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4 19:14:53 下载试卷 标签:大学 历史 教师 数学 启蒙教育
超常教育,恰如温室养花。在那里,学生智力超群,老师身手不凡,环境条件超乎寻常,如此精心“包装”下,年轻博士纷纷“出炉”。然而,从80年代有少年班开始,这些少年博士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者鲜有所闻。相反,当今辈出的名人中,却几乎都是常态教育的成果。
超常教育的支持者,往往以培养多少多少博士为荣。我想问,难道这些天生智力超群的小孩在常规教育下就不能当博士吗?假如再问下去,当了博士后又怎样呢?他们可能就很难回答了。事实上,这些在近乎封闭状态下“生产”出来的博士,所见世面窄,所受挫折少,容易自满,心理比较脆弱。政府采取不支持也不压制态度是对的。当然,现在的常态教育刻板、僵化,这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提醒了人们:教育非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可。(福建省上杭县 黄晋锋)
关键在教育方式
我女儿比规定提前一年入学,现在八岁,已上小学三年级。在家里,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额外增加过任何课业负担。在三年级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全册语文课文已基本会背。数学课上经常回答其他同学都不会的题目。偶尔找来四年级下学期数学课本上相对较难的应用题,她也能做出来。但在课堂上,老师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反复讲解,这就难免使她有时感觉乏味,精力不集中。
我不认为我的孩子超常,只是觉得,如果在教育方式上能针对一下她的特殊情况,将会使她的学习效率更高、进步更快。由此,我进一步联想到,教育如果解决了教育方式问题,少年大学生的出现将会是很平常的现象。(江苏省徐州市国土管理局 周士达)
先“超”起来
小平同志倡导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孩子先“超越”起来,并通过“比、学、赶、帮、超 ”活动,来实现教育质量的大跨越。此方面改革,应该“抓住机遇”,去“大胆尝试”。这既是教育工作“三个面向”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必要条件。(武警上海总队七支队 高为友)
我的现身说法
我是江西抚州一中(现临川中学)88届超常教育班毕业生。那年,抚州一中超常教育班有9人考上了全国各地的少年班。早我们两届的学长们,更创下了考取 15名少年大学生的历史记录。本来我也可能成为92届华中理工大学的少年大学生,但考分与估分差距太大,结果第二年保送进入浙江大学。
从我们班和我们学校来看,超常教育是很成功的。我们抚州人普遍对此较为支持,在当地,考上超常教育班是要摆酒庆贺的,热烈程度不亚于考上正规大学。现在已有多位同学考上了博士或出国深造,考上研究生的更不在少数。
许多人认为,4年学完6年的课程,实在太快,基本功不会扎实,或者会牺牲娱乐休息时间。其实不然。看看历届超常教育班,年级综合成绩领先者、单科竞赛获奖者,基本上都是超常教育班的。我本人既是92届少年大学生的有力竞争者,也是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获得者。不少同学学有余力,每天放学后都去踢足球。
我们班的教育也没有砍掉副课。音乐、美术、体育、历史、地理这些课都上,学校大部分活动都参加。我们学习的不同就在于课堂上的认真。由于都是优等生,相对较为聪明,所以大家学习都很认真,竞争也很激烈,成绩排名震荡幅度很大。但班上的同学都谈笑自若,心理素质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差。
超常教育也不是没有缺陷。主要是形成了一种与同龄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超常教育班的同学既不属于自己同龄人的圈子,也不属于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大同学的圈子,而是一个独立的群落。这个群落的竞争意识、个人意识、表现意识明显强于其他群落,把学习看得比其他同学都重。由于家长及老师的特别关爱,这个群落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弱于其他人。但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一定要父母跟着。事实上,同学们上大学后都能够自立,至少我同学中没有家长跟着的。我自己的感觉主要是沟通上的问题。我既没有成熟到跟大同学互相了解的程度,也没有“前卫”到跟同龄人打成一片的地步。我们受正统思想影响较深,接受学校影响多一些,社会经验比较少,甚至不如与大龄同学一起成长的同龄同学。
总之,超常教育在我看来是利大于弊,它让一部分天赋较好的同学得到特别的关照。但就像一把双刃剑,不少有天赋的学生在这种激烈竞争中被扼杀。这种扼杀主要是从丧失自信心开始的。也有不少学生在这种激烈竞争中过早地到达了巅峰期,达到某一高度后由于不能保持而失去信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同学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更大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见到了更多的高手,使高手们从一开始就互相聚集、竞争,这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不无好处。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请输入关键字 作者:刘昭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