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5 16:03:48 下载试卷 标签:心理 图形 经验交流 启蒙教育 高分经验
??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则以1978年“中国超常儿童协作研究组”的创立为标志,迄今只有短短的18年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3年是以个案调查研究及教育探索为主的阶段,1984年至1988年是个案追踪、对比研究及集体教育实验的阶段,1989年以后是加强研究推广成果及国际参与的阶段。
??超常儿童,最初指智商在130—140以上的那部分儿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超常儿童的理解已经不仅局限于智力范围,而且扩展到智力与心理品质协调发展的范畴,包括一些特殊领域的超常,如特殊学术才能、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超常儿童理解为:在心理素质上(智力、创造力和非智力)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并有实际成就的儿童或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非凡儿童。
??纵观其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虽尚处于幼稚阶段,但从进展来讲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即已从经验描述阶段向实验(实证)阶段过渡,从一般特征探讨向内部结构水平的比较分析过渡。其中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分析;既注重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又注重教育实践的应用性研究。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超常儿童的研究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研究组织、人员不断增加。从研究组织看,已由最初的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首的5个单位的协作研究组发展到今天的40多个单位、数十人的协作研究队伍。由于“中国超常教育学会筹备委员会”和“湖北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大、中、小、幼各级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关心超常儿童健康发展的家长也成为研究队伍的重要方面军。
??(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时间范围看,已从超常儿童某一年龄阶段的研究扩大到了各年龄阶段的研究;从空间范围看,已从某些局部区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中德超常与常态儿童技术创造力跨文化研究等。
??(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据我们初步统计,已出版有关专著(包括译作)35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分类情况见表一,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有十几篇。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分别在“世界天才儿童会议”、“欧洲高才能会议”、“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年会”及“法国的天才女孩研讨会”上报告,并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手段日趋完善。研究从超常儿童基本特点的描述发展到对超常儿童各种心理特征的对比研究,进而深入到超常儿童心理结构模式的探索;从借鉴国外同行的技术手段发展到摸索出一套基本适应我国实际的研究原则、方法和鉴别工具。
??(五)办学形式不断扩大。为适应超常儿童发展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超常儿童教育也应运而生。从单一的少年班教育发展到由儿童班(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班(初高中一体)——少年预备班(高中阶段)——少年班(大学阶段)组成的一条龙超常教育体系。全国目前有六所重点高等院校设有少年班,两所高中办有少年预备班。30余所学校有少年儿童班,两所小学办有儿童班。
??二?特点试析
??18年来,我国超常儿童的研究,在资金缺乏、研究人员分散、资料不足及社会上对超常儿童尚存种种误解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系统论整体观出发,对超常领域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进行了大量工作。无论在个案追踪、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对比研究、各种形式的超常教育实验以及鉴别研究超常儿童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工作是艰辛的,成果也是喜人的,有特色的,值得总结和发扬。现在试从两个方面对其特点简要分析。
??(一)心理研究方面
??在众多成果中,我们认为突出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学原则,编制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超常儿童鉴别工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超常儿童心理结构模式的试探性研究。
??1.关于超常儿童鉴别工具的编制。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人才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各种类型和年龄的超常儿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何鉴别超常儿童就成了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一方面借鉴国外标准化的量表作为辅助手段,另一方面也积极着手研制我国鉴别超常儿童的测查工具。研究中首先提出了鉴别超常儿童的指标和方法,确定了鉴别的程序和手段,然后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取样,编制了两套工具,一套是《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的测验》,另一套是鉴别超常儿童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手册,其中包括幼儿、小学、少年三种测验。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解决了研究和教育中的燃眉之急。
??《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的测验》的内容包括观察、记忆、思维的类比推理和创造力思维测验。
??类比推理由图形、语词和数三种形式组成:图形类比推理表明不同的空间关系;语词类比推理表明事物间的从属、功用、对立、并列、因果及部分与整体关系;数类比推理表明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创造思维测验共分六个部分,即可塑性、流畅性、独创性、产生蕴含的意义、推理和解决问题。适用年龄分3—7岁、7—12岁和12—15岁三个阶段。
??从内容上看,这套工具从认知角度突出了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和创造思维这个重点。类比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是建立在对比和联想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形式,实质上是对高一级的关系的发现和应用过程,涉及到认知能力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个核心进行研究,既能反映超常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的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整个认知方面的差异性。所以这是十分可取的。创造性思维却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和式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是超常儿童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方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超常儿童有别于常态儿童的本质方面。这套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在实践中应用也较广。除供选拔超常儿童之用外,还推广到教育咨询和检验效果方面。
