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北京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总结 > 经验交流 > 正文
2013-11-15 10:06:53 下载试卷 标签:学习方法 教育方法
北京奥数网讯 李睿,人称“麦肯李”,因为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获名。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智康1对1老师。专注研究教学,现任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睿老师在论坛发表了关于导致孩子之间学习差别的缘由之三——上课和考试的不同逻辑。
想要参与此话题的讨论,点击进入: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之间学习的差别
(六)上课和考试的不同逻辑
在群里和各种论坛上,遇到一个频率相当高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孩子上课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了,但是考试就不行了?这个问题,是由于上课和考试逻辑根本不同造成的。
先来看看上课的逻辑,老师的逻辑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凑整法”(此处省略1000字),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例2,例3,来我们来看几个练习,练习1,练习2,练习3。好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今天的作业,是作业1作业2作业3。熟悉吧?大部分的课都是这样的。就像我之前说的,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就会分类。第一类,例1练习1作业1,第二类,例2练习2作业2……有问题么?没有问题啊,很正常的。
学生的逻辑呢?哦,例1是这样做的——开始自我总结例1的“成功秘诀”,然后出现练习1的时候,发现和例1几乎一样,于是把成功秘诀一用,就做出来了,再看作业1,也是如此,和例1比,就是照葫芦画葫芦。所以,上课听懂,是非常容易的,做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是非常容易的。
这个逻辑在高中的一个章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上课讲的就是归纳法的证明流程,用的题目都不难,基本是照着流程写,注意从n=k到n=k+1的变化即可。可以说,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于是“数学归纳法”被认为是高中数学为数不多的简单知识点之一。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本质——他们没有这个需求,例题和作业一样,只需要一个葫芦就行了,没必要分析葫芦的形状可以做成瓢。
再来看看考试的逻辑,考试中的题目相对灵活,比如突然出现一道题,这时候学生看到就晕了——没有例题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平时在上课的逻辑,都是知识点-例题-习题,学生建立起来的,是看到例题知道方法,然后根据例题的方法去做习题。学校里每天最多1个半小时的数学课,大部分学校每天一节数学课45分钟,所以每天学生做的作业,全称都是“请你用今天上课45分钟讲的内容来做这些题目”,确实是对45分钟的巩固,可以强化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熟悉程度。但是由于已经默认了作业所用的全部知识都是45分钟之内的,于是知识与知识的逻辑被切断了,所有的理解和练习的结果,都是基于这45分钟。
到了考试,已经有了很多个45分钟——要记住所有的45分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所有45分钟都是孤立存在的,孩子在考试之前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忘记了某个45分钟,而考试就正好考到了。考试卷上,没有“请用xx知识解决问题”的提示,难度一下子就增大了。有的孩子只会做和例题差不多的题目,变化一点就不会了。也是因为我们平时上课和考试的逻辑不同所导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两个方案,大家可以作为参考。第一,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把知识点做的太细。这和我之前写的文章是一样的,分类太细,实际上剥夺了学生后续的思考能力。应该从大的逻辑上复习。比如我经常问毕业班学生一个非常搞笑的问题:数学都讲啥了?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1-2小时……),都是从大块开始往下分解,一定不会上来就讲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往往这个知识点就是组昨天复习到的)。再比如说,几何证明题怎么做?有没有自己有什么心得?这种问题看起来很抽象,但是是一个考试的逻辑。再说的细一些,很多孩子说几何不好,总是想不到辅助线——这就是典型的上课逻辑而非考试逻辑。上课逻辑是,今天讲的辅助线是做垂直,所以所有的题目都是做垂线;明天会讲倍长中线,所以所有的应该都是倍长中线——根本不看题目。还有老师总结,说中考看到中线就倍长——确实是考试的逻辑了,不过有点无语。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这道题要证两条线段相等,那么立即问自己: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有什么方法?再比如说一道含有绝对值很难的题目,很多学生就是不会做。这个时候我会问:你觉得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学生说有绝对值。去掉绝对值有几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孩子会把平时学的知识逐步融入到考试的逻辑中。
第二,我们大力表扬一种行为:不用上课讲的知识点做出上课的题。今天我们讲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孩子上课的每道题,都没有用数学归纳法,而是用其他方法——我觉得简直太棒了!可能有道题用了数列求和,有道题用了放缩,有道题用了图象,能在讲数学归纳法的课上,仍然用考试的逻辑去想问题,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有的家长说,今天学的知识你怎么不用,相信我,他会在后面某个时候用上。我在上课的时候,凡是用非本节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都给奖励——我从来不奖励最简单的方法或者最快做出来的方法,而是奖励通过独立思考想出来的方法。不是每道题都可以这样做,就算一周有一次这样的体验,也是非常赞的。
平时作业写的很好,到考试就不会了,这个问题往往会被认为是“不擅长考试”,或者是“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事实上,往往不是如此。上课的逻辑和考试的逻辑不同才可能是真正的原因。
最近很多家长在其他论坛也转载了这篇文章,特别感谢大家对文章的支持!期待大家各种交流,碰撞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李睿老师分享:
相关推荐: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