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4 17:13:50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家长头条
(英)仑曼斯的话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我会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少用眼睛看分数表,多用眼睛看优点。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我会将板着的脸收藏,而成为孩子的玩伴,跟着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早早地将他推出门……尽管我很心疼。我会多拥抱,少搀扶。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如果……如果,已经没有如果,我不再后悔过往,行动,从当下开始。
我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只心爱的小板凳——是我的专座,连爸爸妈妈都不许碰。有一天,我从外头兴冲冲地回到家,发现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而其中一个胖阿姨,正坐在我的凳子上。我上前说:这是我的。那阿姨没听见。我连说了好几遍,可是大人们聊天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我开始用我小小的肩膀抵住那阿姨肥硕的手臂。旁边有人开始笑。有人说,这孩子真好玩,这么容易就哭了。我妈接茬说了句:对啊,她就是太爱哭了。
后来那个凳子终究是被我哭回来了。如今,那把小板凳早就不知哪里去了,但是当年的场景我却依旧记得非常清楚。满屋子的人腿,盯着我大笑的眼睛,以及那个阿姨庞大的、山一般的身躯。当然,还有我弥漫着的无力感,以及屈辱。然而,我至今回想那个场景,都只觉得狰狞、可怖。
等我做了父母,才发现类似的情形在每个家庭中,每对父母孩子之间,频繁地发生着。大人觉得自己付出了,在孩子眼里,却是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很高,很难触及,还常常给他以挫败感甚至屈辱;孩子觉得自己很努力了,然而大人眼里,孩子却始终不够好。为什么会这样?
站着的父母,和地板上的孩子
观察过儿童涂鸦的,一定会发现,孩子们画出来的大人,一般都没脖子,脑袋直接安放在肩膀上,外带一双大鼻孔。那就是孩子仰视我们的样子,高高在上,甚至有些难看。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就是这样一种俯视-仰视的模式。站着的永远是大人,孩子们则一直处于地板的位置上。事实上,这个模式谁都不舒服。我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怕迟到而匆忙赶路的家长。他们一边拽着孩子的胳膊,飞快地走着,一边回过头抱怨孩子“太墨迹,太慢”。俯视着的父母,认为孩子故意磨蹭,为此很不满。却没看到,仰视着的孩子,他的腿很短,步子很小,他的身体几乎整个被父母吊着往前“飞”,非常非常难受。
最要命的是,只要俯视-仰视的模式不改变,只要父母一直“站着”,那父母看到的,总是那个“不够好的”孩子。这种“看见”,会成功地催眠孩子。你看见的是脆弱,孩子最终就变得脆弱;你看见的是怯懦,孩子最终就变得怯懦;你看见的是笨拙,孩子最终就变得笨拙;你看见的是不配合,你们的关系就愈发难以合作。
很多孩子的不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爸爸妈妈,请你蹲下来试试
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直有个悬殊甚大的高度差。要消除这个高度差,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蹲下去。这个动作很重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最好的方式是尽量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视,并尽量减少你的高度带来的粗暴评判。
比如,一个4岁的小孩,早上起床后,主动把床铺好了,她可是花了好半天的功夫才搞到让自己满意的。妈妈进了房间,小孩扬起脸,希望得到鼓励。如果妈妈看到仍然皱巴巴的床单,说,“你这怎么收拾的呀,乱七八糟的,我来帮你弄吧!”结果会是什么样?妈妈铺的床当然会更加整洁漂亮,却也愈发得显出孩子的无能。更好的做法是,妈妈放下关于“好坏”的评判,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笑容,并跟孩子说:这是你铺好的床啊,比之前看起来整洁多了,不错呀!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家长帮 作者:汉桥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