??《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简称CA—NPI)是中国超常少年个性研究组编制的。有18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参加,于1983—1988年经过多次预测、筛选、复测及标准化过程,全部数据取自我国华东、华南、华北、西南、中南和西北等大中城市的10080名男女少年。测验由120个问题组成,包括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六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20个测题)。六个方面的非智力特征是在长期的个案调查和追踪研究中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即促进超常儿童健康成长的经验和某些超常儿童发展中遭受挫折的教训,以及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反复研讨后确定下来的。从几年来在国内超常中小学实验班及大学少年班的使用情况看,其总体效果是好的,无论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反应都较好,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这套工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CA—NPI所测量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并对智力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换句话说,是限制在智力活动范围内来考察的。这就使测验具有明确的确定性而避免了涉及面太广、抓不住重点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用简捷明了的手段去深入探究智力与非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CA—NPI虽主要针对12—15岁的少年,对这个年龄阶段的超常儿童和优秀学生具有较强的鉴别力,但对其它年龄的儿童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这些对智力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的超常儿童身上都应有优异的表现,只不过年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对超常儿童非智力心理因素进行量化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现在比较流行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主要是针对常态儿童的,专门对超常儿童非智力因素进行鉴别的尚不多见。为此,CA—NPI不仅解决了超常儿童研究工作中的当务之急,也填补了我国教育实践乃至于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空白,且在方法上突破了原有的模式,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是一套比较有效的测量工具。
??2.关于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学原则。
??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手段,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各学科之方法的可行与否是该学科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先决条件。为此,研究者在调查、追踪、比较研究及教育干预中,潜心致力于方法学的探索,终于初步形成了自己研究超常儿童的方法体系:即在动态中比较研究,采取多指标、多途径、多方法进行鉴别研究,对发展的质和量的考察进行结合的研究。研究中兼顾智力与非智力,把发现、鉴别、研究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套方法学原则是在吸取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作全面的分析,仅就“动态中比较研究”这一点谈谈我们的认识。
??众所周知,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无所谓优劣。过去在比较研究中所碰到的难题是:标准化的测查工具如何适应超常儿童随年龄增高而心理水平不断发展的需要。常模是稳定的,而社会环境是变迁的,且常模量表多次应用于同一超常儿童,就很难确定其鉴别力,即使与常态进行比较也仅仅是理论常模的对比。这一始终使研究者犯难的问题,自从采用动态比较研究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所谓动态比较研究是把超常儿童放在年龄相同、条件相似的常态儿童之中进行动态比较。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随时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自行设计项目,把超常儿童与同年龄低年级以及同年级高年龄的常态儿童进行比较(一般超常儿童都跳了级),这样就解决了标准化测量工具的稳定性不能很好适应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需要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即使在没有常模的条件下也能反映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也能掌握其发展的过程和趋势,也能获得被追踪的超常儿童的发展性资料,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3.关于超常儿童心理结构模式的试探性研究。
??18年来,在上述方法学原则的指导下,在使用工具实施对比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经过长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在认知方面或非智力心理因素方面都取得了可喜进展。
??认知方面,研究者从思维、感知、记忆等角度作了多次、反复的研究(查子秀,1984年,1986年,1990年;王骧业,1984年;李仲涟,1984年;施建农,1990年),结果有三大发现。一是超常与常态儿童认知不同方面差异程度明显不同,超常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数类比推理的成绩与同龄常态儿童的差异最为显著(大多数超过三个标准差以上),语词类比推理次之,图形类比推理及观察力的差异较小。这一趋势随年龄增加而显得更为突出。二是超常与常态儿童认知不同方面构成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特点。超常儿童是以难度较大的创造思维和数类比推理较高发展为特征的认知模式,其中由于思维的突出发展,使他们的观察和记忆也带有明显的不同于同龄常态儿童的理性色彩。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逻辑性等较强,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采取独特的方法完成观察任务。三是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不完全相同。常态儿童认知不同方面各年龄的平均成绩随年龄增长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年龄间的差异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水平),而超常儿童认知不同方面各年龄的平均成绩则未见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有的地方如创造性思维从表面分数看有增加,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这很可能与测验的难度不够有关,这说明超常儿童随年龄增长需要更大难度的测验,才足以鉴别他们的潜能。另外,超常儿童各年龄受试人数较少,而标准差却很大,也可能是产生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
??个性特征方面的研究(洪德厚等,1989年;查子秀等,1990年;王骧业,1990年),结果表明:一是超常儿童的抱负、求知欲、独立性、好胜心等方面明显优于常态儿童,但坚持性和自我意识方面,不同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果;二是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好坏密切相关,智力优等的学生中,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性特征。
??上述结果,无论从认知(包括创造力)还是从个性都表明超常儿童有显著优于常态儿童的特点。但超常儿童之所以成为事实上的超常,并非是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心理元素发展的结果,而是与其心理结构的整体发展有关。研究者通过超常与常态儿童质与量的对比,认为超常儿童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创造力和非智力三种成分的独特组合而成的,其中,智力是发展的基础,创造力是发展的高度,个性心理则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查子秀,1993)。
??鉴于超常儿童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及研究工作才开始起步,这一层次的研究还谈不上有什么突破,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心理结构中诸多元素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如何、各因素间的协调关系怎样等都需要深入。但从实验的角度看,在多年来的对比研究中所积累的资料却是十分宝贵的,这一初步成果无论对超常儿童的发展与鉴别或是教育与培养,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