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17-04-24 14:44:02 下载试卷 标签:家庭教育
李老师经常被人邀请到家长群里分享国际学校和海外升学的经验。多数群只待几天就主动退出了,不为别的,因为总会有人在群里吵架~公立好还是私立好,出国好还是高考好,这学校好还是那学校好...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跟陌生家长抬杠上,不如去陪伴自己的孩子。还是李老师在各种演讲里常提的那句老话儿:孩子是自己的,选择哪条成长道路都没什么好证明给别人看的。别说没事儿,就算有事儿也不关别人的事儿...
推送著名媒体人和时事评论员彭晓芸老师的文章《教育已进入“观念竞争”时代》供参考,素材源彭晓芸的新浪博客。
在一个热门的妈妈论坛上,一些正在给自己的孩子物色小学的母亲们激烈地论辩了起来,关于公立私立,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孰优孰劣,她们各执己见,在细致的考察之后侃侃而谈,她们甚至比教育专家更了解现行教育的真相。
而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也引发了父亲如何参与教育的大讨论。当田亮被媒体以专家之口宣布需要“看心理医生”时,关于教育的观念之争可谓全面升级。
也就是说,在今天,中产以上阶层的家庭,竞争的是教育理念的优劣,钱的作用甚至已经退居其次了。所以,管你名人还是土豪,再有钱,如果方法不得当,人们也有理由相信,那已经不是最好的教育。
这是好现象,说明人们日益意识到,教育不是一件只靠金钱就能买来的事。观念的作用正在凸显差异,两个同样有钱的家庭,很可能因为理念的不同而给孩子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究竟服从不服从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主张热爱国学、英语可有可无还是重视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去买市中心那些单体楼甚至破旧的学区房,还是主张给孩子一个有户外活动空间的生态型居住环境?
交赞助费进公家排名前列的“省重点”还是交高额学费进教育理念契合的私立学校?上述这些选择,都是金钱以外的差异,能有这些“纠结”的家庭,已经摆脱了井下人王秀青供养三个孩子读书的经济困境,展现的是价值观如何驱动教育的丰富图景。
不要小看观念的差异,中国社会未来的一代人就在这些价值观的塑造中成长。今天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将是比过去时代呈现更多分化和差异的一代人,他们也将进入一个依靠观念识别社群的时代,那会比依靠财富的单一标准划分的人群更为复杂多样。
论坛上的妈妈们不再是上一代家庭主妇,她们多数大学毕业,有着体面的工作,她们有强烈的表达欲和分享欲,价值观的表达鲜明而自信。
主张逃离应试教育魔掌的妈妈对迷信重点小学的家长说,如果你在乎孩子的成绩,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成绩决定了他(她)的人生,那你还是把你的孩子交给枯燥重复的作业和凶悍无比的重点学校老师吧。
而无论如何仍然要挤破头进重点小学的家长则反击说,那你就用你孩子的快乐童年换取他的屌丝命运吧。
两方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是为孩子好,主流和非主流道路的边界也已经模糊。除了公立私立之争,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争,有些家长则干脆放弃了社会提供的选择,自己干起了学校教育的活儿,譬如活跃于北京广州等地的“在家上学”联盟。
可以说,这都是些有钱有闲还不乏有知的人群。他们坚信自己的水平高于学校的老师,他们当中不少是应试教育高手,一路从重点小学到名牌大学所向披靡,但他们却再也不信任应试教育。
在辩论中,一个典型的提问是,“你自己不也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吗”?一位创办家庭学校的爸爸则回应说,如果不是应试教育,他自己的才华将更大限度发挥,走的弯路将更少,正是因为太了解应试教育的弊端,他才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要走这条路”。
当然,上述这些是时间上、物质上昂贵的实验,是还在烦恼负担不起学费、买不起眼花缭乱的教辅资料的家庭想都不敢想的。据媒体报道,北大毕业生张乔峰就放弃了30万年薪的工作回家教子,他坦言,这需要靠积蓄维持生活,试想,有多少家庭能够靠积蓄就无忧地生活呢?
可以说,相比过去,这是自信的一代家长。在大学生还极为稀罕的年代,师范生就是大秀才,小学老师就是知识分子,而今天,家长们开始认为自己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小学老师的平均水平,这恐怕也是自信的来源之一。
有理由相信,关于教育理念的论辩和竞争,在未来数十年会越来越激烈,成为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今天的“00后”将成长为不同于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的一代人。这个过程看似漫长,却值得提前展望。
在美国,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投资学龄前教育的经济回报”,数据表示,在儿童早教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对各州居民的人均收入将增加2美元78美分,即便你没有孩子,你也将从中获益。
这对中国不无启发,当我们还在透支人口红利,制造无数留守儿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过GDP功利计算的另一面,就是长远而言,这种透支即便在经济效益上计算也未必是划算的。
而反思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鼓励教育观念的自由竞争应当是一个恰当的开端。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家长帮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