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16-12-12 14:57:04 下载试卷 标签:教育方法
很高兴和大家共同探讨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刚才主持人说,我要做一个主旨报告。其实,我今天不太想做。为什么?因为北大附中现在整体的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今天也怪不好意思的,虽然邀请各位走进北大附中,但其实是想和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结论。
进到北大附中,你们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听我说了什么。(内心OS:但我还是要说两句)
1
班级就像过去的户籍“圈人”制度已不满足教育需求
北大附的教育改革从2009年开始,这次改革所面临的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的形势背景,不是简单的教材变革和内容的删减,是体制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从打破行政班开始。每个学校最核心的就是行政班,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固定在一个班级里的,毕业多少年后你再回到学校,你最想看的就是你的那个班级,和你那些同班同学。
班级一直是教育的根本。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个体制是否真的满足教育和学生需求?现在我们已有很多共识,包括高考这个最难的问题,都要面临着选择性。行政班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进行着同步、一模一样的学习过程,没有选择性,完全固定,这就像以前社会的户籍制,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管起来。
但是,现在的社会是流动变化的。班级是个好东西,你不管什么时候毕业,你都会怀念你们班,学校也可以进行有效地管理,但是一个再好的东西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也会出现变化。
基础教育12年,从小学一年到高中,都是按行政班来走的。行政班把教育固化成一个统一的模式,40-50个人一个班,45分钟一节课,有一个班主任……这一模式从小学到高三,真的适合吗?
2
为什么算算术要算45分钟?写字要写45分钟?
我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明显是非常不适应的,因为他从幼儿园到了一个个孤立的座位和一个个固定的时间,45分钟要数学、45分钟要语文,45分钟要唱歌,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他们不适应。但国外的小学低年级不一样,他们会和幼儿园接轨,像家庭的氛围。就像现今我们中关村三小,把校园空间全部打开……
为什么算算术要算45分钟?写字要写45分钟?学生是这样把它区分开的么?小孩没有这样的概念。为什么数学要一个老师教,语文要另外一个老师教,这其实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断裂感。如果老师能像家长一样,一会儿带孩子学学算术,一会儿写写字,不按学科分,按主题分,(那就不一样了)。芬兰的基础教育非常领先,它的小学全部是包班制、主题教学。
这是小学,到了初中,开始有很多可以选修的课程,国外的中学基本上走班选课已非常普遍,是个基本模式。我们最初做走班时,外面人会说你们怎么像个大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走班选课,到不同教室去上课。我觉得,且不说是不是像大学,但我们不要像小学。
其实,国外有些高中,不仅班级概念没有了,连年级的概念都没有,一个学校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班,只知道有多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学习、交往的方式都在变化。高中更像一个社会,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可以自己来选择,范围也是在整个学校,不是在班级。
这样,自然而然地,到了18岁成人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社会,他就能自然地适应。而不是像现在,高校也很头疼,进来的学生还要有很多班主任的管理,还需要家长来照顾,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交往能力、选择能力都不强。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12年的教育,层次应该是要有的,而不是这么长的时间都按照一个以“班级”的管理模式来学习,那么学生没有成长,只有年龄的增长。
3
说说你一直没搞懂的——北大附中的“学院”和“书院”
那怎么办?过程很复杂。有选择、有自由、有流动、有成长,走班选课是基础构建。但是,几百人学校的走班选课、有选择流动式的学习,远比几千上万人以班为管理的模式要难,因为后者整齐划一,所有学生都做一样的事情。而走班选课,在管理上发生了重大的质变。
北大附中现在的体系是,学生选择不同地方上课,有不同课表。
(问题又来了),课怎么开?怎么开那么多丰富的课?课程的开设,开始变成老师最核心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去管理学生。我们通过学院来进行。学院是老师的集合体,不同学院老师开不同方向的课程,比如行知学院,基本上涵盖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元培学院,提供一些比国家课程更深入、高等的课程,包括和大学衔接的课程;博雅学院,尝试一些通识教育,跨学科的人文教育,可能和升学不对应,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道尔顿学院,提供中外比较课程,引进国外新课程,以及提供出国升学途径。
