩子们可能更加忙碌。北京的小刘同学就说,他除了平时在学校上课,周末父母还会带她去上补习班,偶尔还要听讲座、逛博物馆、网络课堂……但是,小刘却并没觉得压力特别大,反而觉得还挺好的,很有意思。为啥?小刘告诉说,除了每周两个小时的补习班之外,其他的课外的学习并不是再去学课本上的知识。听讲座听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古典文学,逛博物馆看的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和历史,网络课堂学的是photoshop。在好好学习的前提下,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还拓展了知识面,多学会了一项技能,小刘的父母也是非常开心。
数据说:
24.8%的孩子希望“与父母和朋友到处旅行,开拓眼界”;
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
18.32%的孩子想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理想教育”不只在校园——
在各种多媒体手段丰富的时代里,孩子们仍然更希望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方式去进行自己的课外学习。这与“现在孩子喜欢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各种“被安排的学习”已经足够丰富,或许,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
孩子的学习场地并不仅仅只在校园,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里会是孩子们的课堂呢?
学习,是为了实现梦想
小张是江西的一名高二学生,学生成绩非常好,老师还曾经跟他说他将来考清华肯定没问题。但他没好意思跟老师说,自己想考中央戏剧学院,想当导演。因为就连他自己也觉得要真走这条路肯定会困难重重,甚至最终将一事无成。尽管如此,每次学校艺术节之类的活动需要出戏剧类节目的时候,他都会主动申请当导演。去年,还和小伙伴们一起拍了个简单的微电影。他说:“反正现在我还是想尽量做自己想干的事,为自己的梦想拼一下,万一实现了呢?”
数据说:
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
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
6.19%的孩子希望“过上有钱而富足的生活”。
“理想教育”是为了实现梦想——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会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前途。”“你不努力,以后没有好工作,别人都会瞧不起你。”殊不知,富足、有前途、受人尊重这些很多成年人眼中的成功标准,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在意的。比起别人眼中的成功,他们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付出汗水泪水、经历的磨难考验、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是他们人生更宝贵的财富。
怎么样,看到这些调查结果有没有让你又惊又喜,学生们给出的答案可能和你心中的不一样,老师、家长们所关心的成绩、排名、名牌大学等等字眼并没有进入学生们的视野,相比这些,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梦想,更关心如何去帮助别人。
这些的调查结果是不是应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原来教育,得这么办,学生才买账!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家长帮论坛 作者:周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