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11:29:20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家长头条
01
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玻璃心啊,活像个瓷娃娃。
前天,有位妈妈在后台给我留言,说她自己的女儿现在真是完全说不得。
在和她的聊天中得知,她女儿今年17岁,即将升高三,属于学霸型,学习很刻苦。
但她的脾气却惊人的大,和她的年龄简直不相匹配,发起脾气来,就像是用红布子斗急的牛。
她的心思也特敏感,根本容不得别人说。
这位妈妈说:“现在我和她爸跟她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那句话就惹她不高兴了。
这孩子一生气能一整天不吃饭,气性特别大,而且她马上高三了,学习紧张,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和我姑娘沟通了。”
母亲为了孩子如此小心翼翼,实在让人心疼,甚至有些气愤。
鱼妈做老师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类型的孩子,成绩优异,各个方面也都很优秀,但就是容不得批评。
你稍微批评他一句,恨不得就掉金豆豆了,男孩女孩都是如此。
可是,想当年我上学那会儿,甭管男生女生,老师都是拿小棍儿抽的。
老师批评你,骂你,也只能老老实实听着,否则可能回家还要再挨一顿。
也许是从小被揍皮实了,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超强。
现在看来,我还要感谢我爸妈和老师当年没有太惯着我。
可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独生子女居多,家里基本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打不得、骂不得,说几句就不高兴,一点苦都吃不了,更别说经历挫折了。
历史学术界一位奇才——林嘉文,在自家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时,他才18岁。
林嘉文来自西安中学,从小酷爱历史。
高中还未毕业就完成并出版了《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和《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两本极具学术分量的著作,共计70万字。
岳麓书社总编在不知道谁是作者前曾认为,作者应该是一位“非常有功底的历史研究者”。
林嘉文的作品史料详实,视野开阔,谁都不曾想这居然出自一位十几岁的少年之手。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专家张教授夸赞林嘉文,说他的水平,普通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这个水准。
就连宋史研究大家都盛赞林嘉文,说他是“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能力的作者。”
一时间,各方的赞誉和目光如潮水般涌来。
我想,林嘉文如果没有选择结束生命,前途应是无可限量啊。
事实上,在他自杀前,林嘉文曾和自己的朋友张扬讨论过自杀方式。
林嘉文:“张扬,你觉得怎样的死法最不痛苦?”
张扬:“吃安眠药。”
林嘉文:“吃安眠药看起来不痛苦,实际上很痛苦。因为死亡过程很漫长。不像跳楼,上吊,一下子就死了。
你看,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痛苦,死亡前的那一下根本不算什么。”
没人知道这时候的林嘉文已经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林嘉文在遗书中写道: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看到这个少年写下的话,鱼妈不禁感叹,在他18年的人生中,难道没有人告诉他一句:除了死亡,面对抑郁、孤独、压抑和恐惧还有很多种方式去解决吗?
在他有患病初期,在他经历不顺的时刻,也没有人去教他怎样去调整吗?
有报道曾说,在同学们眼里,林嘉文高傲自负、刚愎自用,甚至可以说目中无人,有着超出常人的老成。
少年成名,让他如履薄冰。
林嘉文说:“从初中起就熟悉网络舆情的我,太容易想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
可是舆论并未像他预想的那样,他就先逃去了另一个世界“避难”。
02
这不禁让我想起同样是因为才华,年少成名的武亦姝。
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光芒四射,也引来了各界广泛关注。
鱼妈,超喜欢这个小姑娘不只是因为她有才华,更因为她的处世态度。
在频繁有记者要电话采访她时,她非常淡定的选择“关机”处理,每天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丝毫没有让外界的舆论,或出名过多的去干扰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
面对挫折和不如意,同样的境遇,选择不同,结果千差万别。
曾有数据统计,在中国,每年年轻人的自杀人数有25万之多。
这些自杀的年轻人不乏许多像林嘉文这样的少年英才,他们成绩优异、才华横溢,原本未来非常可期。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家长帮 作者:鱼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