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1 13:58:11 下载试卷 标签:超常儿童 超常教育 常见问题
超常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对超常儿童理解的偏差
超常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才选拔只以某一方面能力的超常作为标准,而一旦被选中,各门学科却均按超常的水平进行教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超常儿童不超常的学科学习被拔苗助长。其实,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智力类型,如数学能力强并不意味着语文、外语能力强,也不意味着物理、化学能力强。缩短学习年限的超常教育,使那些单科超常的孩子不仅容易其他学科成绩下滑,而且由于学习年限的大幅度缩短,也容易使原本超常的学科受到其他学科的负面影响而难以继续超常发展。这样,就造成了超常儿童学业压力负担过重,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超常儿童的自身特质
英国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波斯特( Felix Post)对人类历史上颇有影响的300位各学科领域的名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天才中有不少精神病患者;天才中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比率分别为:政治家17%、科学家18%、思想家26%、作曲家31%、画家18%、小说家46%。
德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克雷兹迈( Kretschmer)认为,从纯生物学观点来看,天才是人类中稀有韵、极端的变种,在人类的天才变种中,可以看到精神生活的极不稳定性和过敏性,或者对精神病、神经病等缺乏抵抗能力。这些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天才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患病比例高于普通人群。
3.社会环境的催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拥挤,竞争加剧,人们心理负荷超载,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也随之逐年递增。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学校,尤其是高智商的超常儿童,因为他们比常人面对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更追求完美,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我国目前的超常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尤其是当被发现“超常”后,家庭、学校、社会对于他们的学业、特长上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他们都很少参加,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媒体采访。较高的天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期望,加上媒体的大肆追捧,使得他们更加畏惧失败,在沉重的外界压力下,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超常儿童”被捧杀的现象不在少数。
然而,相对于参加超常班的儿童,更多年龄小的“神童”不断转学,和比他大好几岁的孩子一起生活和学习。有的“神童”从小被家长特殊对待,施以特别教育,小小年龄承载着过大的压力。这些超常儿童心理往往也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超常儿童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在和普通同学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思维上的差异,导致同伴关系的紧张,因此,超常儿童生活的环境因素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4.家庭教育的不当
许多家长对超常儿童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的缺陷会直接影响超常儿童的发展。
(1)过度的关爱造成超常儿童依赖性强、承受力差
有些家长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千方百计地发展儿童的智力,而不注重全面发展。他们无视教育规律,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急。显然,当家庭竭尽所能代替学校向学生填鸭式地硬灌一些文化知识时,也同时意味着失去了家庭教育的诸多更重要的职能。
(2)过分的宠爱导致超常儿童自私、孤独、协调力差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成绩好,才会有出息,其他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家长放弃了对孩子基本的思想道德、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由于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私、孤独、协调能力差。作为家长,不应拿孩子的特长与天才作为炫耀的资本,也不能以孩子进了㈠陕车道”作为成功标志,而应更多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注重让孩子体验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幸福。
(3)过高的期望造成超常儿童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许多父母往往一说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想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则忽略不管。由于家长期望过高,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失去了减轻学生负担的调节作用,致使孩子负担过重,造成了他们更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产生厌倦。厌学情绪的普遍出现与家庭教育失度有关。超常儿童不堪重负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愈演愈烈。
5.教育方式的功利性
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能力强的人,创造能力也一定强。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社会上普遍对超常儿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即认为“精心选拔”出来的超常儿童就一定能成为未来的一流人才。其实,现有的选拔方式只能选拔出比较聪明、接受能力强的孩子,而这种优势仅仅体现在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上,与将来工作中的创造性并无必然关联。更何况,目前我国的超常儿童教育因将目标确定在提前考大学上,因而不得不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快速积累知识。也就是说,与应试教育接轨的超常教育,使学生的超常能力只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而既定的升学目标和有限的时间,使这种教育不可能把教学的注重点放在培养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各种能力上。
这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应该对家长、教师产生极大的警示。其实,在这一个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童”故事背后,掩藏着严重的功利教育的弊端,不论是儿童还是家长,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沦为“分数的囚徒”。于是,有太多的孩子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成为所谓的“神童”。
这种状况与现行的应试教育密切相关。那些“神童”之所以能够走进大学,得益的就是应试教育中的“唯分数论”。这些“神童”依靠单一的记忆与机械的训练应付那些“标准化试题”。显然,这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存在着极大的距离。
因此,由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合力“培养”的“神童”,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缺少健全的人格。要避免上述事例悲剧再次上演,就必须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真正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6.社会价值的功利性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于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严重的心
理问题,这使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争论焦点。事实上,少年班从1 97 8年开办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反对者称其是“拔苗助长”、“摧残人才”,赞成者自有赞成的道理。“神童悲剧”虽与少年班办学模式有关,但绝不仅仅是少年班本身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功利所致。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来源:奥数网 作者:奥数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