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真题 > 语文天天练 > 正文
2013-10-29 13:27:03 下载试卷 标签:小升初语文
北京奥数网讯 文言文的学习是每个孩子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成婧老师总结孩子们小学当中经常用到的文言文,并且做了详细的解释。
到了五年级,文言文学习将会带领孩子们进入语文课本里的一片新天地,但大部分孩子在这样一块新天地里却倍感 痛苦。
因为枯燥,所以讨厌;因为不懂,所以害怕。
到六年级,文言文则就是更为重要的内容了。
到初中,在语文四大块(基础、阅读、作文、文言文)中,文言文占据近四分之一的比重。
高考时,文言文同样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我们经常给孩子读、背的古诗文有许多就相当于文言文。这样说来,孩子接触文言文就更早了,有的在幼儿园就已经接触了。
可以说,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对文言文的学习,但缺少可行的计划和切实的行动,缺乏对孩子文言文兴趣的培养与技巧的点拨。
暑假里,穿梭于各大服务中心听课期间,有好些家长咨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有一个家长甚至吐露:“我对文言文相对要更重视一些,但同样缺少力度。虽然我 曾经与孩子一起背诵过许多唐诗宋词,还有半部《老子》,但对孩子的文言文学习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和长远的计划。所以,她在这次期中考(学科竞赛)中就吃了大 亏。其中文言文(14分)就扣掉4分。一下子与优秀的孩子差距拉大。这是一个可怕的结果,也为我们家长敲响了警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家长就有必要对孩子 的文言文学习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弥补和强化。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的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动词)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安放,搁。(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名词)
17.乃:然后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名词)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于是。
25.曰:说。
26.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
31.市罢:集市散了
32.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寓意】
讽刺了那些克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 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相关推荐: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