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3 16:08:31 下载试卷 标签:理科 启蒙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现实和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超常教育的意义;借鉴中外关于资优儿童研究的理论成果,从多维角度介绍了超常儿童的特征以及当前条件下基于东北育才学校近二十年优才教育的探索尝试,给出理科超常儿童选拔的原则和相关的程序、途径以及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超常儿童 资优 天才 超常教育 优才教育 鉴别选拔
新闻备忘:香港计划重点培训一千名智商在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媲美微软主席盖茨、著名天文物理学家霍金等名人的超高智力高中学生以应对“人才荒”… [2001年5月大洋网讯]
超常教育的必要性和互补性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作为国家的瑰宝的资质优异儿童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利益。
最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要重视培养智商高的孩子。两千年前孔子也极力主张“因材施教”。美国在1978年就颁布了《资赋优异儿童教育法》。邓小平的 “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表明我国对超常教育的态度。
世界各国对超常教育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给不同的人以相同的待遇和给相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同样是不公平的。“宪法规定的教育平等是机会的平等,我们应该创造不同规格、类型、层次的教育让人选择。”[葛朝鼎] 对超常儿童超越常规的超常教育和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为提升常规教育提供借鉴。而技术共享更增加其公平性。
在“教育的永久改革”中,探索超常儿童的教育有更深远的意义。
超常儿童鉴定的标准
1978年提出的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不同于资优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天才儿童[gifted children/ genius]。更强调相对常态儿童的共同性、智能的稳定性等。[查子秀]
超常儿童的鉴定一开始就与智力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L.M.Terman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超常儿童,把智商达到或超过 140定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1983年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使超常的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早在1975年美国就将资优儿童界定为一般能力、学术性、创造能力、领导才能、视觉及表演艺术等能力的优异。
通常认为超常儿童有以下的特征:1好奇心强;2兴趣广;3善于提问;4做事专注;5思维敏捷;6阅读能力强;7记忆力好;8有毅力;9勇于尝试;10愿意关联;11独立性强;12不满足;13喜欢搜集信息;14愿与年长的孩子为伍;15提前达到发展指标并常有新意。也有观点在智商、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也常心理发展不平衡伴随的适度焦虑的表现。
对超常儿童认识的误区
"天才不用刻苦?
70年代J. S. Renzulli提出,在定义"天才"儿童时,强调不应忽视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超常儿童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智力一样,后天刻苦就行?
人的智力差别如同人的高矮胖瘦一样。先天/遗传的因素我们不应也不能回避。很多家长通过非正常渠道让自己常态的孩子读超常班,往往会成为“牺牲品”。从遗传学角度,超常儿童更容易集中/家族。
"超前就是超常?
经过超前强化训练而具有的熟练智力技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常。
"成绩超常就是超常儿童?
资优生、智优生、绩优生?稳定的智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超常儿童的重要特质。成功的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一样需要天赋、动机、信心和机遇。
"女孩不行?
不应该忽视女生。在理科超常儿童的比例中男生远大于女生,如果不是我们的评价方法的严重问题,就是男女先天理科潜能的差距。但近些年同样涌现出甚至比同期男生还要优秀的女超常儿童。
理科超常儿童的选拔
把超常儿童从同龄儿童中选拔出来需要采用多指标、多途径和多种方法进行鉴别,并且要通过实施超常教育的过程来进一步验证。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超常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环节。
眼下国内中学超常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术性向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理科”超常儿童,通常是年龄在11周岁以下的小学4-5年的学生。通过4-5年完成高中学业,通过各种渠道升入大学,也包括进入大学少年班继续学习。
多元、动态、系统的选拔原则
多元鉴定:鉴定层面的多元化。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考试,从知识面、记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综合智力因素来判断。也是对学生智力和学业水平的进一步鉴别。同时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鉴别。
动态比较:考虑到超常发展的潜力,把发展的值跟量结合起来考量,比如试读班主任的观察记录就是对于鉴别教育和追踪考察结合起来进行。而对于考核内容往往随社会发展作动态调整。
系统考察:把超常儿童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系统、综合的鉴别。近些年很多学校增加对于艺术能力、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考核。同样选区有些指标作为参考。
基本的选拔程序:
报名:尽可能开放和灵活的报名或学校/社会推荐。原则上符合11周岁以下的学生都可以报名,而具体操作要根据当地教委招生政策进行。如果划分地区学校名额,则由所在小学根据参考智力测验成绩、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教师的观察进行推荐。这里同样考虑到学校监督机制。
初选:通过笔试,对儿童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水平测试,考察基本智力和学业情况。选拔同等年龄群体学业优异者。
复选:主要通过数学能力的测验,提高智力检验级别。而眼下容易受到学生提前学习有关知识使试题效度降低,对测验手段和试题内容更新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遴选:封闭性适应性学习,时间一周左右。在学科学习水平的考察中,应该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那些未曾见过的“新”问题能力。人数上急剧减少条件下,必要的骨龄测试配合以各种证件资料的检查复核等问题成为可能。同时要求有资格参加试读的学生签署必要协议,以方便设计分流后的细节问题解决。
试读:适应性学习,时间通常是半年一年不等。用以考察儿童的自学能力,听课能力,以及学习的习惯和个性品质。不同学科的权重不同。前面鉴定的方式侧重纸笔评量,忽略很多涉及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鉴别,经过多年对比,试读成绩与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往往呈正相关。
录取:经过上述的一系列的程序选拔,最后的学生基本可以正式进入超常班[少儿班]学习。经过四到五年的时间升入大学。
此外还有一些非普及性的鉴别选拔方式,比如北京八中采用王德堃先生创造的用脑象图鉴别智力超常儿童的方法,从人自然属性入手测验有关大脑工作状态的参数,关键是不能够人为造假。
除了通过正常的选拔程序,往往赋予鉴定人员一定的自主权。比如专家学者的推荐、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有关学科竞赛、独立研究发明发现等等,近可能多渠道选拔。
超常教育发展前景
中国的超常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尚处于实验阶段。于1978年成立的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和发现超常儿童、研究他们成长的条件、为提高智力发展和改进常态教育提供参考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年超常教育本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已经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精英”。基于人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大关键在于后天如何开发塑造认识的基础上,以超常规的教育策略应对常态学生的教育已经取得了实践性的成果。为拔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基础的“优才教育”是东北育才学校对超常教育理念的推广。这种模式通过东北育才学校近二十年实践的成功范例得到验证。
新加坡等国家很早就对领导才能优异的重点培养。尽管眼下我们国内对于超常儿童的教育选拔还大多局限于“理科”,我们的超常教育对象迟早会扩充至各类才能,提供更多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机会,此外,超常教育的很多观念与教法也正推广。互联网络的资源共享理念除了逐步消除不平等的顾虑也为超常教育赋予新的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http://www.specialneeds.org.cn
2. 熊晓东《世界英才教育的兴起与发展》:http://www.xiongxd.com
3. 程念祖《超常儿童的鉴别和培养》
4. 程念祖《脑像图与超常儿童的鉴别研究》:http://www.6king.com
5. 邱发文《超常儿童心理特点及师生关系尺度》:http://www.qiusir.com
6. 王德堃《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自然杂志
附:中国大陆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QIU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