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1 15:51:52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家长头条
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数学学习要求太高,使得数学成为一门很难学好的科目。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
首先,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习要求,中国的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确实更多,但不能因此就断言其不合理性。在英美等国的教育界,对于教学内容的争论一直存在,近年来更有向中国靠拢的趋势。即使在现阶段,美国高中的学习内容也丝毫不亚于中国的高中,只不过美国更偏向于知识性内容的横向扩展,而中国则更强调解题能力。
其次,选拔性考试的难度不等于数学学习要求的高度。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学体系都是为高考服务的。高考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性考试,全体学生都要为那10%甚至更低比例的入选机会而挤破头。此时他们所要应对的,远远不是教学大纲的学习要求,而是那些在冲击金字塔尖的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美国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同样困难,但美国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两套方案——那些在高中以前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的方案,而我们通常了解的美国高中数学是较难的学习方案。但中国的高中并没有提供像美国这样的选择——如果有的话,那就是选择是否冲刺高考。在这样的体系中,如果进一步降低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就会形成明显的脱节。而高中的学习难度却是不能降低的,因为高考正在遥远的前方招手呢。再进一步追问:高考的难度能不能降低?这其实是个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的问题。每次尝试降低难度,高分段就会堆积大批学生,造成选拔辨识度降低,并且非常有利于本身能力不强而勤于刷分的学生。
再次,只要以高考为核心的体制不发生根本性改变,再加上当前对机构无法形成有效监管的野蛮生态,任何降低学习难度和减负的目标都是浮云。学校要执行教育部门的指令,控制教学难度,机构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不断加码,“减负令”反倒为机构引来了大批生源,成为机构的摇钱树。学校迫于行政压力,放不开手脚,暗地里却在鼓励自己的学生到机构补课,甚至直接跟机构内外勾结。而众多呼吁减负的家长发现减负无望,马上第一时间把孩子投入到机构辅导班的怀抱中,完全忘记了自己呼吁减负时的理直气壮,反倒以体制的不堪来掩饰自己首鼠两端的行径。
要学好数学,必须摆脱硬套公式的坏习惯
目前的教学要求是否适合大多数孩子的承受能力?根据我的观察分析,就智商因素而言,绝大多数孩子完全能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为什么实际上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多得多?这其中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
家庭方面,如果不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这不是单纯一个科目的问题,而是对整体的学习状态都有影响。例如,生活环境嘈杂混乱,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家庭成员文化修养低,没有读书习惯,娱乐活动丰富,并且在孩子面前不加收敛,也很容易使孩子无心向学。
学校方面,类似企业的绩效制考核,使老师更关注和欣赏成绩好的孩子,班里的整体氛围也会对成绩落后的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使孩子产生被排挤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日积月累下来,就会产生厌学的表现。
达到了教学要求,并不意味着成绩能够拔尖。在学习上要有优秀的表现,就像征服一座高峰,不仅需要具备登山的能力,更需要勇气和毅力。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与登山者的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密切相关。然而比这两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登山前对山峰作全面的研究,了解地形特点,从而可以选择最佳的攀登路径。
数学之所以成为不少孩子的梦魇,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们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正确姿势”。譬如打井,要么是选的位置是坚硬的石头,要么是好不容易挖下去一段,却完全没有水。几次碰壁之后,就越来越没信心,也越来越没耐心。到了这个境地,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已经基本丧失殆尽。这样的状态显然是很难把事情做好的。
我曾亲眼见过很多学生,他们有提高数学成绩的愿望,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然而随着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而又无法很好地克服,问题就逐渐堆积起来,压力也不断增大。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不甘心,同时又有沮丧和焦虑。虽然每天还在努力,但在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下,他们难以形成真正的专注力,学习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催生了刷题的风气,而且越多人感觉困难的科目就刷得越起劲,因此数学也就成了刷题的重灾区。然而数学恰恰是最不适合刷题的科目。刷题对于提高数学成绩的效果是一种假象。在低年级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时,刷题似乎效果显著,往往使人迷信刷题的功效。越到高年级,学习内容逐渐加密,难度也逐步抬高,刷题的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效果反而越来越微弱。然而这个时候再想回头,已经成了骑虎难下之势,错过了纠错的良机。
学习数学的正确姿势,是彻底摆脱套公式和刷题的习惯,把主要精力转到对概念和公式的分析理解上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巩固逻辑推理能力。只要把道理想透,融会贯通了,看似变化无穷、“陷阱”处处的难题,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北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