老师在学院里建课程,但不是把学生安到课程里,而是学生通过选择形成自己的课表。
没了行政班,教学班又是根据学生的选择不断组合变化,那么学生的归属和成长在哪?我们用书院来做。书院是学生的集合体,是学习之外学生的归属。除了学习,学生在学校里还要有生活,有交流,有集体活动,还要有自治。
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纵向地划分为8个书院,每个书院里有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也有高三的学生,他们自行选择,形成一个大集体。不是在书院里上课,而是在这里生活、活动、交流。这和过去班级不一样的是,这里面大家的年级不一一样,有高有低,像一个小学校。高年级可以带低年级活动,而且书院里全是学生自治,不是老师来管理,全由他们团体来管理,形成归属感。
4
我们的语文课没有“教材”
我们现在语文和英语的很多教学,不是在学课本,因为课本里的一篇篇小文章,我们去抠字词句并不能从基本上提高一个人的文学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来理解这个社会。读再多小片段的文章,也不能涵盖这样的内容。当你把一本书真正读透、读懂,知道怎么去读,才是重点。
高中现在所有语文课没有任何统一的课本,都是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不同的经典书目课。物理化学通过实验来涵盖能力。
我们开了非常多的课程,比如艺术课程不再是以前简单的美术、音乐,开了戏剧、舞蹈、影视、编导一系列的课,但是师资从哪来?很多社会资源很好,能不能吸纳它们进到学校里。我们通过和各种社会类别跨界合作来实现课程建设的丰富性、专业性。
5
高考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一场游戏
当然,现在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升学,升学问题怎么解决。在中国必然要面临高考。
高考是个应试化极强的过程,虽然现在高考也在改革,也希望从命题转变,不仅考知识也考学生能力,但是(这种转变)是有限的,因为态度、情感、喜好,通过(高考改革的)选择能表现一些,却不能完全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事情是,高考是一分一分录取的,注定了它所引导下的升学秩序,不是完整综合的评价,就是靠一分一分评价的,所谓一分就能打败一千人。
我们同样逃避不了高考,这是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不认为面对着高考的(各式)训练,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场游戏,别人设定好规则,你来做。一分一分来答。
这个游戏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公平,对大家都一样。但是,公平的东西,是不是最好的?
不一定。它并不一定能引导我们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6
北大附中的课,老师只讲三分之一
可是,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这么一个游戏来完成升学。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怎么来参与这场游戏?怎么把游戏玩得更好?
我们在高三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叫预科部,就是为了我们绕不过去的升学门槛,按照游戏规则来做的,我们以最简单、高效的所谓应试方式来做好,留出更多空间来做真正关乎学生成长、关乎他们未来发展的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策略。
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就是我们现在正不断尝试和努力的事情。
高三虽然要面对应试,但不希望应试贯穿始终,而是由学生掌握这个游戏的规则,不是老师来为你掰开、揉碎,甚至押题来做,而是让你自己发现,面对这个游戏规则,你需要怎么来做。
(在北大附中的高三)老师讲的,顶多只占三分之一,自主学习,占三分之一,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三分之一。
和国外学校交流,我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课堂不要求学生记笔记,而是要进行很多讨论,让学生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和别人的交流、理解上,但是下了课后要求学生记笔记,是一种回顾,把你的反思、你的发现,记下来。一节课后,通过你自己的回顾,看看能理解多少,还能记住什么,又增长了多少东西……这是价值。但这个事情是非常难的。我们也不是这样做。
前些年,我们社会提出,要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活力。(教育改革也是)首先,我们要有学生的需求。我们不怕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需求,不怕学生有个性,就怕他们不知道要干什么,没有想法。怎么把这种(内需)刺激出来,然后通过资源的整合,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路径,(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奥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