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4 18:05:52 下载试卷 标签:心理 大学 学习方法 启蒙教育 诊断活动
我国现代的超常教育是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开始的,到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三所高等院校创办了少年班。到1985年,有一些高等院校主动提出,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创建少年预备班,为这些学校的少年班提供生源。当年,如科技大学与北京八中、苏州中学挂钩,南京大学与南京师大附中协作等,相继在普通中学正式创办了超常教育试验班。
一般认为,学校超常教育有两方面的涵义,即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超常能力的学生;由于超常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促使学校教育必须超常发展,以适应学生特殊发展的需要。北京八中、人大附中、东北育才、天津耀华中学、湖南师大附中以及江苏天一中学在中学超常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代表着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办学理念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任务。由于超常学生的独特优势,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不能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求,长此以往,大量具有优异智力和创造潜力的儿童将会被埋没,他们在常规教育中“吃不饱”,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如何为超常学生提供恰当的教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探索的历程
超常教育一般是指对智能超常儿童所进行的现代特殊教育,它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管理等方面均以“因材施教”的理念为核心,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大约有千分之三左右的少年儿童智力超常,若能对他们及时发现,正确培养,就有可能促使其早日成才。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西汉时期)我国设立的童子科就是进行超常教育。现代历史上对超常教育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全国各地已有五十多所中小学开办超常教育实验班。
早在一九八五年,北京八中率先以科研为先导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十多年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比较完善的超常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北京人大附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开办“校中校”,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特长;湖南师大附中的超常教育纳入了学校整体改革试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其它如东北育才学校及一些超常试验学校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南师大附中的分层次教学,也源于超常教育的启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择进行分级教学,在外语教学中A级班学生参加大学四级英语考试,百分之八十二达级。江苏省天一中学,于1980年开始进行超常儿童的教育与研究,从个体培养到集中办班,分流培养,为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纵观国内外超常儿童和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形式,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个别化的“加速教育”形式,即以个别录取、个别对待的方式,接纳超常儿童和少年提前进入各级学校,允许他们超前学习和跳级,直至提前毕业。另一种是短期集中培训,加速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是为了满足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和少年在智能发展上的特殊需要,在他们不脱离正常班级学习的同时,采用集体短期培训,或者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来深化他们感兴趣的、有潜力进一步加以学习的学科。第三种是学校集体教育,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测验进行选拔,将超常学生集中起来,为他们建立特殊培养的学校,或在常规学校中为他们组建特殊的班级进行教育。
二、办学思想
超常教育是对一个国家人才资源的特殊保护与开发,它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对于这些学生,他们需要超越常规的教育和实践。
1、目标定位
超常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精、尖人才的苗子,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国际尖端人才的接班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超常教育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生入学测试与选拔、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使超常少年在品格、智力、能力和身心诸方面更有效地贯彻教学原则,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个性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相结合,群体既为大学少年班培养优秀新生,更注重为这批学生终身发展及成为社会精英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在未来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实力的一流人才打基础。
2、方向把握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把全面发展与特长教育相结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为名牌大学培养人才后备力量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超常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简单易行的鉴别与选拔超常儿童的方法;编写出一套适合于超常儿童使用的教材;培养出一支胜任超常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起一种促进超常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新体制。
3、性质界定
少年班的招生对象是品学兼优、智力超常、思维活跃、身体健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学在籍的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生(或是初三毕业生),所以,少年班性质属于我国超常教育中的中学基础教育范畴,教学内容以中学教材、大纲为依据,一般不超越中学教学内容。
三、几点问题
中学办超常教育基本基本上已走出了要不要办等争论的困境,目光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展、开拓等方面,但对中学超常教育办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澄清。
1、中学超常教育办学的必要性
超常教育针对一些高智商、天赋高、在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体现人才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早出快出人才的目的。超常儿童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约为1%-3%,抓好超常教育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儿童在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上存在差别,在教育上便不能一刀切,如果用教育中等智商孩子的方法来教育高智商孩子,则这些孩子就无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样不仅浪费人才,甚至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叛逆心理。教育平等,不仅是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教育方式。
2、超常教育办学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在动态的比较中寻取多途径和多种方法是可以把超常儿童鉴别出来的;办超常班是对超常儿童进行中等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超常儿童的超常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科学结合的产物;通过教育可能改变他们在认知结构和个性中的弱点等。
3、超常教育办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学超常教育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学知识总量急剧增加,而我国育人周期却在不断延长,一般达到博士后毕业需要 30岁左右。科学家进入最佳创造年龄是25岁左右。这便出现了科学知识总量急剧增长与人才成长,与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的尖锐矛盾,从而提出了必须采取措施缩短育人周期,加速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效率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对智力超常儿童少年,通过特殊培养,能够做到缩短育人周期。
第二节 教育模式
一、一些超常儿童教育的施行模式
1. 弹性调整进度这类模式的定义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与效率来订定学生升读什么程度的班级,以怎样的方法和速度来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得到满足。一般来说,这种模式的“加速制”进行。例如是提早入学、跳级、压缩课程等等。一直以来,加速制的效果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例如家长担心孩子跳级后社会情绪调适不良,学校也认为学生要求提早入学或安排学科加速会引起负面影响,加上校方须面对在行政上额外负担和课程灵活调整的挑战,因此总是对推行加速制保持非常保留的态度。总结有关探讨加速制的优缺点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问题”产生于加速制的特点走向极端──若缺乏审慎的施行措施,加速制的优点会变成缺点。要澄清加速制的成效,除了研究制度本身的利弊,更重要的是探讨具备怎样条件的超常儿童比较适合通过加速制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2. 分组学习 这
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以学生的能力分班或在班内分组,让超常儿童可以一起学习某些特别课程。其次,将不同年级具有同等能力或兴趣的学生,部分时间抽离原班,让他们到资源室学习。最后,在教室内,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一起,合作完成一件功课或专题习作,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各展所长。
3. 充实/ 增益活动 这类模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以外,为个别或一组超常学生安排适合的充实/增益活动或课程使他们在某些科目或课题上,有更深更广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活动或假期时参与这类学习。此外,也可以运用校外的资源。充实/增益可以透过形形色色的活动进行,例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任朱利等人提倡的全校性充实模式在美国得到很广泛的支持和实施,提供超常儿童相当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例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课题,发展独立去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难题的能力,把高素质的作品贡献于有关领域中使用。
4.典范良师制/ 师父制/ 导师制 为个别超常儿童学生安排专家,指导他们深入研习特别感兴趣的课题。这些专家导师,可从校内或校外社区的资源寻找。
超常儿童跟从典范良师学习时宜注意下列各点:先广泛接近,再深入研究;以专长领域优先考虑;除认知的学习外,应能同时注意其人格的认同和学习方式或态度的模仿;对典范良师的生平应加以研究;对典范良师之缺点应有所了解,但不宜学习; 典范良师不必只限一位,但应辅导儿童认识各导师的长处并懂得如何综合所学的经验和知识。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为您服务教育网 作者:沈茂德 虞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